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 > 正文 返回 打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50分)《老子》第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又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就是说:委曲反-高二语文

[db:作者]  2019-01-30 00:00:00  互联网

题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50分)
《老子》第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又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就是说:委曲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可以伸直,低洼反而可以盈满,破旧反而可以更新;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没有谁能争过他。有人说,《老子》讲无为而治,其实讲的也是为人的道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范文一: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老子的伟大之处往往在于与众不同,在于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地方,能在日常琐事当中发现本质规律。比如我们看到弯曲、低洼、破旧的东西,总是觉得这是些不完善、应该修补的东西,老子却看出恰恰是这些常人所不重视的、甚至鄙视的东西反而具有重大功能,这些东西恰恰是它们对立面——所谓完善、美好东西的根源。这正是对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的进一步阐释。从而说明正反两面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这里更深刻地指出反面的、阴性的、低下的东西能生成正面的、阳性的、高上的东西。同一个事物都具有正反、阴阳两方面的属性,其中反的一面能生成正的一面,阴的一面能生成阳的一面。这是老子崇阴思想的体现。老子曾反复强调柔弱胜刚强、无中生有、下能生上的道理。这是从事物和人生的本性出发的,老子认为事物和人生的本性就是“无”、就是“柔弱”。人生的“无”表现在恬淡无为、质朴淳厚上。
“少则得,多则惑”——这句话真是治疗当代人的一剂良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说:“现代人都不是饿死的,都是撑死的。”这句话真是振聋发聩。这不就是对“少则得,多则惑”的最好解释吗?我们现代人做事情谁不是贪多,家里的家具要多,银行的存款要多,拥有的财富要多,企业的利润要多……现代社会可供选择的机会太多太多,对人的诱惑也太多太多,在这些诱惑和机会面前,我们往往会迷失自己,不知做何选择,陷于迷惑之中。于是不少人迷恋于算命,结果命越算越薄,越算越迷惑。
现代中国相当多的企业在做品牌的时候也是贪多,总以为一个品牌包含的品类越多力量越强,比如某知名矿泉水品牌,一开始是做纯净水的,接着又做牛奶、食品,后来还做尿布、服装。现在一提它,人们根本搞不清楚它的产品是什么。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其实一个品牌所代表的品类越多反而越没有力量,越少反而越有力量。你看世界前一百位的著名品牌,基本上都是单一品牌,代表的品类往往就是一个,比如“可口可乐”“奔驰”“麦当劳”“诺基亚”,等等。你一听,马上就知道它的特征、功能。
所以老子要我们不要贪多。老子还告诫我们不要自我表现、不要自我夸耀,不要自以为是,这一点与西方人的思维习惯不同,他们是有什么说什么,不讲究什么客气。现代好多年轻人学习西方人的表达方式,有的还要夸大其词,结果往往招来大家的反感。这种人的情商往往不高,所以难以在社会立足,难以成功。
好多人以为谦虚了、谦让了、不与人抗争了就是吃亏,殊不知“吃亏是福”,真的是福,因为这种人最容易被社会认同,最容易受到大家的喜欢,也会得到大家的帮助,这不正是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吗?
范文二(一组学生范文):
1、处下
老子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故则新。”又曰:“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想起金庸其文,有人号“东方不败”,然终一败涂地;有人名“独孤求败”,年四十持木剑仍行天下而莫之能敌,何也?处下使然。
处下是一种人生境界。
真正的强者,常常不在于立得多高,而在于甘心处下。处下并非鲁迅先生所痛恶的奴性,而是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对之深怀敬意,甘处下风。鲍叔牙以身下事管仲,世不多管仲而多鲍叔牙之能知人。处下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周文王待人轻以约,责己重而周。处下是一种能放得下架子的虚心态度,更是一种能看透功利的超然风神,只有真正懂得生活的强者才敢于取处下姿态。处下,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
处下才能得到更多的拥戴。
人们愿意跟从的领导者,不是趾高气昂、不可一世的霸王,而是谦逊深稳、礼贤下士的明君。项羽之见灭,不识人也。刘邦能俯身下问张良“为之奈何?”能对自称带兵多多宜善的韩信委以重任,所以能够称帝得天下。其同宗后代刘玄德亦深谙此道,三顾草庐,终得卧龙。人处高处,只有寒风吹彻,冰封万里;当处下时,深谷中可得幽园,可汇倾泻而下之山洪。下则势低,势低则利于凝聚。是故夫惟以身下之,方能得到各方帮助。文王吐哺,天下归心。处下,王道之始也。
处下不意味着低下。
欲跳,则需先下蹲;出拳,则必先收势。能曲者,方能伸也。姜子牙垂钓,非甘为一渔翁,待愿者上钩也。勾践卧薪尝胆,非甘为奴,待奋发之机遇也。所以处下是一种等待,非不欲争,乃不争眼前小利耳。处下是为了新一次的攀登,是一种静观其变的沉稳,是一种思前想后的谨慎。处下的人永远不是低下的人,他们有着铁一般的意志、海一般的宽容、鹰一般的利眸、豹一般的耐心。
处下可谓一种无为,但非不作为,而是不妄为。它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是得道多助的必需,是蓄势待发的准备。能处下,方能全,方能盈,方能新,方能为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鲲鹏。
只有处下,方能负重。
2、保持低姿态 
“曲则全,枉则直”,坚硬的牙齿脱落了,柔软的舌头还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免遭遇到许多不公与挫折,学会保持低姿态吧!这不是对现实的屈服,而是退一步保全自己,养精蓄锐,期待下一次的爆发。保持低姿态,是一种人生的哲学。
保持低姿态,能更好地保存自己。经历数千年风吹雨打的兵马俑,那英姿勃发的勇士立在马上,令人望而生畏。但仔细一看,这些陶俑的棱角处都有不同程度的磨损,有的陶俑甚至残缺不全。但有一种陶俑,却保存完好,他就是跪射俑。跪射俑虽单膝跪地,但身体挺直,始终高昂他的头颅。深究他保存完好的原因,原来和他的姿态密切相关。他单膝跪地,让重心降低,让身体深深扎根于大地;保持身体挺直,让重心在一条直线上,能顽强地抵抗震动;他高度较低,深掩在高大的陶俑之间,让他们去抵挡那高处来的撞击物。正因如此,跪射俑才会历经数千年,而始终保存完整的身体。
做人亦如此,降低重心,让我们更贴近大地,把根基扎稳;在危急时,弯下高傲的脊梁,让我们逃避灾难。但请记住,不论如何,请始终高昂你高尚的头颅,坚持你强烈的好胜心,这样你才不会被庸俗所同化,被怯懦消融你的好胜心。
保持低姿态,让我们成就另一番辉煌。陶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为他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保持低姿态,于是便咏出了千古之绝唱,在文学史上成就了辉煌。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只为他不愿为大唐御用文人,在不适应官场生活的现实面前,他选择了低姿态,放逐自己重返青崖,于是才有了他宽阔慷慨的气度,洒脱不羁的个性,才会被后人反复叹咏。有时候,在挫折面前保持低姿态,给心灵腾出一片思考的空间,也许就在这狭小的空间里,灵感一现,你就能成就另一番辉煌。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上,我们以疲倦的心去应付每天的挑战,以不屈不挠、坚持到底的名言激励自己不断拼搏,结果却输掉了自己。学会保持低姿态吧,给自己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
保持低姿态,也许是生活的一个常识。
3、有时候你无法不争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看上去好像很有道理。
竹子该是典型的“曲则全”了吧,但大家都知道,如今竹子除了可以拿来做筷子以及给大熊猫做粮食外,很难有什么其他作用了。要建桥梁房屋,终究是用不可屈伸的钢铁。再比如说很出名的死海,那可是地地道道的“洼则盈”啊,但若不是发展了旅游业,那基本上就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而高山上的雪水、清泉,却甘冽得很。
老子又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而实际上,有些东西我们不能不争。因为某些时候,不争,不反抗,不进取,便等同于被取消了存在的价值。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也为你”“面对黑暗时不语,便是同谋”,在罪恶面前,在死亡面前,我们如何能不争?是的,你不用掩住双耳,因为集中营里的阵阵呼号已经消逝了太久;你不用闭上双眼,因为索马里和苏丹达尔富尔的纷飞战火离我们太遥远;你也不用转过身,只要能“战胜”自己的良知,你便能自若地趟着血从尸体间走过。是的,你可以无为,可以不争,但有人不行,“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罗素曾说过:“我们要不计成败利钝地追求真理。”“不计成败利钝”六个字告诉我们,为了真理和正义,你无法不争。
你如何叫布鲁诺同意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他完全可以保持沉默或干脆“研究”出太阳的确是在绕着地球转,然后过着舒坦的小日子。但他不行,哪怕把他绑上了火刑架,他无法不坚持真理,于是,只剩下了一把灰。你又如何让司马迁承认李陵的确是个叛国的卑鄙小人——尽管这样司马迁他就能保全身体的完整,但《史记》就不会是“无韵之离骚”而只可能是“满纸荒唐言”。吕荧当年也是可以保持沉默的,他可以同其他人一起揭露胡风是“反革命分子”“资产阶级的走狗”,但他选择了良知,走上主席台,面对七百多名“文艺界精英”,为胡风说几句公道话,然后,冤死在狱中。在真理和正义被强暴的时候,你可以选择闭上眼睛,但有些人不会,他们会呼喊,哪怕要以生命为代价。
当我们心中的理想与为人的尊严被践踏的时候,我们也无法不争。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行吟于汨罗江畔,最后用生命殉了自己的理想。1927年,溥仪被赶出紫禁城之后,王国维一人来到了颐和园,悄然自沉。他用生命殉了自己倾情一生的文化。人们在颐和园泛舟之时,应当记得,这湖底,有颗真正忧郁的灵魂。文革开始的一个夜晚,老舍跳进了太平湖,他用生命殉了知识分子的尊严和骨气。他们都可以不争,都可以无为,但那样对于他们而言活着等同与死去,他们选择用死亡最后一次睥睨这个世界。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多少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
我们应当明白,面对利益的纷争时我们也许要无为,要不争。但有些东西容不得我们不争。否则,存在便失去了价值。
4、花开当无声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做人正当如此。为争先弄得精疲力竭,不如我自活出我的精彩。是花,你就静静地开吧!
漫溯历史长河,首先映入眼帘的,似乎尽是那些勇于争当人先的王侯将相,他们的人生因这一“争”字,几多波澜,几许壮阔。即便是感情细腻的文人们,也各自挣扎在浩瀚缥缈的时空中,“羡长江之无穷”。拿破仑也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似乎人生价值的实现便在于争为人先。其实不然,看过了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你是否留意到了那一隅清淡素雅,那些与世无争的人,“无为而治”,却偏偏赢得了一方灿烂星空。
他是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却也是一只不肯“曳尾于涂”的仙龟,他是庄子。“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做官,他不肯,甚至不愿去依仗外物,他只要自己逍遥,不去争世人共争的“蜗角虚名”。他用生命把道家的“无为”演绎到了极限,外物在他眼中是虚无,便没有什么可争的了,却也因此赢得了万古流芳。那些殚精竭虑在历史中留名的人,又有几人能争过他?
他是真的隐士,用一生向世人展示了无欲人生的境界,他是林和靖。梅妻鹤子,他远离尘嚣,开辟出一方人间净土,功名利禄。甚至是爱情亲情,他全都不争了。酿梅花酒,自歌自舞自开怀,这样与世无争的生活让他倍感愉悦。“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种过滤了所有要去争取的欲望后的明净,也只有他这位真正意义上的隐士才能拥有吧!他不离开自己的天地,与世无争,却拥有了高远的境界,深邃的心灵,还有他与诗歌一起留传下来的美名,怎不让那些矫揉造作争名逐利的人艳羡。
他是不爱仕途但爱美人,不爱荣华但爱超然的翩翩公子,他是纳兰容若。他是康熙身边博古通今的才子,是奴才却不甘做奴才。短短三十一载,他的人生正如一朵幽然绽放的兰花,他不争宠,不争功名,胸纳幽兰,神容自若,在斗争最为严峻的皇宫仍是那样一种泰然自若的存在。“人生若只如初见”让人哑然,他的忧郁,他的随性,让这位潇洒公子的身影永不淡去。他不争风流,却堪属一流倜傥人物。
闲花落地当无声,当你不在去争时,你会发现,所得到的,超乎你的想象。
5、退一步,海阔天空
许多人说,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要出人头地,就要紧跟时代,学会竞争。然而,很多时候,退一步,恐怕更加海阔天空。
在与人的交往中,学会退一步。公交车上你正准备坐下,突然有人从你背后抢了位子,不必动怒,轻轻地走出来,报以微微一笑,要知道别人也许是有什么困难;你与朋友吵架了,好几天谁也不理谁,这是该想想也许错的是你,主动与朋友打声招呼,他会感激你的真诚与宽容;受到批评的你不要急于争辩,水无风不会起涟漪,退一步反省自己,才能重新获得赞誉。在与人的交往面前不要忘记提醒自己退一步,让他人与自己都拥有一片海阔天空。
在对理想的追求中,学会退一步。在理想还未能付诸现实的时候,不必急于求成,因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有如“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阔,但应该保持“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轻松畅快,以一颗平常心去追求,哪怕一开始是最不起眼的小兵小卒,退一步看,会看到自己的潜力与激情,脚踏实地,总会达到人生金字塔的顶峰。
在面对难以跟随的时代潮流时,学会退一步。倘若感到疲倦,到郊外去走走,看看归家的候鸟,触摸枝头的晨露,拾起三两片将化作泥土的落红夹在消遣的书中,听海风传来的关于大海的清新耳语,让自己退出激流,置身于自然,享受片刻的宁静。倘若感到厌恶,那么就学学古时的渔夫,驾一叶扁舟,以鱼虾为伴,饮一壶浊酒,惯看春月秋风。在时代的潮流中退一步,是为了得到自己心灵上的海阔天空。
在当代社会中时时退一步,这不是消极避世吗?有人会问。答案是否定的。虽然退了一步,但正是因为有了这片刻的内心的宁静,思考自己人生的棋局,才会在接下来的一刻更加勇往直前。
若是想真正达到人生的顶峰,那么请在适合的时候退一步,找寻属于自己的海阔天空。
6、无为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想这就是一种“无为”。无为并不是毫无作为,而是使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少一点荆棘与寒风,最终得以阔步向前,大有作为。
无为使人在成就事业时淡定从容,获得宁静的心境。勇往直前固然是好,但当急功近利将我们紧紧包裹时,我们只能奔波于无穷无尽的疲惫与消耗中。岳飞怒发冲冠,勇闯敌军,却仅仅给后人留下他的英雄形象。大敌当前,诸葛亮气定神闲,悠游自在,他的“空城计”看似无可奈何,但这一“无为”正是从容与冷静的表现。因为无为,我们的思维得到了喘息的机会,我们的头脑得到了冷静的支撑,我们的心境变得平和安宁。当成败都付与谈笑中,我们的力量便能在无为时的积聚后发挥出来,以静取胜。
无为使人看清眼前的形势,从而更好地顺应客观规律。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人们渴望摆脱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心愿瞬间爆发,国家的经济发展路线因此逐渐出现了偏差。全国人民力求“有为”,展开了“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等激进的违背事物自身发展规律的运动,最终受到了惩罚,国家经济也因此遭受了重创。试想,如果当时人们抱有“无为”的心态,在建设之前静下心来分清当时的形势,顺应自然规律,使国民经济在逐渐的恢复中稳步向前发展,避免仅靠一股蛮劲,不切合实际地幻想实现大跨越,我国的经济就不会走那一段弯路。西汉初期统治者为恢复社会经济推崇的黄老之学,就是顺应规律的一大明证。因此,坚持无为,我们找到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找到了符合规律的正确的道路,以稳取胜。
无为使人养精蓄锐,通过厚积薄发之势为自己事业的成功提供推动力。就如一位运动员在高密度的赛程之后需要一段调整休息的时间一样,每一个人都不是一根能承受无限压力的弹簧,我们无为地生活,就是为自身寻找那么一个调整的时期,其间我们得以吸收别人的经验,进一步恢复提高自身的能力,时机成熟之时,便是有所作为之日。
坚持无为并不意味着毫无作为,只有经过无为的时期,我们最后才会迎来登上高峰、大有作为的时刻!
7、另一处桃花源
无为,姑且让我理解为“不融入世俗的纷争而安静地生活”。不追求世俗所首肯的金钱、名誉和利益,可视为一个人的无为,但这无为背后的安静生活与如止水安澜的心境,却往往能为一个人寻得另一番精神上的有所作为,寻得精神上的一处桃花源。
我们看庄周,编着草鞋悟出天地的哲理。他处于一个贵族家庭的没落时期,家庭变故使天资聪颖的他读出了世间运行的大哲理。于是庄周选择了无为,拒绝治理国家的请愿。他是龙,却决定曳尾于涂中。他在庭院中安静地编织着草鞋,做着手工以谋生。他不追求建功立业,却在一处不起眼的小屋中看见了别人一辈子都难以看见的恢宏景象:是大鹏,翱翔于九万里高空,翼若垂天之云,背若太山。彼时,蟪蛄与斥鴳正在庭院里叫嚣,而他,在这样平淡的世界里却观出了大气象。
我们看陶潜,荷着锄头寻到世外的桃花源。谁也无法肯定仕途上的不顺给这位诗人带来多大的失意与失望。从他步入田园起他就开始了他的无为。他的无为或许携带着几许的消极与无奈,但他也有了自己精神上的作为。看他的田园诗与散文,描绘着田园风光,描绘着理想国般的生活处所——由幽径引出的桃花源。于是人们记住了他的仕途失意,但更多地却是记住了他归隐田园后写下的诗篇,那些醇酒与菊花,那隅难以寻得的桃花源。
我们再看史铁生,坐着轮椅在地坛中观出了生与死的真谛。他残废了双腿几乎不能胜任任何一种职业,而且还身患重病。如此羸弱的躯体,却写出了让无数人惊叹的大哲理。他说死是一件无须急着去做的事情,因为死亡是一件怎么拖延也不会错过的事情,是一个必然会来临的节日。而他想活下来,其实也仅仅是内心的求生欲望而已,并不是“为了写作”这样冠冕堂皇的理由。他写作,只是为了活下去。他没有去追寻世俗的一些东西,因为他唯一的任务就是努力地活下去。他无为,但地坛几乎每一处都留下了他思索过的痕迹,他精神上的有为。
他们仅仅是追寻了世俗以外的东西,你也可以称他们为理想主义者。世俗有太多耀眼却毫无价值的东西。于是我开始思索无为,思索平淡朴实的生活,只为寻得漫长曲径尽头的那隅桃花源,看桃花在思想中绽放。
8、退,亦是进
老子主张“无为”,实则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为”便是退一步。退一步,海阔天空,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前进呢?
窘困时,退一步,便收获一种释然。当你面对一道困扰你半个小时的数学难题时,不妨退一步,在走廊上看看绿树,听听音乐放松放松。这样之后,清醒的头脑,轻松的心情足以令难题迎刃而解。当你为无法更改的现状抱怨时,为什么不退一步,想一想:“或许情况还会更糟,这已经很好了”呢?这样,你便会释然开怀,不被困住向前的脚步了。
碰壁时,退一步,便收获另一种成功。陶潜在官场上屡屡不如意,退而归隐山林,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最终成就了一代田园诗人。刘翔,在跳高场上的竹竿前止住了脚步,退一步,却在田径跑道上一道道栏杆上完美地跨越,最终成就了让国人骄傲的“亚洲飞人”。退,并非逃避,而是追寻另一片能有所作为的天地,得以更无畏地前进!
得意时,退一步,收获一种安定和赞誉。邓小平在把中国引入富强道路之后,毅然退休,“让年轻人去干吧!”退一步,让人们不禁敬佩于他的责任心和安定。李白,仗着才气让“力士脱靴”,“贵妃捧墨”。不懂得退一步,又哪能得到皇帝的重用呢?不懂得退一步,便也很难接近成功了!
退,亦是进,是另一种前进的方式。但并非一味退让,事事不为。该争取时就应努力争取,该打抱不平事便应该出手。龙应台一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便是提醒我们,怯懦的退缩只会让人瞧不起!不经过奋斗,遇到小小困难就急着打退堂鼓的人,并非在“退”,而是在“逃”;并非前进,而是倒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说的大概就是如此吧!
退,是一种智慧,它让我们找到另一条走向成功的道路。
退,是一种手段。它帮助我们以出其不意的方式走向成功。
退,亦是前进。该退则退,我们会收获更多。
9、铭记先哲的启示
当今社会以高速运转着,人们提倡张扬个性,不甘于人后,满腔热血在社会的激流中奋力拼搏,想成就一番事业,却恰恰缺失了一种豁达的胸怀,一种冷静的处事态度,一种曲径通幽的智慧。
千古先哲的教诲飘入耳中,“曲则全,洼则盈,枉则直,敝则新”,那是老子静立于阑干外的喃喃的低语。他讲无为而治,但这又何尝不是为人之道理?
看那被囚禁在吴国的越王勾践,将受辱的泪水默默吞下,转化为重振越国的壮志;看那遭受酷刑的司马迁,忍辱负重,将希望酝酿成史家之绝唱。在命运的苦难面前,他们弯下了腰:越王为夫差尝粪,司马迁接受宫刑,但他们的灵魂在委屈的躯体中依然挺拔。忍了一时的委屈,留下千古的美名,他们为“曲则全,枉则直”作出了最好的解释。
我们也许没有勾践的惊人勇气,也没有司马迁的令人折服的毅力。但当我们面对委屈,足可以高唱一句“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我们处于人生的低谷,我们足可以告诉自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事物发展着,低谷会过去;当我们发现自己达到目标的康庄大道竟被堵塞,我们足可以提醒自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曲径也可以通幽。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这是万物发展的规律。没有弯曲,哪来的挺拔刚毅;没有低洼,哪来的丰富充盈;没有破旧损坏,哪有明天的日新月异?而每天在社会上奔波的人们,在许多时候不肯容忍、委屈,不能面对低谷和挫败,又怎能用一颗宠辱不惊的、豁达的心去成就一番事业呢?
先哲远去,但他留给我们的,是宝贵的人生道理。
曲则全,枉则直,是一种平静而勇敢的态度;洼则盈,敝则新,是一种乐观而豁达的胸怀。
愿你也能铭记先哲的启示,拥有一种豁达的胸怀,一种冷静的处事态度,一种曲径通幽的智慧。
10、能“屈”还要能“伸”
《老子》所言:“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其意大约为有弹性,能随情况时弯时伸,就可以得到好的结果。《老子》讲无为而治,其实亦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古人常言:“大丈夫,能屈能伸者也。”今人常以此慰藉自己:委曲一下没事,吃点亏没事,过一会儿就好了嘛。殊不知,先人除了告诉我们适时要学会“屈”一下自己,还要懂得日后如何将自己“伸”开,只“屈”不“伸”,非“大丈夫”也。
能屈能伸者,勾践、刘邦也。勾践卧薪尝胆几十年,尝到的不仅是胆汁的苦涩,更有做俘虏的艰难,日复一日委曲求全,年复一年忍气吞声,未尝不讨好敌国之君。然而他的志气未“屈”,时机成熟,扫荡敌国,几十年的怨气报于一朝,此乃“大丈夫”也。刘邦与项羽之争,出尽洋相,雕虫小技,涎皮赖脸,虽不属于大将之风,然而可保一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四年之“屈”有了回报,是以刘邦其人志向高远,能“屈”还会能“伸”,才能坐稳帝王之位。纵观古今,唯有将“屈”与“伸”完美结合者,方能笑傲江湖,遂其所愿。
能屈而不能伸者,清末政府者也。国家危在旦夕,却仍是一味退让求和,不与外敌抗衡,非丈夫,乃缩头乌龟者也。两次鸦片战争,均以战败割地告终,英法联军八千人,竟使泱泱大国退缩世界角落抱头不敢动,圆明园的残垣,黄河的怒啸,竟唤不起二万万同胞的团结之心,即使中法之战,艰难获胜,亦以中国求和割地告终。由此可鉴,能“屈”而不能“伸”者,懦夫也。一味委屈自己而不敢挺胸做人,只有受别人欺凌压迫的份。
中国人的心中一直灌有“屈”字,而很少有人将“伸”字铭记在心。“屈”,有时固然是一种美德,屈自己而全大家,是难能可贵的集体主义精神。然而倘若不论遇上何事,总以“屈”字应对,以“大丈夫能屈能伸”来安慰自己,与乌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看看身边的世界,有的公民权力被侵犯,“屈”一下,算了;有的人被上级无故指责并惩罚,算了;有的人习惯不与别人争利益,甘心自己被伤害,算了。这些人,真以为自己品德高尚,乃大丈夫吗?大丈夫,“伸”字当头,见路不平,拔刀相助;大丈夫,“屈”字铭记,为“大我”牺牲“小我”。大丈夫,不仅能“屈”,更能“伸”!


试题分析:
首先要读懂材料:(1)从“曲则全”“洼则盈”“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看到为人应该“谦虚,处人之下”,这样则更容易获得你想得到的。即《老子》并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不过老子采取了以退为进的方法。委曲是为了保全,低下是为了获得更多,不争是为了别人无法与之争,这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启示:在充满竞争的时代,更应该从古人那里吸收智慧,讲究方式方法,去取得成功。(2)《老子》中所讲的都是比喻。“洼则盈,水聚集的地方,一定是陷下去的地方。如江河湖海都是陷下去的地方,所以水都归到那里。人如果虚心,所有品德都会归到你身上。所以说洼则盈。”魏征曾对唐太宗说:“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曲、枉,洼、敝、不争、无为是表象,是手段,全、直、盈、新、争、治才是本质,是目的。
如果能把握老子名言的核心思想,立意就不难了。从曲与全、枉与直等几个句子中,任取一点,谈为人处世的智慧,都是切合题意的。
其次要弄懂题目的重点:讲为人的道理。
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问题
1、不理解老子的思想,找不到展开议论的途径,观点模糊、混乱,难以自圆其说。
2、认为老子的观点与今人观点格格不入,因而反向立意,反对“曲”,提倡“争”,尽管从作文要求看,并不违反题意,但一般而言,除非立论非常严谨,在正确理解老子原意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反面意见,否则还是顺向立意比较稳妥。
3、思路不清,所以结构混乱。(分论点不清楚,段落之间只是材料的堆砌)
4、不联系材料,不点题。
5、仅仅论证了“不争”,却忘了结果是“天下莫能与之争”
6、立论(部分)失当——能屈能伸,退一步海阔天空(需要“桥梁”解说),正确面对低谷,变,积蓄力量。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50分)《老子..”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是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http://www.00-edu.com/ks/2/3/43/2019-01-30/48385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