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 > 正文 返回 打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歌曲中有这样几句歌词:“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时间都去哪儿-高二语文

[db:作者]  2019-01-30 00:00:00  互联网

题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歌曲中有这样几句歌词:“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这几句饱含深情的歌词,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把时间掌控在自己手中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春晚上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感动了亿万观众。是啊,时间都去哪儿了?习主席的时间都被工作占去了,那么我们的时间呢?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托?杰弗逊说过:“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也就是说所有与生俱来的差距是极其微弱的。然而,从生来平等到物竞天择,不就是在拷问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吗?人与人的差距就是在不经意间积累起来的,我们必须得承认,自己才是命运的决定因素,我们的时间去哪儿,掌控在我们的手中。
年少轻狂时,你是否也许下了宏伟的诺言?这诺言是不是也早已随着那小溪缓缓流走,清洗的格外干净,没有留下一丝的痕迹?甚至有那么些时候你会以为自己失忆了,脑海里空缺了那段时间壮志勃勃的韶华。走在当下,惹人陶醉的恋情,让人放松的游戏,消磨时光的聊天工具,占据着我们的时间,充斥着我们本不该麻木的心灵。我们要经常问一问自己,时间到底去哪儿了?是被消极笼罩还是被乐观将自己的世界包围?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这是雨果曾经说过的话。道理也实为简单,不过是要坚持不懈、敢于突破罢了,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可当我们手中紧握时间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够好好的珍惜它,去完成那叫做坚持的使命?
回首我们的青涩时光,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时间从我们的笔尖滑过,从我们的歌声跳过,从我们的书边溜过。这些时间,我们真的确定知道它去哪儿了吗?
还记得一个原美国布朗大学校长,现任卡内基基金会主席瓦尔坦-格雷戈里安的童年故事。他6岁的时候,母亲便因病去世。他由祖母在伊朗的山区带大。祖母也是一个很不幸的女人,由于战争和疾病,她失去了所有的孩子。但她却并未因此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她经常教导格雷戈里安说:“孩子,你可以失去你的美丽,也可以失去你的健康和财富,但是你决不能失去你的性格,因为它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的。”所以他选择了乐观的面对生活,把时间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于是才有了后来的辉煌成就。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我们就老了。这将是我不久后回荡在心底的歌谣,不要以为这离我们还很遥远,所以现在肆无忌惮的挥霍。趁它现在还在我们的身旁,就紧紧的握住它的手,带着它去远方梦想天堂。
希望我们年老的时候唱的歌曲是这样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好好地笑着、专注着就老了。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审题难度不大。考生需要考虑,“时间都去哪儿了”这句话出现的背景、感叹的内涵等,然后进行挖掘。时间都去哪儿了,意味着时间已经流逝,而自己却并未发现。有抚今追昔、珍惜时光之感。而时光之所以值得珍惜,在于其所负载的人生、经历、情感、精神等。在立意上,习主席说,我的时间都被工作占去了,考生也可以针对“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个问题给出解答,然后依据自己的答案立意。例如,央视最近发起了关于“你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街头采访,有人说:我的时间都为了工作,那是我的价值体现。有人说:过去的时间,最幸运的事儿就是结识了好朋友……可见,关于这一问题可以有很多解答,考生可以从更多方面进行解读。另外,考生也可以选用近年热议的亲情类主题。时光代表的时间流逝,人生易老,在许多人心中唤起了对亲情的回响和呼唤。与当下空巢老人等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选用哪一种立意,考生的文章都要关注社会,而不仅仅是空洞的励志,或者空谈珍惜时间等等。立意角度:(1)品味成长,感受生命。(2)珍惜当下,不虚度光阴。(3)感恩父母。(4)其它可以理解的立意。建议平均分48分。
在文体选择上,本题可以针对社会现象进行讨论,可以抒发感情,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叙述。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歌曲中有这样..”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是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http://www.00-edu.com/ks/2/3/43/2019-01-30/48503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