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考试 > 语文 > 高中语文 > 材料作文 > 正文 返回 打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议论文。“家风”到底是什么?有人说,“家风”是“家规”、“家教”(非从事家庭补习、特长教育的“家教”)的近义词或同义词。“家风”是对中国传统美德的继承-高二语文

[db:作者]  2019-01-30 00:00:00  零零社区

题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议论文。
“家风”到底是什么?有人说,“家风”是“家规”、“家教”(非从事家庭补习、特长教育的“家教”)的近义词或同义词。“家风”是对中国传统美德的继承。“家风”的精髓在于健康、积极、向上。
2002版《现代汉语词典》“家教”的释义是“家长对子弟进行的关于道德、礼节的教育”。“家规”是“家庭里的规矩。”而在早年的版本中,对“家规”的释义加了一限定词即“封建家庭中的规矩”。看来,我们有个时期是反对“家规”的。至于“家风”,我们更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提倡了。因而,你在词典里居然查不到“家风”的解释!难怪社会在发展进步的同时,总有人在慨叹世风日下。
关于“家风”,你又有哪些独到的见解、深入的思考呢?
要求:结合自己的感悟,自主确定立意,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总 分
减 分
阅卷编号
 
缺题目
 
 
少字数
 
错别字
 
 

题型:写作题  难度:中档

答案


也谈家风
毛玉凯
家风,顾名思义,就是家庭的风气。一个家庭只有培养良好的风气,树立良好的家风,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能和谐。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一个国家有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富强,才能够兴国安邦!
纵观古今,只有树立了良好的家风,才能成就一番丰功伟业。
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决心要著一部史书,但终究未能如愿,深受其影响的司马迁决心要著一部史书,完成父亲遗留下来的任务。为此,他不惜忍受宫刑之辱,终于完成了名垂千古的《史记》。
正是由于司马谈为他的儿子带来了良好的家风,才能够让司马迁忍辱负重,成就丰功伟业。
南宋名将岳飞,为他营造了良好的家风,临行前在他那宽广的背上刻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使他一心报效国家。他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其子岳云,使父子在中国的历史上名垂千古。
习仲勋,原为彭德怀元帅的得力助手,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之劳,他不计个人得失、职位高低一心一意想着国家和人民。在改革开放那一关键时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改革开放初期出任了广东省省长,使广东从落后的小渔村一跃成为了改革开放最前沿。他一心为党为国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习近平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执政后继续弘扬了习仲勋的优秀品质,他惩治贪官污吏,锐意改革,并创造性的提出了“中国梦”,并积极的带领全国人民去逐步实现这个伟大的“梦”。
“家风”正,则能安居乐业,“国风”正,则能兴国安邦,一个国家要扬正气、促和谐,积极发挥正能量。要依法治国。社会才能稳定繁荣。否则,就要落后挨打。新加坡第一任行政首长李光耀,以严格的法律,开明的政策,使新加坡在短短的数十年里迅速的走在世界的前列。
因此,只有每个家庭都要树立良好的家风,才能有良好的国风。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富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
文章从所给话题“家风”的解释入手,开头一段即明确提出中心观点,第二自然段以“纵观古今”四个字,引起举例说明,先后列举司马谈对司马迁、岳飞母亲对岳飞、习仲勋对习近平的影响;之后又以新加坡的李光耀为例论证此观点,可谓由古到今、由中到外,充实有力,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始终紧扣所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说明问题,且叙议结合,很有议论文的“本色”。本文较好地体现了写作材料作文的一般思路。但文中没能从反面列举适当的例子,且缺少理论论据,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试题分析: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写材料作文,要认真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来,并以此为中心作文。本材料由“家风”、“家规”、“家教”三者的概念着手,这应该是一个较为微妙的名词区别。写作时可从以下方面来构思:如何认识生活中的“家教”,如何看待“家风”,怎样辨析“家规”。能够区别对待这三者,则本文可以随便选取一点来展开分析即可,当然,也可只抓住题目要求,仅围绕“家风”来构思,但在写作时,一定要有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相结合,才会最有说服力。

据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议论文。“家风”到底是什么?有人说,..”主要考查你对  材料作文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材料作文

考点名称:材料作文

  • 材料作文:

    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

  • 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只给出一些文字或图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所给文字或图画的内容自己命题进行写作。材料作文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题目的确定,完全是靠应试者自己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与把握而定。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实际上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这就是二者的主要区别。

  • 写作策略:


    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是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在话题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话题的背景,材料与文章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

  • 材料的类型:

    故事型
    梗概、片断、寓言……

    论说型
    名言警句、哲理、议论文段……

    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情景型
    生活场景、特别的细节……

    图表型
    一幅漫画或一个图表……

    审题:

    审题就是领悟题旨,是一种思维取向过程,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写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么必须要正确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方法:
    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
    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
    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http://www.00-edu.com/ks/2/3/43/2019-01-30/48538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