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基层蹲点记
从西柏坡出发乘车西行,汽车一直在爬坡,过了一座山又是一座山,直至行驶到一排高耸入云的百丈山崖下,一个小山村赫然入目。记者终于抵达此行的目的地——山村教师、全国模范教师齐吉平工作的教学点。教学点位于平山县北冶乡黄安村,再向西走翻过一座山,就是山西省的地界了。
“坐姿要端正,笔要拿稳。这个‘格’字的捺画再长些,这样才会更舒展、更好看。”在只有两名学生的教室里,齐吉平正在专心致志地教孩子们写字。他教得认真,学生听得入神。
齐吉平身材瘦弱,个子不高,戴着一副眼镜,双鬓已经斑白。1991年,他从元氏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太行山深处的教学点,至今在山区一线已经坚守了28年。
“我觉得人这一辈子,能专心做好一件事就行了。现在我的内心很平静、生活很幸福。”齐吉平对记者说,“我爱人是晚我两届的中师同学,在离这儿4.5公里远的狮子坪教学点,她学生比我多。她每天早晨7点就要出发,一般晚上6点多才回来,比我辛苦。”
“其实我很满足,就说工资,我在这儿已经算‘高收入阶层’了,算上乡镇教师补贴、山村教师生活补助和高于城镇教师的绩效工资,每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齐吉平说自己愿意继续扎根在山村教学点。
“我最大的幸福是看到山里的娃能通过受教育走出大山,人生能有更多可能。”齐吉平欣慰地说,“我的学生先后有70多人考上大学,其中还有一个还成了留洋博士。”
“像齐老师这样的老师有12名,扎根在太行山深处的12个教学点。”同行的北冶乡中心校校长刘岩军说,这12个教学点就像钉子一样钉在太行山上,托起了平山西部山区的希望。
不单单是北冶乡,受地理环境因素影响,目前平山县义务教育阶段246所中小学,超过半数是山区小规模学校,其中不乏处在太行山深处的教学点。
“齐老师以前在离这儿不远的沕沕水村教学点工作了27年,去年9月来到这里。”刘岩军说。
齐吉平离开时,很多村民自发前来帮着收拾行李,一直送到村边,依依不舍地看着接他的车离开。村民的不舍,透露出山区百姓对教育的希望。近年来,平山县加强教学点建设,一手抓硬件、一手抓软件。
“现在,走进任何一个山村,最漂亮、最坚固的建筑是学校。”说起近年来教学点硬件的提升,刘岩军很感慨。
软件方面,平山更是下了大力气。自2009年以来,平山连续10年共招聘特岗教师1298名,全部分配到山区和农村学校。同时,服务期满的特岗教师全部入编,教师结构得到了不断优化,山区教育因此稳住了。
不仅如此,平山量身定制支持政策,一方面鼓励中青年教师到艰苦地区发展,一方面安排优秀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让教师在“上山下乡”中流动起来。
除了落实省里规定为山村教师按每人每月200—44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平山还出台政策,按每人每月150—65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并在职称聘任、评优评先、绩效奖励等方面向偏远山区和农村教师倾斜。
“这样就稳住了山村教师的心,稳住了山区的教育。”刘岩军说,现在北冶乡教学质量越来越均衡,“每一届成绩最好的学生不一定在哪个村,经常在各个村轮流转。”近3年,平山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没有一名学生辍学,入学率和巩固率都是100%。
铃声响起,不知不觉已到放学时间。
在校门口目送一名学生坐上家长的电动车离去后,齐吉平又转向另一名一年级学生,穿过青石铺就的窄街巷送她回后山上的家。
时值4月,短暂的倒春寒已经挡不住山花的绽放,半山坡上盛开的株株桃李扮靓了这个春天。
本报平山4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