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可持续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与任务: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能否适时关注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领域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能否适时关注青少年和人生其他阶段不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问题及其成因,并及早加以干预。
■史根东
当下,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人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与作出决策的立足点。
可持续发展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由原来单纯注重数量增长,转变为同时注重数量增长与内涵发展;由原来单纯注重经济发展,转变为同时注重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发展。
第二层指人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的双重发展,即在追求全面与和谐发展这一长远人生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困难、排除阻力、超越障碍、完善自我,实现跨越人生诸阶段的、终生不间断的稳健发展。
可持续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与任务: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能否适时关注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领域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能否适时关注青少年和人生其他阶段不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问题及其成因,并及早加以干预,进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稳健、可持续发展。
实践证明,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已经成为教育新的功能定位。正是从这样的认识出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5年发布《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年)国际实施计划》,大力倡导各国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国也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主题”部分作出了“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部署。
我们同时要注意,不能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等同于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有着比环境教育更为上位的功能定位、更为长远的育人目标、更为完整的内容框架与更为多样的方法设计。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主导,更新现有教育理念、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进而构建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体系和育人模式,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研究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十多个省(市、区)的一批实验学校,已经积累了创建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育人模式、促进优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经验。其基本特征是:适应国家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需要,注重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新型公民;重视指导学生掌握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领域可持续发展科学知识,并帮助他们关注与参与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积极实施可持续教学模式,加强训练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强化培养受教育者的可持续生活方式,着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大力开展节能减排校园建设,重视构建“学校—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合作网络等。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面对时代发生的深刻变化,让教育应时而变,是教育者肩负的重要责任。(作者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协会会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