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国语·郑语》中云:“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五教”是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和合”是指协调人伦关系,是治理国家的方式。这句话的意思大致是说商契若能把家庭伦理关系搞好,便能够使百姓安身立命。两千余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和合”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延伸。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则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它们统一于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彼此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合文化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最高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和价值理想所产生的精神源泉。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并存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城乡之间、阶层之间、地域之间的文化冲突加剧,成为学校教育中需要直面的重要问题。和合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倡导和而不同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化解文化冲突,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培养身心和谐人格健全的受教育者大有裨益。以韩建芳为校长的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领导团队,率先认识到和合文化的这一重要作用,并一马当先地将和合文化运用到教育研究和实践当中。2011年,学校成功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和合文化”理念下学校整体改进的校本研究》,并在当年制定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时,义无反顾地将学校的总体目标定位为:“把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建成无锡领先、江苏一流,具有鲜明‘和合文化’特色的现代化、高品质、示范性义务教育学校。”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创办于1998年,原属“公有民办”体制学校。有东亭、堰桥两个校区。随着无锡市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的深化,2008年6月,省锡中实验学校“公有民办”体制转变为公办学校。
自创办以来,学校遵奉“求是唯实”的校训,坚持“精品教育,特色发展”的办学宗旨,积极推行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和谐共进”的办学策略,彰显了“人文见长”的办学特色,赢得了学生与家长的信任和尊敬,成为同类学校中第一所被评为江苏省示范初中的学校。《中国教师报》曾以《以理想的教育守望教育的理想》为题,对该校的“学案优化”、“品牌德育”、“师资培训”等办学特色进行了集中报道。
2011年,信奉“教育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唤醒”教育理念的韩建芳被任命为新一届省锡中实验学校校长。韩建芳和他的团队们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推行“和合文化”建设。旨在从学校组织文化的角度,对和合文化加以理解与运用,最终形成和谐校园,培养合作意识,形成教师合作研究、学生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成长、学校与家庭、社区和谐共进的良好育人环境。
和合文化之根:温馨校园让人人共同分享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通常而言,环境的熏陶对受教育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走进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笔者立即被优美的读书环境和浓厚的和合文化氛围所感染。草坪滴翠,晨读琅琅,书香飘溢,相得益彰。
“十一五”期间,省锡中实验学校搬迁到现在的惠山新城理想城市内。新校区由惠山开发区管委会斥资2亿多人民币建造,占地120亩,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新校区部分新教室、办公室、艺术教室和实验室添置了新的设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完成了学校广场音响改造,添置了图书、期刊、书柜等;校园腾讯通的推广使用,加速了学校电子化办公平台的建设;实现了校内资源共享,提高教师备课效率,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学校不断完善教工宿舍生活设施。学校食堂通过了无锡市“A级食堂”验收。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入驻新校区后,实验学校的校领导们怀揣着创名校、育名生的气魄,通过整体讨论,对校园建设进行了高标准、严要求的规划。旨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的每一处景观和每一处设计都渗透着和合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隐性的课程,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
如今的省锡中实验学校主次分明,布局合理,因地制宜,突出了绿色和生态理念,不管是学校形象系统(CIS)的设计,还是学校景观和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馆等的环境设计;不管是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的整体布局,还是校园内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间的具体布置,无不彰显出和合文化的氛围和底蕴,实现着“学校无闲处,处处教育人”的效果。
当然,和合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的存在。它不仅靠大楼,还要靠大师;不仅靠行政命令,更要靠内在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在“求是唯实”的校训和“和谐共进”精神的引领之下,省锡中实验学校积极地推进班级文化建设,老师和同学共同制作班歌、班徽、班级口号,组徽、组名、组口号等等。通过这些细微的努力,校园文化更是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举手投足之间。行走间的微笑、问候时的礼仪、校园里的整洁度、工作中的积极状态、学习中的自得其乐……总而言之,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不知不觉间,享受着舒适的校园环境,体会着温暖的人际关系,感受着高雅的和合文化。
和合文化之干:品牌德育让伙伴共同成长
“让每个学生从体验成功中走向成功。”建校以来,省锡中实验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原则,精心规划德育工作,按照“生活中育人,活动中育德”的理念和培养“有积极的参与热情,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较强的合作意识,有健康的兴趣爱好”四有新人的育人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同伴成长计划”模式。这一德育模式的提出,虽然要早于“和合文化”教育理念,却跟“和合文化”不谋而合,是对和合文化的深层次解读。
“同伴成长计划”于2007年正式启动。2009年4月,在其基础上丰实起来的《新课程理念导引下的同伴成长计划的研究》,正式立项为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省锡中实验学校在“人人拥有好伙伴,人人成为好伙伴”的目标引领下,实施了“学生成长伙伴制”,建立了“同伴成长导师制”,成立了学科合作学习小组。通过推行“同伴成长计划实施方案”、“导师工作考评条例”以及“最佳同伴、导师评选表彰”等具体途径,在全校范围内构建起了同伴成长文化,促进了“全员德育”意识的落实,培养了一批批“健康文明,活泼智慧”的具有锡山气质的优秀人才,提升了学校生活的幸福指数。
除了开展一系列的“同伴成长计划”活动,学校建设还以德育特色品牌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深入挖掘和合文化的育人内涵,积极开发系列德育校本课程,努力营造同伴教育的氛围。韩建芳校长对此解释道,“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需要培养受教育者对文化的适应性和理解力。未来的学生要具有文化自觉——即具有深刻理解本文化来龙去脉的精神和能力,具有理解、尊重、欣赏和借鉴其他族群文化的意识和能力。”
如何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为此,学校在教育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建校多年来,学校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课程体系,即以学科课程为主干,活动课程、生活课程为两翼,环境课程渗透其中。在实施途径上,学科课程主要是通过寻求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途径来提高实施质量。在和合文化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学校研究不断开发整合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同区域特色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校本课程,在学科教学中研究如何突出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探讨如何在班主任工作等集体活动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往能力;开展以多元文化认知为主题的集体活动;开展合作评价,帮助学生形成同学之间相互正确评价的能力。
在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校纵深推进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同伴成长计划的研究”,将和合文化的理念和多元文化的理念渗透到语文课程、社会学科课程、体育课程、艺术类课程以及班主任工作、学校各项集体活动中;在教学领域,各位教师通过开展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通过开展合作评价方式的研究,将合作能力列入到了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并将合作评价的形式列为了考评学生的重要指标。
和合文化之枝:科学管理让全员共同担当
和合文化指引下的校园,必定有一支和谐、合作的管理队伍。建校14年来,省锡中实验学校以和合文化为引导力量、以和谐共进为目标导向、以民主合作为工作方式,努力打造了一支有活力的学校管理团队。在这支具有高效战斗力团队的带领下,学校不断加强和完善了对校务、教师、学生、教学科研、安全、校园、后勤、档案等方面的管理规范建设,构建起了相应的评价考核机制,通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形成了教育教学井然有序、充满活力的良好局面。
科学的管理必然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在“十一五”期间,省锡中实验学校确立了“人文民主、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理念,优化了条块机制,实行“条块联动,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提高了中层的执行力。学校推行部门负责制、首问责任制,各管理职能部门的效能建设不断加强,级部管委会的功能不断完善。学校逐步构建“一校两区,一校两制”的管理模式,提高了两校区人、财、物的使用效率。“十二五”期间,学校进一步完善包括“校长负责制”、“学校理事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等内容的民主法治、以人为本、公正透明、运转高效的现代学校制度,修定《学校理事会章程》、《家长委员会章程》等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促进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管理方面,省锡中实验学校坚持过程至上的理念,把过程效率和过程品质作为教学过程质量的重要内容来抓,具体体现在“人文见长”、“科学导向”和“精细落实”三个方面。
人文见长。人文在过程管理中有丰富的内涵,但基本上我们是把握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尊重老师的人格。管理者对事可以苛刻但对人不能苛刻;二是宽容老师。要允许教师不完美,甚至要允许教师犯错误,要等待教师成长;三是满足教师在待遇上的优裕性、情感上的归属感和价值上的认同感,尤其是创设了多元评价的平台,让教师感到在学校事业中都很有用,都很有成就。
科学导向。人性化的学校管理充满了一定的感性色彩,但是有品质的管理一定要遵从管理的科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先期导向上的科学规划和科学设计。二是过程导向中的科学求证和科学提炼。省锡中实验学校在过程管理中经常性地运用利用好量表考察、过程调研、数据分析、专题访问、专门听证等方法来科学求证来把握工作推进的有效性。
精细落实。这里的细,是指在产生和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上要细,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后管理、教学评价等一些教学专业性常规。管理上的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计划周到,要用心做好计划,充分考虑其中细节,做到计划在过程中不修补、少修补;二是过程看到,把“走进教学现场”作为教学管理的第一定律;三是结果有反馈,对计划实施的过程和效果有一个中肯的评价,既反馈不足又表扬先进,突出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
和合文化之叶:和谐沟通让家校共同进步
在省锡中实验学校的官方网站上面,首页导航栏中有一个“家校热线”频道,这个子频道中设置了“校内信息公开”、“学校通知”、“友情提醒”、“家教动态”、“亲子乐园”、“家教指南”、“建言献策”、“咨询投诉”等八个子栏目。
随着教育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省锡中实验学校越来越认识到学校正面临着生源结构的转型,从原来家庭背景较好的“择校生”向今天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占多数的“学区生”的生源结构转变。如何在和合文化的引领下充分地调动家庭与社区的教育资源,改善学校所面临的教育环境?省锡中实验学校提出了学校与家庭共享、共进的重要策略思想,其做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促进学生发展上,学校和家庭的根本利益与培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然而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的资源上差异较大,这种差异既互补,又冲突。学校通过定期的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家教经验交流会、新生家长培训、教师家访、在《周末》“校园内外”上发布学校资讯等互通信息,相互走近,彼此理解,形成教育合力。
二是合理利用家庭对学校的高期望,将压力转化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动力。诸如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让他们代表家长为学校办学提建议、出主意,并参与一些学校事务的决策与监督,每学年初新生年级对家长开课,听听他们的感受,每次学生放假都让家长在“告家长书”的回执栏中写上反馈意见等。
三是让部分家长走上讲台,与学校“零距离”接触。根据个人自愿、学校适当付费原则,聘请一些家长来校谈健康知识,讲创业奋进中的艰苦历程,辅导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等,他们中有的被聘为“校外辅导员”,有的成为活动课的指导教师。
和合文化的内涵体现在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教育环境的和谐以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家庭及其子女的文化融合、和谐相处。为此,学校除了加强与家长之间的和谐沟通以外,还不断探索与家庭、社区合作的有效模式,通过建设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学校理事会并将其落到实处。
通常而言,校外实践活动是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学校先后在一些社区和企业建立了实践基地。诸如蓝印花布博物馆、惠山泥人博物馆、锡绣大师工作室等,这些实践基地的建立,既拓展了孩子们的眼界、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也加强了学校和社区、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和合文化之花:校本研训让教师共同发展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在和学生进行教和学双向互动中看到学生人格成长和学业成绩的进步所取得的职业自豪感;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在和同事融洽相处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学校文化和人际氛围的认同感。有了这两种来源的职业幸福感,教师才能克服职业倦怠,保有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的积极性,将这种积极的职业体验传递给学生、同事和家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
在和合文化的理念的指引之下,省锡中实验学校从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集体的团队整体发展出发,不断为教师创造高质量的职业生活。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包括以学校青年教师发展规划、骨干教师培训机制、学案研究等为抓手,引导教师在和谐、合作的文化理念指导下改进教育观、学生观,重塑对师生关系的理解;在教师的团队发展方面,以班级管理为中心形成各科任课教师的合作教育,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教学、合作科研,促进教师团队的整体进步。
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省锡中实验学校以师德建设为首,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通过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教师培训活动和课程科研活动,来逐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目前,省锡中实验学校是全市中小学骨干教师比例最高的学校,其中,区级以上骨干教师78人,约占教师数的34%。带头人以上7人、市能手(含德育)15人、区能手(含德育35人)、区教学新秀16人。
如何才能开展有效的校本培训?为此省锡中实验学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选题着眼于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二是培训方式要能激发主动参与,让教师感到有成效,有感受得到的精神成长,所以要善于创设情境、创新形式和创新手法;三是要保持项目延续,持续地做精、做深。
通常而言,教师的发展从根本上要靠自己,而校本研训的作用就是要唤醒和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一次成功的校本研训应该是一个促进教师自主发展意识的关键性事件。
教师沙龙——教育诗意的栖居地。学校有一些教师内心深藏着教育理想,而且他们独自地在自己的领地中践行。为了给他们一个可以彼此交流、相互点燃的机会,促进他们的精神成长,并激荡学校的学术氛围,学校通过倡议、网上报名、确立章程、设立秘书处、轮流主值等方式组建了省锡中实验学校教师沙龙,把“我的教学故事、读书交流、思想争鸣、八面来风”作为相对固定的内容,从而为一群有梦的人创造了教育诗意的栖居地。
教师讲堂——教师自己的思想舞台。教师讲堂是学校为教师、学科组长开设的报告实践体会和教学思考的舞台。这个舞台促进了主讲教师像专家一样有自己的思想,像专家一样大胆阐释自己的行动,像专家一样享受“思考着”的快乐;这个舞台点燃了全体教师研究的热情,焕发自主发展的意识。这个舞台有思想之味和文化之气,具有高雅气质。迄今学校已开设6期教师讲堂,有60多位教师走上了这个舞台。
和合文化之实:精彩课堂让师生共同超越
3月8日,上课铃响以后,笔者走进了初二3班的课堂。老师正在向同学们布置情境表演的任务。全班共分为5个小组,题目五花八门,诸如班主任表情严肃地对你说:明天请你的家长到学校来一趟。或者是一天深夜,月黑风高,你独自一人走在空旷的大马路上等不一而足。接到任务后,同学们立即行动了起来,几分钟后,每个小组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便有声有色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课堂,是教与学的主要场所,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省锡中实验学校在前几年取得的“学案优化”和德育工作“同伴成长计划”等辉煌的基础上,立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充分挖掘和合文化的内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再次提出了构建“目标导引下的同伴互助式合作学习”高效课堂的目标。其具体表现在强调一个意识,突出两个中心,构建六项有效教学策略。
一个意识是目标意识,以目标设定教学程序,以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以目标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和学的所有行为都指向教学目标。
两个中心是:在师生关系上,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扮演引导者、辅助者、合作者的角色;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以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的核心地位,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教服务于学。
六项有效教学策略是:(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思维能力的培养,总是从问题开始。合理的问题情境,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有明显的意义。(二)先学后教。这是关于教学顺序的总要求。新授课一般要经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当学生经过集体合作探究仍然不能解决某些问题、理解某些内容时,教师再进行精讲点拨。(三)三讲三不讲。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重点讲容易混淆的问题;讲容易出错的问题;讲容易遗漏的问题。不讲学生已经会了的问题;不讲学生自己就能学会的问题;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问题。(四)三要三不要。要及时反馈;要堂堂反馈;要节节落实。不要搞形式;不要有无效教学环节;不要齐步走。(五)五体现五不准。指导学生要体现启发性、差异性、结构性、规律性和拓展性。不准简单重复;不准机械照搬;不准琐碎设问;不准一刀切;不准信口开河。(六)三布置三不布置。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
一个意识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及高效,两个中心明确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而六项有效教学策略则保障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的落实。
结语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有一段名言这样说:“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具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写罢此文时,笔者感到莫名的欣慰。对于爱因斯坦的担忧,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找到了一条突破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创新能力不强”教育藩篱的道路——进行“和合文化”建设。尽管当前学校对和合文化的研究和实践仍在进一步的探索之中,本文所呈现的也只是学校和合文化建设的一隅,但我们分明看到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春天已然来临。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此,祝愿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能在和合文化建设的通天大道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