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云慧
“妈妈,对不起,我爱你!”5月4日晚,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初三(3)、(4)班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在学校潜能开发系列课程体验室,上了一堂令他们终身难忘的课。
其中一个环节,一块浅蓝色的幕布将坐在边上的家长完全遮挡住,只留一个小孔让家长伸出一只手让孩子们寻找自己的父母,结果,大多数同学找对了,而有18个同学却找错了。当他们发现自己连最亲的人的手都不熟悉时,内心都被深深触痛,不约而同地说出了这样的话。
体验式的亲子课是该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潜能开发系列课程里的一堂课。这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包括智商、情商、逆商(逆境管理商数)、时商(时间管理商数)、行动力、创新能力等各种潜能的开发训练。
“‘培养领导型人才’是学校的育人目标,”校长邹静告诉记者,“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成功发展思维定式和心理素质的各行各业的领导型人才,我们的育人目标就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学校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如何让所有学生都具备这样的素质?“关键在课堂。只有抓住课堂这一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才是抓住了解决问题的核心。”邹静说。
校长的理念如今已经成为全校的共识,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学校建构起适合自身实际的“1263”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模式。
何为“1263”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模式?邹静解释说,“1”是一个目标,即学校确立的领导型人才的培养目标;“2”是两个行动,即教师结构化导学和学生结构化学习;“6”是六种课型,即问题发现生成课、问题展示解决课、问题拓展评价课、问题综合解决课、单元回归评价课、能力测评评价课;“3”是三个工具,即问题导读评价单、问题解决评价单、问题拓展评价单。
邹静说,有研究认为,取得重大成功的人普遍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自信,二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1263”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模式,高度重视学生问题生成能力的培养。
在初一年级的一间教室,记者听了一节语文的“单元回归评价课”。当6个小组将各自小组生成的问题写在前后黑板上以后,任课的汪老师将各小组生成的相同问题只保留下一个,一个小组提出的问题交叉请另一个小组选出的代表到台前展讲。展讲的同学上台表述自己的看法,引起大家的对话。“我的讲解完了,请问哪位同学还有补充?”各小组又有同学举起手来补充或是进行修正。
展讲中,老师密切关注着各个环节,并适时加以干预。对大多数同学都理解不了的问题,老师就给予引导,并进行讲解,把问题的最难点带过后,再把互相的讨论交给学生。在对赏析问题进行讨论时,汪老师注意到学生们提到了很多,但掌握得还不够系统,就要求同学们对修辞,动、形容词和描写三个大的方面进行补充。
这种课堂学习方式的特点是以问题为核心,实现知识问题化,把教师“教”的课堂变为学生“学”的课堂,把课堂上教师讲得精彩变为学生学得精彩,把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摆在了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