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从山下到湖南省洞口县大屋瑶族乡的山路,这条路,付舒标走了49年。
2018年11月9日14时58分,强撑着开完这段山路到县教科局汇报工作的付舒标,突发脑干大出血,撒手离开了他心心念念的学校和家人,长眠于这片生他养他的瑶乡土地。
忘我的“标蛮子”:
一个人的坚守
“全县海拔最高、经济最穷、山路最险。”洞口县教科局局长曾广增用这“三个最”概括大屋瑶族乡,“几乎没有一位老师愿意去”。当了9年多局长的曾广增说,2009年春节他去学校慰问,全校20多位老师就两人在40岁以下,其中一个就是付舒标。
也不能怪老师们,大屋乡平均海拔900多米,全年冰冻期55天以上、雾罩期250天左右,一旦冰冻,这座大山就成了孤岛,难怪全乡5600多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却只有2000多人。但是付舒标主动要求回去,并且一待就是一辈子。
那是1985年,16岁的付舒标初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武冈师范学校。“终于走出大山了。”母亲杨富梅喜极而泣。可是没想到,3年后,在学校多次评为优秀学生的他,重又回到大山。“山外有学校要他他不去。”和他同事23年的兰雨标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大屋瑶族人,我都不来,别个怎么会来?”付舒标对母亲说。“难怪都喊你是‘标蛮子’。”母亲嗔骂道。
19岁的付舒标就这样走上了讲台。
“上课严,讲课细,对学生好。”他的同事潘巧窍,一开口说起付老师眼圈就红了。送学生到乡医院救治,是付舒标常干的事。“有时深夜,有时凌晨,反正没个定准。”乡卫生院的老医生回忆,“有付校长掏钱或垫钱,我们只管治病救人。”至今,只要是大屋学校学生看病,都不需拿现金,只在乡卫生院报班次和姓名就可以。
在大屋中学工作的30年里,从付舒标手中培养出的大学生超过了200人,至少200个家庭的命运与走向因为他而得到改变。付舒标常说,瑶乡子弟的成才让他很满足,也很快乐。
暖人的“标蛮子”:
带着一群人坚守
“真的是拿命在搞。”1995年,兰雨标从贵州六盘水师专毕业,付舒标找到他一定要他到大屋来任教。“条件是差,但是能为家乡作贡献又能陪父母,来啰。”他力劝自己的学生。那个时候,年仅26岁的付舒标刚被任命为中学校长。把21岁的兰雨标劝回来,学校总共有13位老师、210名学生,一幢破旧的教学楼。
“我们好好干,会有更多的人来的。”他跟兰雨标说。非师范专业的兰雨标不知如何上课,他手把手教他备课,要教的课先自己示范讲一遍。在付舒标的悉心指导下,兰雨标迅速成长,当上了教导主任、中学校长,如今是中心学校的负责人。
但是,像兰雨标这样愿意留下来的年轻老师并不多,来了也是按规定最多只待3年,一天都不多留。那些年暑假,付舒标总是翻山越岭“蹲守”教科局要新老师。
“学校办好了,大屋富了,一切就都会好起来的。”这是付舒标无数次对妻子刘小桂的解释。这些年,他心心念念的只有一件事:办好学校。2006年,湖南开始试行招收公费定向师范生,洞口所在的邵阳也开始试行每年为每个民族乡招收一名初中毕业生免费读师范,毕业后回所在乡工作。
“这下好了。”那些天付舒标真的好高兴。他找到学校最优秀的学生梁自胜,“你一定要去考师范,我们大屋太需要老师了”,“我们自己都不来,哪个还会来?”梁自胜听从老师的话,报考师范学校毕业回大屋任教,工作5年,成为洞口首届“恒邦教育之星”。
加油打气,业务指导,生活关心,付舒标以这样的“三部曲”来赢得老师们的心。刘小桂说,家里差不多每天都有人来吃饭,之前的周恩宝老师,在家里一吃就是3年。“人家山外的老师到我们这偏僻地方来工作,不容易。”他对妻子说。
大屋常住人口虽只2000多,但却分布在76平方公里的山寨里,且80%以上是留守儿童,家校沟通的唯一办法是老师家访。付舒标坚持学生家访30年,风雨无阻。
磨人的“标蛮子”:
为了更好地坚守
去世前一个月,为了7200元奖金,付舒标县城、学校两头跑,当面说、电话聊,软磨硬泡了10多天,终是靠着一股霸蛮劲,为2018年下半年离职的两位老师争取到这笔奖金。
奖金从何而来,又为何需要软磨硬泡才能得到?大屋有一批在广东闯出一番事业的企业主,付舒标千方百计联系上他们,成立教育基金会,重奖为家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作出突出贡献的老师。
基金会设立大屋教育教学质量奖,每年10月底重奖当年度作出突出贡献、取得明显进步的教师和学生,自2014年至今,共发放师生奖金18.7万元,奖励优秀教师60余人次、优秀学生50余人次。
“获奖大户”谢周勇老师,5年累计获奖超过4万元。山区缺学科教师,毕业于邵阳师范学校的谢周勇,先后担任初中语文、生物、物理、数学教师,“如果不是靠奖金支持购回了电脑和大量各学科教学用书,我真的很难在几门学科教学中都得心应手”。作为公费定向师范生,谢周勇在大屋的服务期已满,但他目前尚未有调离的想法。
“春雨,染绿了世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49年一路走来,付舒标这位被亲昵地称为“标蛮子”的校长,将生命葬于雪峰山麓,融入瑶乡教育,留下一支生机勃勃的队伍和一座美丽的校园,宛如一捧火种,照亮后来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