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灾后学校教育的反思与重建

[db:作者]  2012-05-14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教育的使命:汶川地震灾后学校教育的反思与重建》傅林等著 科学出版社

  ■王大良

  今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发生4周年的纪念日。当年的大地震给灾区以沉重打击,学校更是遭受重创。灾难过后,百废待兴,如何重建灾区的学校教育,是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傅林教授等人所著的《教育的使命:汶川地震灾后学校教育的反思与重建》一书,正是对这一现实问题的回应。

  汶川地震给我国的学校教育提出了诸多问题与挑战。出于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傅林教授和她的团队在灾后不久就到达救灾第一线,进行了严谨、科学、深入的调研,对灾后学校课程教学、儿童生存环境的重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该书分别从教育观念的重塑、灾后临时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灾后学校课程教学的反思与重建、灾后儿童成长环境的重建、国外学校应急教育的经验与借鉴5个方面反思和总结我国学校教育的经验与不足,探索教育关怀个体生命的普世价值与服务民族振兴的历史责任相结合之路,提出了许多具有独到价值的观点和建议,对改进我国灾区学校教育教学、实现灾后教育重建任务、帮助学校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难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强调教育工作者在灾难面前应具有社会责任感。

  本书的参与者都不止一次地深入灾区一线调研,他们的足迹遍及几十所中小学,特别是安县、都江堰、映秀等重灾区的中小学,访问了上百名中小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了解各校受灾情况及重建面临的困难,并对当地中学教师、班主任进行地震后的心理辅导,获得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除了资料翔实、数据充分外,该书的研究视角也很新颖,作者站在人类生存和文明发展的高度,思考灾后教育重建问题。如书中提出:灾后教育重建并不是简单的复原,而是在更高水平上的发展;地震中学校虽遭受重创,但对震后教育重建问题的思考,可使我们进一步反思我国学校教育的目标、制度、内容、方法等问题,进而推动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作者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把人的发展作为学校重建和教育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终极目标,以此来思考学校教育的目标、过程、内容、方式。他们还从生态发展的角度,依据科学发展观和教育生态理论开展研究,如在研究灾后学校教育的重建问题时,综合考虑各种与学校教育发展相关的因素,兼顾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各种不同类型学校重建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区域内学校重建规划与社会发展目标的协调,所得结论对灾后教育重建颇具启发意义。

  在注重现实性的同时,作者还以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观点。如他们认为在学校所进行的应急教育应是囊括了科学、完整的灾难观培养,防灾教育、安全教育等包括多种内容的综合性教育。这种观点是从更为深刻的角度,思考学校教育如何帮助学生在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基础上,从对灾难的被动反应到积极去应对灾难,进而使学校教育更充分地肩负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近年来,自然灾难在世界各地频发,每次都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实际上也给学校教育发出了警示。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还缺少相对成熟和完善的灾后学校教育重建机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该书的出版无疑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具有突出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2-5-14/106436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