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师生同考能否通向教学相长

[db:作者]  2012-05-16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CFP供图

  近日媒体报道两则消息,一则是南京市栖霞区初三年级举行“一模”考试,525位教师走进考场,和学生们同场竞技。另一则是,在南昌市高三“二模”中,多所中学推行师生同考。和学生一样,老师需要遵守考场纪律,按时交卷。一时间,师生同考的话题引发舆论关注。

 【正方观点】

  防职业倦怠促专业发展的良药

  ■严卫林

  近日,师生同考这一在教育教学中并不新鲜的现象,又一次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许多支持这一做法的教育管理者提到,师生同考能够让教师融入学生的考试氛围中,从而总结出对学生有益的经验,且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试题方向。

  笔者赞同师生同考的做法,认为其具有更深层次的积极意义。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自己得有一桶水,而且是活水、长流水。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教师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有的教师习惯于拿着教学参考书或陈年教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教师对学科知识不求甚解,在教学中屡屡出现科学性错误;有的教师一旦评上了一定的职称,感觉发展无望,就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

  在我看来,实行师生同考,能够触动某些教师几近麻木的“神经”,督促教师实实在在地充实自己的“内涵”,切切实实地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变被动应付为主动研究,从而提高专业知识、业务水平和执教能力。

  总的来说,实施师生同考让教师自我加压,化压力为动力。这种做法不仅不会影响教育教学,反而是在保护学生利益。

  【反方观点】

  同考折射短视教学管理观

  ■张滢

  支持同考者,理由主要有二:其一,教师亲自“下水”考试,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应试;其二,考试激发的紧张感,将督促教师不断提升学科教学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达到相应学科的考核标准,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在无法完全摆脱应试掌控的教育大环境下,教师做做学生的试题,了解一下试题覆盖的知识点及难度等,本无可厚非。但让教师在考场正襟危坐,按时开考、准时收卷,混合批改、计算总分,实际上隐含了这样一种假设:非如此不足以督促教师时时绷紧“学科教学”这根弦。

  笔者的疑惑也由此而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建立“学习共同体”等教师专业发展新趋势不断进入教育工作者的视线。以教师自主成长、团队成长为主要方式的专业素养综合提升,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相比之下,师生同考这种仅指向学科知识的教学管理方式不仅显得简单、陈旧、窄化,还容易引发教师反感。那么,它又为什么能在某些地区和学校大行其道呢?

  据一些教育管理工作者说,之所以采取师生同考,是因为当前教师群体的整体素质不高,且部分教师知识贫乏、观念陈旧过时,教学基本功不过关,不思进取,职业倦怠严重。换句话说,用考试防止教师偷懒,本是“无奈之举”。

  不可否认,短期来看,师生同考确实能刺激部分教师麻木的神经,激励他们紧抱教科书不放手,且操作起来简单易行,效果立竿见影。然而,这并不是其由“无奈之举”变身“很有道理”的正当理由。实际上,拿短期效果说事,无视师生同考措施的应试导向及其负面影响,恰恰反映了某些教育管理者短视而粗放的教学管理观。

  更令人遗憾的是,少部分教育管理者非但忽视这一做法的弊端,反而引以为豪,甚至将其上升至创新教学管理方式的层面。最终,防止教师“偷懒”变成了教育管理者“偷懒”。对于他们来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途径尚是模糊一片。

  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正在经历由“要你发展”到“我要发展”的飞跃过程。在此,我们很有必要给少数管理者敲个警钟——与其想方设法创新师生同考之类的“教学管理方式”,不如为教师终身发展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众评众议】

  过度重视师生同考在教学中的作用,可能引发如下后果:为了在师生同考中取得高分以维护颜面,教师义无返顾地跳入题海,把原本用来了解学生、熟悉教材、钻研教艺、课外阅读的时间都用到做题上,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演变成了专门研究应试做题的单项训练。——网友 蒋雅云

  韩愈早就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个会考试的老师,不见得就精于“传道授业解惑”。其实,学生才是教师最好的答卷,能教出德才兼备的好学生,教师的水平自然有口皆碑。——网友 张丽

  当下,深受应试教育之苦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我们在给学生关心关爱的同时,也应当多给教师一些人文关怀。——网友 陈杰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2-5-16/106462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