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科学取向教学论 引领教改新方向

[db:作者]  2012-05-21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核心提示:

  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了以“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的第八轮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有十个年头。课改十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理念的更新、课程的开发、学与教的方式的改变等,也涌现了一大批教改名校,然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弥留之际,还是留下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诘问。十年课改,虽然已取得许多人期待的素质教育的大面积突破,但近些年,一些地方的课程改革有些步入徘徊或原地踏步的困顿状态,不仅无法继续深入,甚至还出现疲惫和倒退的端倪,历经十年的新一轮课改如同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一样,已经从起初的“摸着石头过河”进入了今天的“高原期”和“深水区”,似乎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

  面对这类不可忽视的现象,面对素质教育新时期和90后新人群的新要求,已经在神州大地高奏凯歌十数年,尝试过多条路径的课改应该怎样继续前行?新一轮基础教育的课改怎样穿过“深水区”,成功突围?

  我们踏上素以思想解放的锐气和敢为人先的胆识而闻名的南粤大地,找寻新时期课堂教学改革突破的新样本。

  十年课改新探索——象贤中学教学改革

  操着一口纯正地道的英语,一位年轻女老师站在面对面围坐着的各学习小组的学生中间,学生们一边看着课件,一边大声朗读。每个学生面前都有一份“导学稿”,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导学稿的引领,或阅读、或沉思、或解答训练、或小组讨论,只见有的小组讨论后填写了一张疑难卡交给了老师,有的学生当场举手向老师提出疑问,也有学生主动站起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有一些问题老师给出反问式的点拨、启发或提示,也有一些学生当场提出质疑。这是我们在象贤中学高一年级英语课上看到的真实场景。

  2012年3月2日上午,“三元整合导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在象贤中学举行。来自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各专业教学法的教授、广东省和广州市以及番禺区三级教研室的高中各学科教研员、番禺区教育局及其下属各镇(街道)教育指导中心和中小学的领导、中小学骨干教师等教育工作者济济一堂,在象贤中学现场观摩“三元整合导学模式”课堂教学。

  这一天,象贤中学高一至高三共60个班全部课堂对外开放,涵盖了高中所有课程。与会的老师、专家、教授深入课室,实地观摩象贤中学的导学型课堂,并和教师及学生交流教学感受。

  众所周知,高中普遍面临着高考升学率的压力,曾被有的地区私下命名为课改的“禁区”。“没想到一所普通中学能将新课程方案落实得如此规范而且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没想到他们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整个教学过程融合得如此自然而实在;没想到面对高考压力的高中生也可以学得如此轻松活泼。”现场观摩中,有专家一连用了三个“没想到”,向我们表述了自己的感慨之情。

  这一天,也是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谭国华副主任和象贤中学的师生们最兴奋的日子,因为,他们合力倾心培育的“三元整合导向模式”教改实验产生了明显效应,获得了教育专家高度肯定和同行们的普遍认同。而就在三年前,象贤中学的校长和他的同事们,还在为怎样使学校站在“国家级示范高中”荣耀的肩上进一步践行“上品教化”的理念,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而冥思苦想,夜不能寐。

  象贤中学的所有思考,都是从拷问中国高中教育的现实出发,从当下课程改革的现状出发。

  1.课改攻坚

  说起课改,相信每一位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都会唏嘘不已。

  岁月如流,往事如烟。始于2001年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至今已走过了十个年头。这几千个日子,无数校长、教师,为之呕心呖血、辛勤耕耘、付出过心血、流下过汗水。

  从新中国创立即开启的前七次课程改革,虽然均有成就,但课程教材体系并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教育观念滞后、课程内容偏难偏繁、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结构单一、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和人文学科比重过低等问题。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教育部于2001年正式启动第八轮改革。这次课改被专家誉为“范围最广、力度最大、速度最快”。“范围最广”是说,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准备几乎动员了全国所有可能参与的教育专家,并实行课题招标制度;“力度最大”则是因为制订的全新的国家课程标准,从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到管理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整个系列的教材更是焕然一新;而体现“速度最快”的是第一轮实验工作尚未结束,全面推广工作就已逐步展开。课改十年,这场以“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的运动,在教育观念、课程开设、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还诞生了一批教改先进地区、教改名校及优秀教师。

  课改的确在逐步深入,但社会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高考一考定终身、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乏术等批评却一直没有停歇,甚至越来越尖锐。历经十年的新一轮课改如同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一样,已经从起初的“摸着石头过河”进入了今天“深水区”、甚至是疲惫期,似乎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

  有报道说,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参观访问,希望听到一节有中国特色的公开课。负责接待的机构就安排一所著名高中的一名有影响的特级教师为他们开了一堂物理课。课堂上,教与学双边活动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课堂气氛热烈;教师教学方法灵活,重点突出,训练有素,时间安排恰当。

  讲完课后,中国的教师们都不禁鼓起了掌。奇怪的是,美国教育工作者们一点表情都没有。这是为什么?他们的回答出乎人们的意料。他们反问:教师提出的问题都能回答,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原来,美国教育工作者们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是啊,如果课堂只是形式上从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满堂问”,这种“虚假繁荣”的课堂教学和过去的教师完全主导课堂又有多大区别呢?

  无怪乎,尽管课改在不断深入,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弥留之际,还是留下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诘问。

  2.上下求索

  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是一所地处广州城郊的普通高中学校,已有100多年的办学历史,目前有60个教学班,属广州地区的中等生源学校。2008年象贤中学在接受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时,以15个学科全优的佳绩成为“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2009年又顺利通过了“广东省国家级示范高中”督导验收。可以说,象贤中学似乎已经到达了自身的理想高度。

  然而,正当全校师生都在分享喜悦的时候,学校领导却在冷静地思考着两个问题:

  一是象贤中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相对承载着较多的社会关注和期待,学校虽然挤入了“示范高中”行列,但办学综合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一些名校相比更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何在新平台上创设新的动力源和发展点,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特别是在实施新课改、提升教学质量、探索新型办学模式等方面如何真正体现“示范高中”的示范作用?

  二是正在此时,番禺区教育局冯润胜局长为推动番禺教育高位优质发展,提出了“上品教化”的区域教育理念。“上品,最优者也;教化,教育且化成也。”“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易经》)。“上品教化”要求以岭南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着眼于番禺社会的发展和未来,构建番禺教育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系,提供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作为区域内的示范高中,如何践行这一区域教育理念?能否创建“上品教化”理念样本学校?

  示范?上品?理想教育?句句在拷问着象贤中学领导和老师们的智慧和勇气!

  “如果我们在半山腰,突然遇到大雨,该怎么办?”这是一道很适合做比喻的智力题。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往山下跑,而登山专家忠告,往山顶上走,固然风雨可能更大,却不至于威胁你的生命。至于向山下跑,看来风雨小些,似乎比较安全,但可能遇到暴发的山洪而丧失生命。

  面对挑战,象贤中学只有一个信念:勇敢向上。为此,象贤中学组织教师、专家、校友等力量制订了学校新一轮发展规划,提出了未来三大任务:改造校园、突破质量、提升文化。

  改造校园的主要目的是优化办学条件,对学校历次扩建和改建所形成的部分不规范甚至已破旧的校舍、场室、设施进行改造,使其既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发展需要,又能体现百年老校的优质教育文化品位。突破质量的主要目标是改变当时连续几年学校教学质量指标徘徊不变的状态,通过提升教育加工能力,使每一个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使更多的学生在充分展示个性的同时考上更好的大学。而提升文化则主要基于学校领导相信:文化是创造未来的根本力量,象贤中学是一所地处千年古镇的百年老校,总结、提炼和光大其优质的教育文化内核,将使象贤教育呈现出其强大教育资源优势,并将激活出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围绕三大任务,象贤中学分期组织了专家学者、专业人士、教师及学生和校友代表研讨会,征询意见、集思广益。同时,象贤还分批组织人员考察了全国各文化名校、教改名校,并研究和总结了近十年来本地和全国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其中,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谭国华副主任的意见,为象贤中学的发展点亮了一盏明灯。

  谭国华是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管教学业务的领导,他认为:象贤中学在进入示范高中行列后,进一步自我拷问“示范”“上品”和“理想教育”,是一种令人敬佩的、对事业执著的情怀,三大任务的提出更是一种“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专业精神,改造校园、突破质量、提升文化三者相辅相成,但在同时推进的过程中,应将“突破质量”始终放在最核心、最紧迫的位置,因为教学质量不仅是学校教育最本质的追求,也是改造校园的最终目的,更是学校文化成果最重要的体现。受象贤中学领导和老师们对教育的这种执著情怀和进取精神的感染,谭国华热情地承诺,将他所掌握的现代教育理论和全国各种成功的教改案例或先进经验介绍给象贤中学,并指导象贤中学的教师们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寻求“突破质量”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如何突破质量?这是无数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及教科研人员都在为之奋斗的问题。十年课改,十年探索,中国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在这期间得到了培养,也经受着考验。

  象贤中学领导和谭国华一起,一次次翻阅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并对全国教改知名学校和各地优秀教师的教改经验,进行了反复研究和比较。

  无疑,一些教改名校在深入探索和总结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各自形成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甚至可以说从不同角度创造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奇迹。谭国华这样评价。

  如果进行总结的话,不难发现,它们有些共同的特点: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重建课堂教学组织和教学流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强化对话与交流,鼓励学生对知识意义的自我建构。

  但在对一些学校的教改调查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有些学校未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方案,未按规定开齐课程和开足课时;有些学校教改注重经验的提炼,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有些学校还在用时间加汗水的方式追求“增效”,变相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些学校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轻视甚至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更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全国蜂拥而上学习一些教改名校做法的甚多,但教改取得同样成功的学校却很少,多数未能取得预想的教改成效。

  原因何在?长期以来,指导我国教学实践的理论基本上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它为人类认识教学规律并指导教学实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这一教学理论注重的是理论思辨和经验总结,对教学实践提供的是一般的原则性指导(即教学原则),而具体可操作的方法需要教师和学生自己去探索。这就导致一人或一校在教学上取得的成功经验往往难以迁移,教改成效也难以复制。

  “这充分说明,在教学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我们必须要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方法的创新,否则,教学改革将难以进一步深入,注定不能有更大的突破”。谭国华说。

  3.高屋建瓴

  十年后的今天,教改如何进一步深入,教改成果如何实现大面积突破,象贤中学“突破质量”的梦想怎样才能变为现实?

  “创新!”创新指导理论,创新实践方法。

  谭国华认为:十年课改,从全国层面来看,素质教育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有效教学并没有取得大面积的突破性成果,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学校或教师未能准确和深入贯彻新课程方案,还存有应试教育的思想和“伪教改”行为;二是许多地方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只重视时间加汗水的经验探索,而轻视科学理论指导,特别是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的有效教学研究,虽然一线教师热情都很高,立足课堂的方向也没错,但教学的有效性没有建立在教学的科学性的基础上,出现“经验教改”。尽管一些教改名校,创造了成功的教改样本,但由于其依据的理论或操作经验不可复制和迁移,或由于学习和模仿其教改的学校只学其“形”而未学其“魂”,致许多学校出现“形式教改”,最终未能取得预期的成功,甚至出现教改“疲惫症”或“倦怠症”,慢慢磨灭了当初的那份激情。

  经过多次反复的思想与观点的碰撞,象贤中学领导和谭国华共同商定:一是选择科学取向教学论作为教学的主要指导理论,并与哲学取向教学论有机整合,将“科学心理学理论”特别是“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及其相应的教学设计原理”引入象贤中学,在遵循哲学取向教学论基本教学原则的同时,以科学取向教学论优化师生教与学的行为,让教学的有效性建立在教学的科学性的基础上,使学生不仅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而且进一步向“我会学”转变;二是由谭国华依据以上设想,结合广州市近十年的教改经验和全国教改名校的优秀成果,围绕“突破质量”这一目标,设计一个科研课题——即后来被全国教育科研规划办批准为教育部规划课题的《三元整合导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由象贤中学作为主要研究基地承担主要研究工作,借此启动象贤中学教师培训和全面推动象贤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

  为保证教改保持正确的方向,谭国华副主任和象贤中学的领导还共同确定了教改必须遵循的四条原则:

  一是要全面深入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推进素质教育。严格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对学校目前开展得较好的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社团活动三大板块,不仅要坚持而且要继续优化,教改不仅要能大面积提升高考成绩,更要成为进一步推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新动力。

  二是要将教学的有效性建立在教学的科学性的基础之上。所有教学活动都必须有科学理论指导,避免教改过程在经验型中徘徊,教改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增效减负”,要求教师认识并遵循教学规律,综合运用现代学习理论和“三元整合导学”思想设计、实施及评价教学活动,严格杜绝以加班加点的形式增加或变相增加师生负担。

  三是要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树立科学课堂教学观,通过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组织和教学流程,整合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过程的参与度。既要杜绝“满堂灌”、教师包办代替等教学弊端,同时要防止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后减弱或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现象。

  四是要把课堂教学改革融入学校整体文化建设中去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纯粹是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与优化,实质是学校文化的变革与创新,它有赖于教师和学生作为主力军的参与和推动,更需要有教育目标和理想的引领。只有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的融入,课堂教学改革才会有活力和生命力,才能持续走远,不断创造新的教育境界。

  2009年下半年,经学校讨论并形成共识后,在谭国华的指导下,象贤中学3000多名师生便全面开启了以“三元整合导学模式”为研究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每一只蝴蝶都有属于自己翅膀的那个飓风,那怕是一只小蝴蝶也都能够扇动起一场大风暴。“三元整合导学模式”这只蝴蝶将带来怎样的效应,是飓风袭来还是清风拂面?

  事实证明,这只已经扇动翅膀的蝴蝶,在中国课程改革的版图上卷起了一场创新性飓风。

  4.华丽嬗变

  虽然,国家教育部一直要求高中教育的基调要从单一片面的高考升学率竞争转向全面的高中教育质量竞争,但高考依然是一把悬在学校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象贤中学依托“三元整合导学模式”科研课题研究全面推动教学改革之后,学生整体素质和学校高考升学率都显著上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明显提速。

  “实施教改后,学生学得更自主了、更主动了、更活泼了。”分管教学的林少媚副校长说,“我们教改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减负增效、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了给学生更多自主的空间,我们的课堂上老师讲得少了,白天自习课和晚自习完全交给学生自主学习,除个别辅导外,任何老师和任何学科都不得占用,由学校统一指导学生自习的方法。通过教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明显提高,由过去习惯性依赖教师解决问题到现在大多数问题由自己主动解决,课堂活跃了,课外活动也真正动起来了,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热情、获奖的数量和层级显著上升,在课内课外等各方面所表现出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现在这种课堂,不仅给学生活动、探索、表现等创造了条件和机会,营造了交流、沟通、对话的良好氛围,而且密切了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钱剑华副校长接受专访时深有感触。

  何爱莲老师向我们描述了她对课改的总体感受。“导学稿的编写与使用、导学型课堂的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教师由原来灌输者变成了引导者和释疑者,沉闷到昏昏欲睡的课堂气氛变成热烈活跃,整个校园弥漫在一片创新与探索的气氛中。”

  高二15班的李瑶同学说:“教改前,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较少,基本上都是跟着老师跑,与老师交流机会不多,造成了学生不爱学习,不愿询问老师。而现在的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而是聚集了全班同学的思维,再加上老师时不时的点拨引导的课堂。”

  “想想教改前,抬头看见的是冰凉背脊,即使有问题想请教,望见老师伟岸的背影,请教之心便退了三分。而实行教改后,随着导学型课堂和新型学习组织实施,老师由原来灌输者变成了引导者和疑难解答者,课堂气氛变得自由轻松、热烈活跃;同学间合作学、探究学,积极奋进,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高三14班的何舜恒是2009年9月走进象贤的,也成为象贤导学模式课堂改革的第一批受益者。

  我们看到的数据是:象贤中学近几年获得的荣誉明显增多,学生各类竞赛获奖的数量和等级也明显增多。同样是1000多名毕业生,同样是中等的生源,象贤中学近两年高考上重点人数翻了将近4倍,上本科人数由过去350人左右上升到近600人,在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评奖中连续荣获一等奖。走访中,象贤中学高三老师不无自豪地介绍,今年高考,我们的学生将会有更好的表现。我们眼前的高三学生,脸上不仅看不出高考前的压力,还挂满轻松的微笑。

  教改,使象贤中学教师们的专业成长也进入了快车道。教师迅速更新了教学观念、提升了专业能力,满堂灌课堂已完全消失,更加注重处理教材、设计策略和驾驭课堂时的科学性,更加注重学生起点知识和起点能力的准确把握,更加注重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及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有效度。一支既有现代理念、又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团队正在象贤教改中可喜地成长。

  近3年,象贤中学教师在区(县)级以上论文评奖中有106篇论文获奖,在省级以上正式刊物上发表论文接近40篇,出版学术专著二本,形成了高中三年各学科课型的导学稿和导学型课堂。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也许是我国十年教改进入“深水区”后的又一成功样本。它融合了全国教改名校的优秀成果,选择了先进的科学取向教学论作为它的主要指导理论,并将科学取向教学论与哲学取向教学论有机整合于一体,通过构建三元整合导学模式操作体系(导学稿和导学型课堂),形成了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

  特别是象贤中学将学校“贤文化”的时代内涵(科学思想、民主意识、团队精神、主动态度)融入课堂教学改革中,赋予教改人文精神,体现了象贤中学从人性、人本、人文出发,着眼生活、生态、生命的育人思想,更凸显象贤教改的独特风格。

  象贤中学的社会认同度一年比一年提升,周边地区的学校来象贤考察听课的络绎不绝,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吴惟粤主任亲自主持了省、市、区三级教研员在象贤中学举办的联席研讨会,市、区教研员及一些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亦多次亲临学校调研,番禺区教育局在象贤中学召开教改现场会,并由此启动全区的教学改革。

  “目前,我们只是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象贤中学的谭小华校长谦虚地说,“我们的教学改革并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对各种优秀成果和经验的整合和再优化,在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有一定创新,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直至‘我会学’转变,并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融入人文精神和教育理想的培养。我相信我们的方向和思路都对了,且这个方向和思路下的操作设计也对了,但我们还做得并不很好,主要是老师和学生观念的更新、理论的理解、操作的熟悉都有一个过程,模式本身也处在一个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但我坚信持之以恒沿着当前的方向走下去,我们的教改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果。”

  本报2012年5月22日将刊登《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实施“三元整合导学模式”教学改革调查(之二)》,敬请关注。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2-5-21/106588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