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建设国家骨干高职学院

[db:作者]  2012-05-28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北信-兆维模具设计与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签约仪式 学生在国家级、市级科技竞赛中取得丰硕成果。 北信软件园生产性实训基地 北信数字传媒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院首批CPIT合作办学毕业生合影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始建于1954年,坐落于  我国著名的电子工业基地——北京酒仙桥电子城。1999年,在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北京成人电子信息大学的基础上,由多所学校合并升格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院。

  学院开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软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影视动画等30余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8000人。在教育部开展“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推动下,学院2008年开始北京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并于2011年完成验收,2010年开始国家骨干校建设,按计划将于2012年结束。

准确把握学院办学定位 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系市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隶属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建校几十年来,行业办学一直是学院的特色之一,学院身处行业之中,与企业关系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发展休戚相关,对职业院校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更加深刻。作为一所高等职业学院,“既是北京市职业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首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立足电子信息产业,服务于包括电子信息产业在内的北京高新技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在示范(骨干)校建设过程中,学院将目标确定为“将学院建设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大规模培养基地、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和首都高等职业教育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

  作为一所高职学院,必须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提出使命和任务,使其成为全体教师的共同愿景,才能汇聚思想创新,凝聚各方力量,实现发展目标。我们提出“以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为己任,提供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培训)和技术服务,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与期望。”作为学院的使命,以此向全体教职员工传达了责任意识、追求的目标、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规模开展以来,其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从“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到“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作过多次修改,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作出了与时俱进的指导。学院在国家精神指导下,汇聚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要求,将人才培养特征确定为“思想品德优秀、心理素质良好、身体健康灵活、专业知识扎实、技能精准熟练”,以此标准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要求,造就能够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发挥骨干作用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学院提出“博学笃行、术道精诚”的校训,激励师生要努力不断地学习、扎实做好具体工作,做事要精益求精、诚信做人追求成功。提出“教育服务”理念,强调学校要为社会、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职业教育教学服务,要持续改进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以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学生、社区对学院所提供教育服务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办学水平高低的指标。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增强学院办学活力

  (一)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近年来,学院本着“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充分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在北京电控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学院成立了以电控公司副总经理为理事长,电控公司下属8家大型国有企业负责人、学院主要领导为理事的校企合作理事会,为校企合作、处理各种合作事宜搭建了工作平台。同时,积极推进教学系层面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建设,13个教学系(部)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服务面向,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联席系主任,聘请行业内知名企业的专家担任校企合作委员会委员。教学系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建立,形成了操作层面的校企合作组织架构和运作机制,使校企合作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学院针对软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三个重点专业和专业群的特点,设立了计算机技术应用研究所等三个相应的技术应用研究所,校企双方技术骨干共同组成技术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队伍,同时承担高年级学生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和面向企业、社会的技术服务,促进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及社会服务的密切联系。

  健全运行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保障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学院出台了《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实施办法》,在专业发展、校企人员互兼互聘、专兼职教师一体化管理、学生实习实训、企业职工培训等方面制定具体制度,使校企合作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学院对13个教学系(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每年进行考核,将校企合作绩效作为对教学系(部)负责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校企深度融合,探索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

  为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内容与实际产品对接,学院建设了一批支撑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筑巢引凤”建立“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在示范(骨干)校建设期间,学院投资建立了5200平方米拥有近600个工位的“北信软件园”,形成可以支持多企业、多项目同时开发软件的生产和教学环境,吸引蓝波今朝、上海双实、北信酷卡、神州数码等多家企业进入软件园。企业的进入,带来了技术研发团队和真实的生产项目,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各个企业工作区,接受企业的管理,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共同考核。

  学院在校内建成1200平方米具有179个工位的信息管理与信息服务实训基地以及125个工位的电子商务实训基地。为了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学院与京东商城、淘宝网、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等国内大型企业合作,引进网上开店、企业信息情报采集处理、网站策划、网站推广、电子商务运维等多种业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实践训练。

  发挥区域文化产业优势,创立校企合作数字传媒实训基地。798艺术区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是学院上级主管部门——北京电控公司所辖的产业园区之一,学院依托798艺术园区文化环境优势,在园区建立了面积3000平方米的“北信数字传媒中心”。为了使该中心实现市场化运作,学院与北信银河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市场运作和学生实训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以“契约”为保障,形成生产与教学实习的保障机制。如今,北信数字传媒中心成为中央6台、凤凰卫视、北京卫视、贵州卫视等电视台的生产制作基地,又是学院自主管理的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锻炼的重要场所。

  学院通过先进生产设备的投入,在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专业生产实习基地,形成“厂中校”教学基地。近年来,我院与北京电控所属国有企业北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电子装备生产制造实训基地,签订了资产使用、管理、维护和接收学生生产实习有关协议,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院与电控所属北京兆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模具设计与制作生产性实训基地,采取模具设计研究环节在校内、生产制造在企业,校企双方共同管理与运作的模式,开展数控加工、模具设计与制作等项目的生产与实训。

  (三)建立完善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育人机制。校企双方根据学生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的项目、工程进度为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进度,从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几个层面实施校企共管共育,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和指导,实现全过程管理。为了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多年来,学院与燕东集团、兆维科技、北广科技、七星电子等众多企业通过“订单培养”、校企合作教学等形式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很好地满足了行业发展的用人需求。

  创新师资交流互聘机制。充分发挥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教学系(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桥梁作用,形成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联系交流机制;建立在职教师企业交流、挂职、兼职机制,选派近100名教师优秀教师赴企业交流、挂职,教师在提升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同时,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建立了近1000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企业兼职教师人才库,保证了80%以上的专业核心课程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学时50%以上。

  实施校企合作专业和课程共建机制。充分发挥教学系(部)校企合作委员会作用,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努力实现主干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真实工作内容相一致,实践教学标准与职业岗位能力标准相一致,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一致。促进专业特色发展,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一)以人为本,明确现代高职教育观

  高职教育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进入高职学院的学生,完成了高中阶段教育,心智已经成熟,再经过高职教育就要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从此将肩负起社会、家庭的责任。高职学院的毕业生是否在承担社会责任、在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变化以及在职业生涯发展潜力等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即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是否达到较高的水平,是检验高职学院的教育是否具有高等性内涵的重要表征。当学生报考高职学院某个专业时,他已经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方面做出了明确的选择,而在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内涵即综合素质能力方面,学生自己却无法明确表达,这就要求学校要为学生将这种需求明确地表达出来,并使学院的教育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通用平台+技术中心”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实现以人为本,体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专业能力全面培养的教育观,学院创建“通用平台+技术中心(GPTC)”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搭建“通用平台GP”实施素质教育与通用能力培养,通过建设“技术中心TC”实施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培养。因此,各专业的学生教育活动、课程教学、实践活动等均纳入GPTC框架内,按照GPTC的统一要求,实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通用平台(General Platform,GP)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素质教育和通用能力培养的系统方案。通用平台通过思想教育活动、通用能力训练、素质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等途径,实现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精神熏陶、思维能力培养、沟通合作训练、身心健康教育、职业素养形成等教育功能,形成学院统一的素质教育与通用能力培养方案。

  技术中心(Technology Center,TC)是学院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依据信息产业的技术领域和生产组织的特点,精心打造的工学结合的、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多功能教学环境。技术中心汇集以下5大功能:①具备高技术含量的真实工作环境,用于实施“学做合一”专业核心课程教学;②结合知识型产业的生产组织特点,开展“团队工作”式项目教学与实训;③作为学生创新工作室,成为学生科技竞赛集训的基地;④具备职业资格鉴定功能,用于开展“双证书”教育;⑤依托技术中心建立企业项目工作室,成为校企合作和服务社会的平台。因此,学院将依托功能完善的技术中心,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到实处。

  (三)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构建通用能力发展“平台”

  学院GPTC人才培养模式既关注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与职业素养形成,更关注学生通用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教育。在示范(骨干)校建设过程中,通过配套实施素质教育通用平台建设项目,紧密围绕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创设了一套科学的“学生基本素养测评体系”,夯实了“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和“通用能力实训基地”两个基础,构建了“思想教育活动、通用能力训练、素质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4种实现途径,实现了“思想品德教育、人文素质熏陶、思维能力培养、沟通合作训练、身心健康教育、职业素养形成”等6个维度的素质培养。

  开展国家骨干校建设以来,学院组织专门力量进行攻关,按照GPTC关于通用能力与综合素质基本模型,提出学生通用能力与综合素质评价体系(GATAS)开发的基本构想,通过科学选取反映学生素质成长状况的系统性指标,为通用平台建设及其实施成效的测评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GATAS实现了学生在课程学习、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以及在各类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通用能力与职业素质状况测评。

  为有效实施对学生的通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院建立起完备的常规教育活动、专题教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专业二课堂等工作体系。学院加强素质教育课程研究,贯彻“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一体”等教学理念,完善素质教育课程标准,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融入到素质教育课程教学中,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不断参与和体验中提高。学院还将通用能力与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课程的学习中,与专业教育课程完整地、有机地结合,明确课程教学中基本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点、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评价相结合,制定考核标准,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在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通过国家骨干校建设,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通用能力训练等四大教育途径得到全面拓展,学生通用能力与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已成功搭建,专兼职素质教育师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积极拓展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进而在思想品德、人文素质、科学思维、沟通技能、身心健康、职业素质等领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通用能力培养取得丰硕成果。

  (四)技术中心里的真实项目,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成长

  按照“通用平台+技术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技术中心是实施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培养的主战场。学院的技术中心依据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组织方式的特点,精心打造工学结合的、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多功能教学环境,其功能内涵包括“学做合一”核心技术课程综合教学环境、“团队工作”方式生产性实训基地、课程研发与技术革新孵化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企业项目工作室等。

  国家骨干校建设期间,在中央财政与北京市财政大力支持下,学院以重点专业和专业群建设为主线,加大技术中心建设力度,建成软件技术中心、网络技术中心、电子技术中心、通信技术中心、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心、现代制造技术中心、汽车电子技术中心、信息安全技术中心、信息服务技术中心、数字媒体技术中心等。与此同时,重点专业与专业群开发出一百余门“基于技术中心环境”核心技术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同时发挥技术中心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和高技术培训服务等功能,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成长。两年来,学院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了一大批具有“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工作身份和真实的工作过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五)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全面成长

  学院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紧密围绕国家骨干校建设,积极探索既富有时代气息又行之有效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学院注重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使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淀,学院形成了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具有自己特色的隔年举办“体育节”和“科技艺术节”的活动育人机制。实践证明,适时举办体育节和科技艺术节,结合学院实际和专业特点开展丰富的体育、科技艺术活动是培养学院师生良好运动习惯、健康生活方式和科技艺术品质的有效方式,是培育师生团结互助、顽强拼搏、不断超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意志品质的重要渠道,是增进友谊、凝聚力量、提升师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

  学院结合学生自我发展特点,大力推进学生社团建设。学院现有社团70个,全年开展活动约为1400余次,为提高社团整体活动质量,加强内涵建设,坚持以“抓精品,促整体”的工作格局开展社团工作。积极支持鼓励社团立足校内,面向校外风采展示。两年来,学生社团先后举办6次专场演出、5次大型活动表演、10余次走进兄弟院校和周边社区互动,5个艺术类社团参加北京市大学生音乐节、戏剧节、合唱节、社团文化节等艺术展演,获得佳绩,赢得好评,既扩大了社团影响力,提升学院知名度,又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长期以来,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及北京市各项学生竞赛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充分展示学院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精神面貌与时代风采。2009年以来,在一年一度全国最高水平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院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2009年荣获电子设计及制作项目一等奖,2010年荣获嵌入式产品开发项目全国一等奖,2011年荣获计算机信息安全项目一等奖。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建设双师结构专业教师团队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改善教育资源的配置水平,在诸多资源之中师资队伍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资源。在十几年的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学院通过采取培养、提高、引进以及中外合作培训、教师下企业锻炼等措施,逐步打造起一支理念更新、视野开阔、教学基本功扎实、双师素质较好的师资队伍。目前,学院专任教师423名,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59名,硕士以上学历教师217名,取得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359名。在此基础上,学院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常年聘请大量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形成对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支持。目前,除了教学做一体化、生产性实训课时超过50%外,小班化教学也已经达到相当的比例。

  (一)更新理念、开阔视野,瞄准国际职教水平

  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理念更新和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的培训,自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来,学院紧跟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不断深入研究高职教育的规律,提高广大教师的认识。同时,学院积极开展中外高等职业教育合作,逐步了解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开展的情况。自2008年起,学院每年派出30至50名干部教师到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职业教育机构进行为期1个月的培训,每年多次聘请国际知名教授专家为教师举办讲座,使广大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了解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课程开发与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学院的建设发展与教学改革目标也瞄准到国际职业教育水平上。

  学院注重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全面带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以及教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学院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目前,共有北京市级名师7人,专业带头人21人,骨干教师54人。一大批学历高、素质好的青年教师在示范(骨干)校建设中得到了锻炼成长,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强化教学基本功,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学院制定了“教师教学基本规范”,对课前准备、备课与教案、课堂教学、教育技术应用、实验教学、作业批改、沟通与辅导、听课、实习实训教学、毕业设计指导、课程考核与分析等环节提出要求。针对课程教学的四大要素——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学院发布“听课评价指标及其内涵解析”,突出职业能力目标、反映岗位工作过程、内容体现“四新”、教学实现“互动”、注重学习实效。学院连续三年组织“互动教学”竞赛,引导教师进行互动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团队学习,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了实现“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学院研制了14项“通用能力与职业素质”评价指标,普通课程覆盖3项、核心技术课程覆盖5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通用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和考核,提高了教学效果,突出了职教特色。

  依托设立在学院的北京市教师培训基地,开展多种培训活动和技能竞赛。先后举办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信息分析师培训、北京市职业院校网络技术专业教师技能竞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竞赛、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测评方法培训,组织赴国家示范校进行考察交流活动,赴德国进行IHK合作项目教学培训等。

  (三)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建设双师结构团队

  提高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学院通过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校企共建教师培训基地,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等途径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学院制定了《新教师培养工作实施细则》,定期举办新教师培训班,专业课新教师在上课之前除了要接受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外,还必须接受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并完成规定的企业实践任务。按照《专业教师企业锻炼管理办法》,定期安排专业教师企业锻炼,进行企业锻炼教师成果验收。骨干校建设以来,共有60名专业教师先后到企业参加锻炼。教学系(部)制定师资培养计划,有清晰的培养目标和工作任务。在企业锻炼期间,教师主动参加企业技术研发项目,并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

  学院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推进整体队伍的双师结构。骨干校建设以来,共聘请企业兼职教师238人,他们参与试点课程的项目教学,落实共同教学、共同评价,参与内容包括项目背景和技术要求、项目中期进度控制、项目验收和质量评价等。学院大力加强双师结构创新团队建设。双师结构教师团队,由教师、工程师、企业兼职教师等人员构成,学院通过聘请教学系“联席系主任”、开展创新活动与合作项目的方式来增加凝聚力,每个团队有固定的经费支持和创新目标。目前,有网络技术专业、数字办公技术专业、软件技术专业、数字媒体专业等4个北京市级专业创新团队;有电子信息技术、现代信息管理与服务、营销管理专业等3个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在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和骨干校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一)优质课程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按照GPTC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要求,3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全面开展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核心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

  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3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项目依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规律,以校企合作机制为保障,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开展企业调研,实施全面职业分析,对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群)进行确认;在职业分析基础上,通过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的分析,获得职业岗位的通用能力要求和专业技能要求;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与重构,进而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体系,最终开发并形成具有工学结合基本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教学标准。

  学院优质课程建设的重点是开发“学做合一”核心技术课程。核心课程是为了满足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设置的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按照GPTC的要求,核心课程应遵循职业岗位逻辑而非学科逻辑,经由职业分析到教学分析的开发路径获得。通过校企合作,研究确认课程目标,解析关键能力要素(包括工作步骤、工具和设备、知识基础、态度和素质、考核依据等),研制与岗位现场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相对应的学习任务,设计基于技术中心环境下再现工作过程的学习活动,开发诸如项目任务书、项目指导书、教学案例集、教学活动方案、模拟公司策划书等教学文件,编制“以成果为依据”的开放性考核方案等。

  示范(骨干)校建设以来,三大专业群共完成100门优质课程建设任务,开发了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方案、项目资料等完整教学方案;新建国家精品课程1门,新建北京市精品课程4门以及学院精品课程36门;新建国家精品教材1本,新建北京市精品教材9本以及特色校本教材49本;新建专业教学资源库,涵盖30个专业全部教学资源,实现了教师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了丰富、便捷、优质的学习资源。

  (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效显著

  学院以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遵循“调研论证—框架设计—资源建设—推广应用—评价反馈—持续更新”的工作方式,以校企联合、团队共建为基本途径,构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职业培训+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资源库平台建设。学院充分发挥信息科技研发的优势,集中专门力量,自主开发“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优质教学资源分专业资源、课程资源、技能训练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等四大类。所有资源媒体素材分为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五大类,按照教育部《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设定必要的属性标注,资源入库时需要明确贡献者,实现共享资源的实名制管理,根据查阅者的身份实现资源授权分享。

  专业发展资源库。专业发展资源是指隶属于专业但不属于具体课程的资源,包括专业发展调研报告、专业教学标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与保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专业建设成效、行业标准与规范等资料。

  优质课程资源库。优质课程资源指30个专业的100门核心技术课程和通用平台课程等优质课程资源,包括课程开发调研报告、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教案、项目指导书、习题集、试题库、教学案例集、教学活动方案、技能测试题库等、项目经理手册、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企业应用案例集、图片素材库、视频素材库、技术资源网站链接等。

  技能训练资源库。技能训练资源包括面向校内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资料、职业技能(学科)竞赛资料、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成果资料。

  社会服务资源库。社会服务资源包括面向社会学习者提供的高技能、新技术培训资源,以及教师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形成的技术文档资料、面向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服务的技术资料。

  示范(骨干)校建设以来,学院自主开发的资源库管理平台已经建成30个专业资料库、100门课程资料库、15个技能竞赛项目的训练资料库、10个技术服务项目资料库。

  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 建立新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牢固树立“教育服务”核心理念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首要任务,面对首都经济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近年来,学院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指导方针,牢固树立“教育服务”核心理念,确立了“以促进首都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为己任,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与期望”的质量方针,以一种积极、主动、务实的态度,实现从传统的“自我为中心”向“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形成学院明确的价值观和质量观。

  (二)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建立全面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内部管理机制改革,是推进学院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近年来,学院深化机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明确部门职责,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了质量目标明确,工作流程规范,全员聘任上岗,绩效考核激励,促进持续提升的运行管理机制。为了发挥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形成绩效管理长效机制,学院围绕“教育服务”核心理念,针对教学系、行政后勤部门、专任教师、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建立了全面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为保障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为了持续提升教育教学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多年来,学院深入研究和总结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及成熟的框架,围绕“教育服务”核心理念,系统地识别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制定过程运行及控制的准则、方法,明确教育教学各环节的管理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建立起适应高职学院管理和发展要求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

  牢记职责和使命 服务地区社会发展

  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同时,作为首都的高等学校还肩负着服务企事业单位、服务社会稳定和谐的责任。

  (一)服务企事业单位,开展在职人员培训

  作为一所直接面向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高职学院,多年来紧密结合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深化与企业合作的内涵,努力为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升、知识更新提供支持。学院承担了北京电控公司“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培训项目,建成了北京电子行业职工培训基地、“电控技师工作站”和工信部电子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为首都电子企业员工量身定制诸如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不同类别的培训项目,年均培训近10000人次。先后为北京七星华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兆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正东电子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无线电元件十厂、北京半导体器件五厂、瑞普集团、宇翔公司、北京大华无线电仪器厂、北京东光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易亨科技集团等21家企业以及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北京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等9所院校培养并鉴定了“生产与组织管理技术工程人员”、“计算机检验员”、“网络设备调试员”、“电子元器件产品检验员”、“程控交换机调试工”、“计算机软件产品检验师”、“光纤、数字设备调试工”等职业资格的中、高级工和技师,4000多人取得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二)服务首都社会发展,积极支持重大活动项目

  在首都各项重大社会活动的现场,经常会看到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的身影。在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北京奥组委的团队中,有一群特殊的年轻人,国际上对他们的通行称谓是“奥运赛时实习生”。他们是按照国家政策统一招收的全日制在校学生,由北京奥组委与各高校共同培养一年作为奥运赛时实习生,他们同时肩负着学习和为奥运服务的双重使命。在这个以国家“985”高校本科生为主体的奥运实习生团队中,有142名高职生,他们全部来自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近一年的实习工作中,他们冒高温战酷暑,不怕辛苦、不畏困难、踏实工作,表现出良好的服务意识、出色的合作精神和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圆满完成任务,受到北京奥组委的高度评价。此外,北信的学生还担任奥运会开、闭幕式演员,承接“文明拉拉队”、奥运安保、奥运志愿者备血等任务的学生达10000人次以上。

  在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400名学院师生参加了以“辉煌成就”为主题的工业发展游行方阵。当他们昂首阔步意气风发地走过天安门城楼时,两个多月头顶烈日训练流下的汗水全部化作了整齐坚实的步伐。他们的出色表现受到了首都国庆游行指挥部的嘉奖。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北京的需血量正以每年10%的速度在上升。学院积极组织学生无偿献血,年平均献血人数近千人,为缓解北京市用血紧张的局面尽了微薄之力。在每年的高校征兵工作中,学院总是能够超额完成任务,成为北京高校征兵工作的先进单位。在为汶川和玉树等地震灾区赈灾、“青年志愿者服务进社区”、为敬老院和孤儿院献爱心等各种公益活动中,北信学生总是一马当先,踊跃参加。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一代大学生远大的理想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公益行动已成为学院为学生开设的隐性课程,收到愈来愈显著的育人效果。

  (三)服务职业院校,开展教师培训

  2007年6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确定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北京市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师培训基地(京教人[2007]13号)”,下设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子工程技术和通信技术等5个培训专业。该基地面向全市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开展“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培训,促进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信息技术类教师培训基地“十一五”期间共开展培训活动522次,调研企业120家,参培学校46所,参培教师达18892人次,教师取得职业资格和专业证书1712人次,还组织了6批来自30所职业学校的113名骨干专业教师赴德国进行了4周的培训学习。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培训成效显著,被北京市教委人事处评为“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教师培训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度,学校通过重新申报、评审,再次被北京市教委确定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师培训基地。

  (四)服务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服务

  学院的软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重点建设专业充分发挥资源和人才优势,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服务,主持横向课题研究、技术咨询、为北京地区的20余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开发技术项目或开展技术服务52项,获得研究经费近800万元,在业界获得了较高的声誉。

  学院在798艺术区的“北信数字传媒中心”,每天承接大量的电视节目录制、影视、MTV制作、服装表演、小型会议等社会项目。该基地已经成为798艺术园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服务国家战略,支援西部院校

  学院积极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近年来,学院加大与内蒙古、新疆等地高职院校的对口支援协作力度,落实对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对口支援协议,通过联合培养学生、定向培养师资、教师双向交流、共享教学资源、指导实训基地建设等措施,使受援学校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上受益。目前学院已为西部院校培养教师24名,联合培养学生120名,为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支援实验实训设备百余万元,建设了一批实验室,辅导西部学校师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多次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被评为北京市与内蒙古政府开展西部对口支援协作的先进单位,为西部高职院校的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开展招生工作改革 提供优质就业服务

  (一)突出职教特点,率先开展招生改革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高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也从普通高等教育的单一招生模式,走上了多渠道、多形式招生的改革之路。学院办学定位清晰、专业特色鲜明,在长期的办学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因此,在北京市教委的领导下,2006年学院率先开展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在全国高职学院范围内也走在了招生改革的前列。

  在自主招生实施过程中,学院从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突破传统的“数语外”一卷定终身高考模式,使入学考试成为发现学生发展潜能的过程。在学院周到服务、严密组织、公平公正的招生规程控制下,各教学系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说明招生专业的内涵、职业特征、就业方向,每个学生都要经过主要围绕综合能力测试的笔试和面试两次考试,老师们对每一个学生的操作能力、专业潜能进行评估,最后综合笔试、面试成绩以及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表现择优录取考生。

  几年来,学院坚持积极探索,根据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摆脱传统的高考模式,突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考察,建立并完善“知识+技能+学校表现”的入学考核体系,一直坚持自主命题、自主考试、自主选拔,逐步探索多样化的生源选拔评价机制。招生工作改革得到市领导的高度认可,称学院在高考形式改革试点工作中带了个好头,树立了一面旗帜。

  目前,学院根据北京地区的教育需求,开展自主招生、单考单招、统考统招、五年制招生等多渠道多形式的招生,为落实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要求,在逐年提高的基础上,2011年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的比例已近20%。

  (二)关注民生,提供优质就业服务

  就业工作是职业院校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学院工作的突出位置。学院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健全完善“三级管理、两级运行”的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加强就业工作的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和专业化建设,全力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

  “十一五”期间,学院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连续5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2006、2009年连续两次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北京地区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被北京市教委评为首批“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2009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2012年学院“基于大学生职业倾向测评基础上的个性化就业指导”特色工作项目,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北京地区高校就业特色工作项目”进行重点建设。

  学院坚持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毕业生就业工作,坚持把就业工作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宣传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建功立业。学院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细化分类指导,带着感情为每一位毕业生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学院本着“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确保就业”的原则,不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等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帮扶力度,确保特殊群体毕业生工作上有出路、发展上有前途。

  学院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不断完善就业状况与专业建设、招生计划和培养方案相联系的“招生—就业—教学”互动反馈机制。学院借助组织生产的逻辑关系,总结凝练出“就业畅、招生旺、教育教学有保障”的特色就业工作理念,将“招生、教学、就业”工作有机地融为一体,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

  大力开展中外合作 加快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

  从1997年起,学院开展英国BTEC职业资格证书(ND)教育国际合作项目,2007年,又为学生开设了BTEC国家高等教育文凭(HND)的课程,至2012年,开设的HND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软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市场营销等4个专业。为了保证教育质量,学院先后与英国斯托克学院和英国威根雷学院合作,由英国学院为学院HND课程开设提供培训和指导,并与教师共同开发课程资料。学院利用暑假时间,派遣教师赴英国合作院校开展专业培训,培养了大批能够开展双语教学的优秀教师。该合作项目已经开展14年,使学院在推动教学改革、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

  2000年至2005年,学院与新西兰基督城理工学院(CPIT)合作,开展专科教育。从2006年起,学院与澳大利亚北墨尔本TAFE学院(NMIT)合作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在校学生人数最多达到530多名。2010年,学院与德国德里斯顿工业大学合作开展的中德IHK国际教育项目正式招生,该项目将培养具有较高机械制造和设计水平的高技能人才。

  通过上述国际合作,学院培养了获得双文凭的毕业生700多名,在中外合作过程中使学院有约200人次的专业教师得到外方学校的专业培训,对于外方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质量控制方法也有了深入的了解。在HND教学的实践中,学院结合中国国情,研究并开发出以能力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成果:《引进英国BTEC课程体系,构建职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这一教学研究成果获得2008年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10多年来的国际合作办学,不仅提高了学院对职业院校开展国际合作的认识,并逐渐实现三个转变:从初期的以培养毕业后可以到外国继续学习本科为目标,转变为通过国际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国际化观念和视野的毕业生;从瞄准国际专科教育水平开展自身的高等职业教育,转变为引进先进的教育模式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从通过国际合作为毕业生颁发中外双文凭,转变为开展校际合作、师生交流,增进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

  除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展学历教育的合作项目之外,学院还广泛开展对外短期交流互访活动。2006年开始,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开展互建海外研习基地的合作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1批共计约840多名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学生来学院开展项目研习和交流,学院也于2009年启动派遣学生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开展研习交流,到目前为止,已经派出5个批次,共计120名学生出国研习交流。

  2008年,学院被市政府确定为北京市重点对外开放单位,每年都会接待来自世界上不同国家的访问团。近几年来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奥地利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教育代表团,使学院真正成为首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窗口。2011年6月,在我院的北信数字传媒中心成功举办了北京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研讨会。研讨会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4家单位共同承办。来自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欧盟、APEC组织、爱尔兰以及台湾地区的几十位职业教育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在展示北京职业教育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与国际职业教育界的广泛联系。

  学院自开展北京示范校和国家骨干校建设以来,准确把握学院定位,改革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深化学院管理机制改革,开展中外合作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努力为社会各方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在教育部、财政部和北京市教委、市财政局领导、专家的关怀、支持和帮助下,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北京市示范性高职学院建设任务,目前正在全力以赴进行国家骨干高职学院建设的“收官”工作,相信在国家教育改革精神的指引下,学院定能按期优质完成建设任务,达到预期建设目标,取得更加显著的建设成果。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2-5-28/1066776.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