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翟博 张以瑾 张学军
江苏盐城曾经“择校”成风:老百姓花钱、找关系,挤破头也不一定能让孩子上到好学校;为“条子生”所困的领导和校长感叹“权有多大,罪就有多大”。
盐城市从清理改制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入手,一方面由政府投入,推行集团化办学,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校际、城乡均衡,让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短短3年,盐城市基本实现“零择校”目标,成为一个义务教育阶段基本没有“条子生”和“缴费择校生”的城市。
用3年时间刹住择校风
2010年前的盐城,是不折不扣的择校重灾区,全市择校比例高达70%。纵横交织的关系网把每个人都绑到择校的战车上。
孩子能不能上好学校,不仅要看成绩,还要看家长的财力和人脉关系。拼财力、比关系、打招呼、批条子……“择校热”催生了种种不理性的心态和行为,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
2010年,盐城市委、市政府狠下决心治理择校,以行政力推的方式迈出治理择校的关键一步,即清理“国有民办”改制学校,同时开始科学划分施教区,以大路大河为界,合理确定各学校的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
当时,盐城全市共有31所改制学校,几乎囊括了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在“非公即民”的硬性要求下,这些改制学校一律收回公办。
“治理择校的关键在于党委和政府的重视!”盐城市教育局局长常逢生感触地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身作则,多次在大会上承诺“不打招呼,不批条子”,并对各级党政机关下了死命令:不得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递条子,权力再大、金钱再多、人脉再硬也不能干预招生。
在划分施教区过程中,盐城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的领导都曾出面听取意见,协调各方关系,光是各级座谈会就开了40多次。方案几经修改后向社会公布,每个施教区的界限和范围都写得清清楚楚。家长对孩子上哪所学校心知肚明,因为学校必须无条件接纳施教区内所有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生。
由于一切公开透明,老百姓参与监督,并可随时举报违规入学现象,这使得盘根错节的“关系市场”一下子冷清了下来。
“前年刚划施教区时,还有人到处找人托关系;去年找的人就少了,今年几乎没了,都知道找了也不管用!3年来,老百姓认可了,各级干部也慢慢认同了。”盐城市教育局初等教育处处长陈静说。
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两年前这个时候,家住盐城实验小学附近的周先生正在为女儿上学发愁。尽管家门口就有好学校,但由于家里收入不高,也没什么关系,孩子上盐城实小几乎是天方夜谭。
让他惊喜的是,当年赶上全市划分施教区,他理直气壮地把女儿送进了盐城实小。“没找一个人,没多花一分钱。要不是划区招生,我们无论如何也遇不到这样的好事情!”现在,每天下午在校门口等女儿放学成了周先生最幸福的时刻。
划分施教区只是形式,如何让老百姓接受,愿意就近入学?盐城市教育局副局长郑英舜认为,关键在于改善办学条件,缩小校际差距。为此,盐城市采取集团化办学,按照就近组合的原则,让优质学校领衔带动薄弱学校发展。
目前,盐城市区共组建了11个教育集团,涉及近50所学校。集团内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共享。“原本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达到的均衡目标,现在基本实现了。”盐城市教育局副局长崔成富说。
“只要能满足家长对优秀师资的需求,家长就会认可你!”田家炳实验小学副校长丁祥荣说,以前学校每年最多只能招3个班学生,中途还有很多学生转学。2010年集团化办学后,领衔校盐城一小先后派来16名业务骨干,现在每年能招满6个班学生。
教师交流也让偏远的农村学校焕发生机。记者在距离盐城市区50公里的北龙港初中采访时发现,盐城第一初中支教团队的到来,让这所乡镇中学成了家长眼中的“香饽饽”。校长朱东明告诉记者,去年回流了40多名学生,今年春季开学又回来一部分。
校长安心办学不再是梦
“吃饭有门卫,走路有警卫,门口像排队”,这个段子说的是3年前盐城校长们的生活。“择校热”让他们炙手可热。但说起过去的“风光”,他们却都有一肚子苦水:
“以前到了招生季节,总有一段时间要东躲西藏,晚上回家到了门口要像地下工作者一样先看看有没有人守着。”(下转第五版)
■改革者说
盐城市副市长朱传耿:让百姓享受优质均衡成果
改革之初,部分群众对实行“划区招生、就近入学”还有抵触情绪,但我们坚持从领导干部做起,不打招呼,不递条子,带头将子女送到施教区学校就读。我们以政府名义,每学年对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进行考核评估,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我们打算再用3年时间,逐步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让百姓享受教育优质均衡的成果。
■校长说
盐城市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李建国:能集中精力谋划学校发展
在领衔学校的带动下,集团内教师流动,管理联动,教研互动,使得原本薄弱的成员学校实力不断增强,教师素质、学校形象都有了可喜的变化。现在,施教区内的老百姓不再为孩子读书发愁了,因为家门口的学校一样优质,学生高兴了,家长放心了,社会满意了。对于校长来说,干扰少了,精力多了,能够集中精力谋划学校发展。
■教师说
盐城市日月路小学教师葛小燕:集团内交流让我进步很快
在来盐城二小交流前,我很少有机会走进这样全市知名的学校。刚来时,我发现,这个学校的校本研修怎么搞得这么好,每个发言的教师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这两年,跟着市学科带头人的师傅,备课上课、参加学术沙龙、进行校本研修,现在我也能上公开课了,另外还学会了排练节目、营造教室文化这样的工作。集团内交流让我各方面都有了很快进步。
■家长说
盐城市盐都区北龙港社区家长孙小芹:现在农村学校不比城里差
如果像以前那样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除了孩子上学和生活花费,我还要去租房子陪读,平时做的小生意也做不成了。这样算下来,初中三年至少要多花10万块钱。现在家门口学校来了盐城第一初中的老师,我们打听过,他们在城里学校都是好老师。有了好老师,农村学校一点不比城里学校差,女儿现在成绩好,动手能力强,性格也和城市孩子一样活泼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