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磊 黄蔚)日前,地处偏远农村的成都邛崃市北街小学举行“六一”文艺汇演时,不仅用上了年初购置的钢琴,还请来附近军队乐团前来示范演出。校长叶世辉告诉记者:“要不是提高了生均公用经费,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农村学校也能举办高标准的文体活动,这缘于成都市正在实施的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成都市提出用3年时间,新增投入40亿元,从人、财、物三个方面高标准优化配备教育资源,使教师编制、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多项指标达到“全国一流,西部第一”水平。
“成都率先在中西部实现了城乡统一的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最低限额标准,农村学校的运行保障水平大幅提升。”成都市教育局局长吕信伟说,仅此一项成都将新增投入约6亿元。成都市政府还明确,全市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将实行动态调整机制,每两年调整一次。
成都市还将全市城乡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编制标准从现在的1∶22.76、1∶17.56、1∶14.3,分别调整到1∶19、1∶13.5、1∶12.5。据此估算,全市将新增近2000名中小学教师。
成都市还决定对在编在岗提升学历的教师进行一次性奖励。小学教师获得专科学历、初中教师获得本科学历,奖励标准从现行的每人600元提高到1800元,高中教师获得研究生学历的每人奖励6000元。
与此同时,成都市还决定严格按照国家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按照“突出重点、分批改造”的原则,在2014年之前完成对全市470个公办中小学运动场的标准化改造。目前,改造立项、规划设计等工作正有序开展,仅温江区今年就规划了12所学校,准备在暑期动工。
“新标准达到后,城乡中小学的实验教学和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将跃居西部一流,接近沿海发达城市水平。”吕信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