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补上危机意识教育这一课

  2016-12-24 19:43:25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翁路英

  上海商学院宿舍火灾,导致4名女生跳楼身亡的事件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在对4名女生的不幸感到极度惋惜时,也许我们该静下心来思考我们的危机意识教育。

  恩格斯曾说过,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要比平时多得多。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屡次公共危机中已接受了沉痛的教训,危机意识逐渐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也不断提升。然而,社会公众的公共危机意识仍有待强化和提升。

  危机意识的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公众对于危机征兆的反应不敏锐,感受力较弱,即便感受到了也不能给予足够重视。宿舍禁止使用大功率电器,应该是一再强调的安全问题,但这样的强调换来了怎样的重视呢?第二,公众身边普遍缺乏应急设备。第三,公众普遍缺乏应对危机的常识与技能。大部分人对于火灾的概念仅止于其可怕的场面,对于火灾中的求生方法知之甚少。

  那么,怎样做才能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呢?依笔者之见,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从意识层面着眼。主要培养公众三个层面的意识:首先是忧患意识的培养。应让全体民众意识到,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较容易出现社会失序、经济失调、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等现象。从自然灾害来看,由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台风、地震、洪水、干旱等灾害将会越来越多。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其次是互助意识的培养。面对具有巨大破坏性的突发事件,除了政府组织的救援外,邻里之间以及其他临时或固定的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互助显得至关重要。这种互助既包括物质的还包括精神的,如家破人亡的痛苦、精神面临崩溃等心理危机,需要周围人们的安慰和鼓励。再其次是博爱意识的培养。要让全体公民意识到,民间的互助互济是一种博爱精神的体现,要将对亲人、朋友的爱推及对陌生人、对全社会的爱。志愿者在奉献爱心、帮助有需要的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他们心理上能得到安慰和满足。我们要将这三种意识置于政府的宣传中,融入学校的教育中,渗透到企业、单位、社区和家庭的教育中,通过各种渠道来强化这三种意识,构筑安全文化的精神基础。

  由行为层面入手。危机意识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意识上的灌输,还要通过行为实践来巩固强化。单纯的忧患意识的培养只能起到绷紧危机神经的作用,而不能使公众掌握应对危机的技能。只有当公众掌握了应对危机的技能,能够在危机中自救和互救才是务实的危机意识教育。具体而言,一是学校应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救灾类的训练和演习,如消防工具的操作使用、灾害现场逃生训练以及基本的医疗救护练习等,使学生从小就能熟练掌握自救逃生的技能,并应确保这种演练的实效性。二是在家庭中,父母要告诉孩子在家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如煤气泄漏、电器短路引起火灾、地震等,播放一些有关避难自保的视频录像给孩子看,并带领孩子模拟自救逃生的方式。父母要将对孩子无微不至的保护转化为让孩子学会自救的本领,这才是真正的爱。三是社区应制定一套社区危机处置预案,社区内居民各自分工、相互配合,形成一套联动机制,并定期进行模拟演习,以保证预案在灾害中顺利运行。

  在制度层面建构。危机意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靠意识层面的强化,靠行为层面的演练,还要靠制度的规范。《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要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积极开展对地方和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并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培训内容”,“各级应急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其实不仅政府部门的应急培训要制度化,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的危机意识教育也要日常化、制度化,要将这种教育作为一种制度纳入学校的教育中、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中、社区的治理中,并要对不实施这项制度的行为实行处罚。唯有将危机意识教育上升到制度层面,才能切实保障这种教育的执行,也才能使公民在遵守制度的过程中逐步将之内化为价值观,进而使公众形成牢固的危机意识。另外,笔者认为,所谓的制度,是指人们心理层面上的自发接受,而不是强行灌输,因此应当建立一套危机意识教育试验和评价系统,探索出能够为大众所接受的制度体系,从而不仅引起人们的关注,更要使人们自觉地接受。

http://www.00-edu.com/jiaoyu/1/10788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