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继乐 高耀彬 陈瑞昌
相隔千里,结缘十年。一批批优秀教师从长江之滨的江阴来到中西部革命老区吕梁,一个个支教故事成就了一段段美丽的教育佳话。
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江阴教育人坚持多年支教吕梁?作为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吕梁靠什么与江阴结下教育之缘?十多年的支教给吕梁教育带来了怎样的变化?本报记者近日分别深入江阴和吕梁两地采访,捕捉到了许多真实、生动的故事。
凭着一种社会责任感,一批批江阴教师踏上吕梁的土地
这么多年,江阴市为什么能派出那么多优秀教师赴吕梁支教?当我们将这个问题抛给江阴市教育局局长屠湘如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是一种对革命老区的朴素情感,我们这样的教育发达地区有责任帮助老区发展教育。”
正是凭着这种责任感,从上世纪末至今,江阴市先后向吕梁地区的方山县、离石区派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同时也接收并培训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吕梁的教师。
1996年4月,中央电视台连续3天报道了方山县因缺教师,一些农村学校成了“空壳学校”,甚至出现初中生给小学生上课的“娃娃教师”现象。当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江阴市两位青年大学生赵新忠和赵忠惠,看到报道后志愿来到方山义务支教3年。
时任方山县长的王彤宇3次赴江阴,用真诚打动对方,双方正式建立了支教关系:江阴市每年派5至10名骨干教师到方山高中任教,派20名教师到方山县中小学示范教学。同时,方山县每年派部分中青年教师到江阴市学习。随着支教规模的不断扩大,到2002年,支教教师达到18名,高中每个年级6名,方山高中也从1995年的只有6个班发展到16个班。
2009年9月,王彤宇从文水县委书记调任离石区委书记。他发现作为吕梁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的离石区竟然没有一所高中。高中教育成了离石教育体系上的一块“短板”。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但是,要白手起家办一所优质高中,简直如天方夜谭。
这时候,王彤宇再一次将目光投向远在千里之外的江阴市。一个联姻江阴创办离石江阴高中的大胆设想,迅速在他的脑海中形成。接下来的几个月,他先后6次带队亲赴江阴,用真诚再一次打动了江阴教育人。
江阴方面承诺,在全市选派优秀管理力量和师资支援离石发展教育,直到把离石江阴高中办成山西省内一流名校。
与此同时,这所由离石区财政投资2.5亿元、占地258亩的现代化新学校——离石江阴高中,于2010年初在离石东城新区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上破土动工。离石区委、区政府倾尽全力,按照国内一流标准建设一所高中学校,并把学校的管理权全部交给江阴教师。
2010年7月21日,首批江阴支教团队21人来到离石,开始了他们人生中难忘的一段独特经历。
至此,一个由江阴和离石跨省联姻创办一所优质高中的大胆设想,真正变成了现实。
两地领导的高度重视,促成了江阴离石两地教育结缘
吕梁是全国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是什么促成了江阴吕梁结下如此深厚的教育之缘?
“主要是两个地方领导的高度重视,才促成了这样的支教传奇。”吕梁市教育局局长康二平告诉记者,没有江阴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没有离石区委、区政府办好教育的决心,两地教育结缘就没有可能。
(下转第二版)
■短评
可歌可泣的精神 值得提倡的做法
十年支教写传奇。江苏省江阴市无私支援革命老区山西吕梁发展教育的行动,开了我国跨地域、远距离、长期化支教的先河。
江阴教师来自江南水乡,北方山区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考验。他们克服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以执著、严谨的工作作风,感染和影响着当地的教师和学生,其高尚的师德令人赞叹。
中西部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上的差异,实质上是教育的差异和人才的差异。江阴把对此的深刻理解化作行动,把支持吕梁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一批批支教教师义无反顾奔赴吕梁山区,他们对学生入情、入心、入理的教育,他们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大大提升了自己的职业幸福感。他们的精神感动了当地教师,他们的教育理念影响了当地教育,他们的奉献提升了吕梁教育。
他们的精神可歌可泣,他们的做法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