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一中学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一所拥有49个教学班、188名教职工、2740余名学生的市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在这五十多年来,学校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用智慧创造文化,用汗水书写历史。2009年学校新的领导班子成立后,治学严谨,目标明确,管理到位,几年来,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和谐人文校园”、“自治区级德育达标校”、“自治区级文明单位”、“市级示范性高中”、“市级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单位”、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绿色学校”、“教科研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2010年,在当地新闻媒体与自治区团委共同组织的万名家长学生评议活动中,学校荣获乌鲁木齐市“最佳风云校园”称号。2011年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自治区级德育示范校”、“自治区级依法治校示范校”。2009—2011年,学校领导班子连续三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群众满意的好班子”。
转变观念——学校德育工作要由重智轻德转变为德才兼备
“多年来,我们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文件精神,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来抓。”新疆乌鲁木齐市第41中学校长屈明才说,“实践证明,这些年学校办学质量能够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一步一个新台阶,得益于我们抓住了德育这个‘牛鼻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材先成人,育人先育德,人才培养,以德为先。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屈明才说,“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根据新时代的需求,学校明确提出了‘德育工作,人人有责,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原则,确立了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的教育目标。”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课堂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只有和时代同步,和学生同步,继承创新,顺应潮流,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德育工作才能扎实有效。这是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一中学上下对德育工作的共识。
学校认为,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趋势,对于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的辨别是非能力、行为约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总结反思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明确了目标,统一了认识,学校领导率先垂范,以学习来提高理论修养,用实践来提升德育观念。根据多年的的德育工作实践,结合新形势,学校在德育工作上提出了四个转变,即:学校德育工作要由重智轻德转变为德才兼备;教育途径要从重课堂传授转变到与实践结合;教育对象要从只重学生转变为既重学生又重教师;教育目标要从重学生在校三年转变为重学生一生。
同时,学校进一步确定了德育工作的总体思路: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和“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未成年人的德育原则,围绕“三义”教育,即: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这一德育核心,突出养成教育、感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这一德育重点,狠抓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实践活动,不断完善操作性强的行为准则和德育管理制度,为实现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德育目标,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力求使德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空、大、全”,注重“实、小、精”,扎扎实实从小事做起,精心组织实施,使学生受到有益于一生成长的教育。
德育队伍状况决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效果,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德育队伍的建设,建立了一支包括学校领导、德育处成员、团队干部、年级组长、班主任在内的德育工作骨干队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高尚的师德是强师之魂,精湛的业务是强师之本,培养一支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是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为此,学校实施了“铸魂强能工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积极打造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理念新颖、能力突出、素质全面的德育工作队伍。
体验模式——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我们按照‘三贴近’原则,进一步拓宽德育工作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五个教育系列。一是以爱国主义和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为主线的系列;二是以行为规范为重点的养成教育;三是以系列活动为主线的道德体验、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感恩意识;四是以辅导咨询为重要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五是以业余党校、业余团校为主要阵地的先进青年的培养教育。”屈明才说。
没有针对性,就没有实效性。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一中学结合校情,从加强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入手,充分利用国庆节、“一二·九”运动、清明节、青年节等纪念日,通过出板报、报告会、演讲、故事会、朗诵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进行不同主题的教育。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诚信教育,德育处组织了“讲诚信”主题班会,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演讲比赛;还结合时代需要召开“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以及“讲法制,讲纪律,讲文明”等主题班队会。
同时,充分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学生在国旗下的演讲篇篇凝聚了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集体的炽热情感。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学校举办了“歌颂伟大的祖国,肩负神圣使命”纪念祖国60华诞合唱比赛。党团员教师率先垂范,各参赛班级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积极准备,热情参与。同学们以饱满的精神、经典的旋律、嘹亮的歌声、赤子的真情,献歌我们伟大的祖国60岁生日。
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后,学校积极动员师生参观世博会,了解伟大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学校组织学生召开主题班队会、出板报、参观祖国、新疆成就图片展等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了自治区博物馆“祖国成就建设图片展”,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祖国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各项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对于祖国的自豪感。
2011年为迎接建党90周年,开展了一系列爱党爱国的教育活动。例如“激扬青春唱响主旋律”的诗歌朗诵会,“青春献祖国,永远跟党走”的文艺演出活动等。同时,结合新疆形势和时代需要,每年新学期开学前后我们都组织聘请本校优秀的政治教师、历史教师对初高中新生进行“做文明守纪的中学生”和“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维护祖国统一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结合“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爱祖国,爱家乡,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教育活动。
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一中学还利用教职工大会、学生大会对师生进行宣传教育,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如:由学校领导对新生进行校史教育,让学生了解学校历史、发展史及取得的荣誉,了解学校五十多年来培养出的一批批的优秀学生代表,宣传介绍学校涌现出的一代代的优秀教师代表,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学生爱校的热情;每学年开学之际、教师节来临之际,利用主题升旗仪式进行“爱我校园,感怀师恩”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播放时事新闻,介绍国内外及校内大事活动,了解时事,关注祖国发展,关心校园活动,同时播放经典红歌,从精神上、心灵上对学生进行熏陶;开展了“爱祖国、爱校园”,从唱好国歌、校歌做起的教育活动,要求师生发自内心的、饱含情感的唱好国歌和校歌。
在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期间,对师生进行文明礼仪知识集中培训,组织师生参加迎亚欧博览会系列活动,并选派优秀学生参加市教育系统组织的党史、亚博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小品大赛、中学生风采大赛等活动,从思想上强化了对全体师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熏陶教育。
道德实践——打造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广阔平台
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一中学领导班子认为,道德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实施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得益于学校特色德育活动的持续开展,并终将使他们受益一生。为使学生在“活的课堂”里进行有效的熏陶学习,该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首先是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学校充分利用国庆节、纪念“一二·九”运动、清明节、青年节、教师节等纪念日,通过升旗仪式、出板报、报告会、演讲、故事会、朗诵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活动进行不同主题的教育,并且已经形成系列化常规化。如每年三月为文明礼貌教育月,四月为公民道德教育月,五月为民族团结教育月,六月为诚信教育月,九月为师德教育月和感恩教育,十月为爱国主义教育,十一月为安全教育月,十二月为法制教育月等,基本形成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重点的系列教育格局。
其次是班团队会的常规教育。学校利用每周班会,每月团队日活动,政治课教学,学生年级大会等,以专题讲座、宣讲、讨论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的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五观”教育;强化“四个认同”的教育;以及国情、区情教育,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教育。
第三是军民、警民共建活动。每年8月的新生军训,不仅组织学生走进军营,体验军队生活,接受军训教育和国防教育,还主动与周边部队进行军民共建,拥军爱军加强军民鱼水情。多年来,学校与武警二支队、解放军69260部队、武警总队医院、头宫派出所和沙区交警大队等单位开展军(警)民共建,连续多年与69260部队、乌鲁木齐市人民广播电台共同举办“走进军营”活动,为部队官兵带去师生自编自导的文艺节目,送去书籍和日常生活用品,受到了官兵们的热烈欢迎。同时,组织师生参观官兵宿舍,部队严明的纪律、整齐规范的内务,战士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品质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活动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军(警)民共建活动中,教育引导师生牢固树立国防意识和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珍惜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
第四是爱心救助活动。学校贫困家庭孩子较多,生活上的困难很大,学校很多老师默默无闻地承担起救助学生的任务,每月从工资中定期给学生资助,有的年级组也自发为学生捐款,帮助学生渡过生活难关。学校党总支发起了“伸出援助之手,爱心奉献学生”捐款活动,成立了“四十一中爱心基金会”,所捐款项专门用于救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顺利完成学业。近期,高一年级一名学生因自小患有严重的脊髓瘤,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无法坚持上课,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学校党总支再次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号召全体师生为他捐款,全体师生积极踊跃,短短两天内师生共计捐款达78000多元,校领导将这笔捐款亲自送到这名学生家中,以解决一家人的燃眉之急,赴北京继续看病治疗,并鼓励他勇敢战胜病魔,期待他早日康复回校。目前学校每年都要拿出2万余元的资金对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资助。
第五是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坚持每年定期带领学生到社区、街道清除冰雪,擦洗路边护栏等。2010年9月学校联合自治区团委等单位共同举办了“成长手拉手”大型公益活动,家长、学生、教师共同参与,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师恩、父母恩,使学生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和震撼。2010年学校高中太阳能航模代表队在全国创新科技大赛中喜获团体银奖。2011年学校师生合作研究的课题《新疆干旱区植物果实和种子多样性的研究》、《塔里木河中游荒漠河岸林的景观特征及生态功能》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自治区级一等奖。
第六是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在不同学科的相关教学内容里,突出了民族团结的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将民族团结思想渗透进每个学生的头脑,此外利用学校的午读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项的民族团结教育,并结合现实落在实处。结合每年“民族团结教育月”,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团、队、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全体师生中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加强各民族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2008届哈萨克族高中毕业生巴黑拉,品学兼优,家庭贫困,不幸成为孤儿。全校师生为她们捐款捐物,建立了“巴黑拉救助基金”,用以资助巴黑拉同学完成高中和大学学业。
第七是家校联系共育人活动。在多年的德育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41中特点的“三位一体”德育工作模式,即以学校教育为核心,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延伸。学校建立了家长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学校印制《家长手册》,做到每人一本,作为家长学校、家校联系的学习记录,购买了家长学校教材,请有关教育专家作报告讲座。每学期都定期召开家长会,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协助,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还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了班主任与家长定期沟通、及时反馈的制度,要求班主任利用寒暑假家访,使学校和家庭教育相一致,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德育创新——学校开展争创“免检班级”活动
“学会自我管理,变他律为自律,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我们知道,教育就是持续地培养良好习惯和持续地矫正不良习惯的过程。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是个人良好道德习惯的基础,也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基础。”屈明才说。
一是依照“夯实基础——巩固提高——榜样示范”的工作思路,将养成教育分为提高认识、督促改进、巩固提高三个阶段。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专心听讲、广泛阅读、自主完成作业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生活习惯;规范仪容仪表,提倡文明言行,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用高度文明的精神环境和氛围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不断生成和发展;坚持卫生一日三扫,强调卫生保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让学生在良好的习惯养成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二是坚持值周检查和“免检班级”评比。学校长期实行每周一班的学生值周检查制度,已逐渐形成学生自我管理的特色。学校从2009年开始推广实施《乌市第41中学“免检班级”争创评比程序和标准》的评比检查和挂牌摘牌制度,将班级考核量化,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行“免检班级”的评选,设总牌为“免检班级”牌,设分项“好”牌六块,分别是“公物保护好”、“学风好”、“卫生好”、“纪律好”、“仪容仪表好”、“两操一课好”。免检班级要接受德育处、学生会各相关部门及值周生的定期、不定期抽查。获得“免检班级”牌的班级在门口悬挂所获的各种“好”牌,在全校大会进行授牌仪式,并且在各级各类评优中享有优先权。“免检班级”即学期或学年优秀班集体。实行“免检班级”的评选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专心听讲、广泛阅读、自主完成作业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的生活习惯;有利于规范仪容仪表,提倡文明言行,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及爱护公物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集体荣誉感等良好的集体主义大局观念。
通过这些措施,使学生在良好的习惯养成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同时,实行“免检班级”的评选活动,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持之以恒精神;有利于教师在工作中养成良好的赶帮超的良性循环的机制;有利于教师在工作中要学会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研究的良好习惯,更加进一步促进了师生相互信任、相互团结、共同进步的新型师生关系。
德育课程——德育课程化建设深化了德育效果
教学工作是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的主渠道。为此,乌鲁木齐市第41中学加强了德育课程化建设力度,建成了一批德育课程。这些德育课程深化了德育效果,发挥了积极的育人作用。
一是从教学理念的转变、课堂教学的改革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新课改培训,举办新课改培训班,组织各学科教师学习新课纲、课标,组织课改年级教师开展新课程研讨交流,举办教育教学研讨月,既强化和促进教师的科研能力,又把德育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交流探讨,让教师在交流学习中感知体会课堂教学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科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挖掘德育资源,利用德育资源,在课堂上诠释了德育价值,形成了有利于学生高尚道德品质形成的新的教学模式。
近几年,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方式、学习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显著增强,在教师的引导下,教材中的人、事、物、情得到了学生认同,教材中的真、善、美,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教材中深刻的哲理,丰厚的内涵为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通过各科教学开发与利用德育资源,使学校德育工作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结合起来,与少年儿童的认识水平、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与家庭社区结合起来,构建了课堂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新模式,改变了课堂,改变了教师,改变了学生,对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是以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为导向,要求教师在备课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三维目标”。首先,重点抓好年级备课组集体备课,要求教师不论何种学科均要注意落实“三维目标”的各项标准。近两年学校各科备课组集体备课制度规范有序,成效显著,受到了教研中心专家和教育同行的高度赞扬。目前学校已初步形成了“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的新的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教育教学新局面。
2010年,学校在备课组、教研活动组中贯彻与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并要求政史地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体音美学科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团结协作、坚韧不拔的精神。例如:政治课、历史课教师在讲宗教信仰和宗教政策、在讲解新疆历史和发展史时,大力宣讲新疆各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揭露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反动本质,教育学生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不信教,不参加宗教活动。语文组老师除结合课文内容,实施德育教育外,还配合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等活动,让学生写作文、随笔、观后感等,表达对祖国对家乡对党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
在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市图书馆和市科协、晚报社等单位组织的“书香伴我日日行”征文比赛活动中,学校师生投稿200余篇,获奖3人,均占全市中小学生投稿数、发表数和获奖数的一半。2011年5月高中学生王天惠在乌鲁木齐市教育局晚报社等单位组织的民族团结征文比赛中,荣获全市高中组特等奖,获奖戴尔笔记本电脑一台,学校则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校长观点】
德育:追求春风化雨、雨润无声的教育效果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一中学校长 屈明才
在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随之加强,东西方文化不断地冲突与融合,尤其是西方文化随着经济的扩张而增强对其他民族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形形色色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大量涌入我国,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青少年思想道德产生了巨大冲击。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如何培养出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能够应对各种挑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近年来,我校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活动场所,开展富有吸引力的思想教育和文体活动,真正把教育引导未成年人的工作落实到基层。充分利用我区我校周边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以坚定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以革命传统教育为特色,以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为载体,创新方法,使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了新局面新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何加强学生的尤其是高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如何使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更具实效性、针对性,学校德育处进行了认真的思索研究,最终确定了依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军垦博物馆、周恩来纪念碑、军垦第一连、艾青诗歌馆、王震纪念碑雕像等一系列同处在石河子市的革命教育基地,作为学校青少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资源和场所,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树立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努力学习的思想品德教育。自2009年以来,学校每年在高三年级学生毕业前夕,都要组织高三年级学生赴石河子市参观革命教育基地,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情怀壮志,感受兵团人艰苦创业的无畏精神。
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成长需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学生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去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听、闻、看的亲身体验中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为之不懈地追求,为此学校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学校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需要,确定了把石河子市革命教育基地作为学校高中毕业生毕业离校走向社会前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通过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引导广大高中学生在即将成人走向社会之前,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坚定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革命信念。具体做法是:
1.精心准备,认真做好校外实践活动前的宣传动员工作。自2009年以来,连续三年学校在每年高考前的一个月左右,都要制订高三毕业生赴石河子参观学习考察的活动计划。首先在学生中进行广泛宣传,讲明活动的目的意义,其次征询广大学生家长的意见,争取广大家长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再其次认真筹划活动的路线内容以及人员分工,确保活动安全顺利。最后由学校联系正规旅行社负责出车和旅游讲解。
2.依据不同教育资源,进行针对性强、时效性高的理想信念教育。每年的高三学生校外教育实践活动我们都分为四项具体内容。
第一项参观周恩来纪念碑,感受老一代革命家的壮志情怀,树立坚定的革命信念。在工作人员和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参观了解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周恩来同志,几次来新疆时期使用过的各种物品、发表的讲话以及和边疆人民一同劳动或亲切交谈的图片。从中感受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边疆各族人民的关怀,对边疆发展建设的关心,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每年学校都要在纪念碑下,组织高三学生进行庄严的成人宣誓仪式,让学生在这鲜明而浓郁的氛围中,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第二项参观军垦博物馆和军垦第一连教育基地,感受老一代兵团人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树立扎根边疆、热爱边疆、建设美好家园的崇高理想。军垦博物馆从建国初期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发扬南泥湾精神开辟荒原屯垦戍边开始,到今天一座新城拔地而起成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城市,展现了几十年来不同时期,新疆兵团儿女的风采和干劲。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创业初期的艰难、创业过程的艰辛和今天创业成果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艰苦创业的意识和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
第三项参观王震纪念雕塑、艾青诗歌馆、人民广场和石河子市容市貌,感受无数革命志士为边疆的发展建设所作的贡献,感受石河子经济社会的辉煌成果,感受今天的“戈壁明珠”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树立热爱家乡热爱边疆,立志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笔直宽敞的街道、郁郁葱葱的林阴大道和处处可见的鲜花绿草,尤其是来到全国重点大学——石河子大学,学生们无不洋溢着喜悦自豪之情。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寓教育于无声的熏陶之中,那种春风化雨、雨润无声的教育效果,是课堂内所无法比拟的。
第四项畅谈交流感受体会,为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要求每个学生把自己参观学习了解的感触想法,用文字书写表达出来,这既是对本次校外教育活动的一个总结,更是让学生进行思想升华提炼的训练,但是最终的目的还是让学生借助反思、思考以达到思想教育的效果。
三年来,我校一直坚持让高三学生走出去,到革命教育基地举行成人仪式,收到较好的效果。从41中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越来越多,进入大学写入党申请书的41中学子也越来越多;在41中校内参加业余党校、业余团校学习的人数近几年更是迅速增长。
红色教育资源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学校就要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让悠久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扎根于青少年心灵,成为他们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精神动力。“青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兴则民族兴”,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重托,人民的希望;同时,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让我们以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用,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为努力开创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