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db:作者]  2012-06-18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人才供给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向人才的质量和素质不能充分满足各行各业的多元化需求。武汉工业学院遵循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为重点,以专业特长培养为特色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走出了一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多元化教育的新路。

  自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来,高等教育结构进行了大规模调整,从一元的精英教育走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多元化教育。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已从人才供给总量不足转向了所供给人才的质量和素质能否满足各行各业的现实需要,使得高等教育从同质精英教育走向了更贴近经济社会建设的多元需求人才培养。这一转向也意味着教育教学模式的改变,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必须从以知识发展为导向的学科中心模式,走向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生中心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从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生源结构、毕业生去向等方面入手,着手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把“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追求目标。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体系开放、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类型大致可划分为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为主,追求高深学问,以认识世界为主要任务。技能型人才主要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主体是高职高专的学生。应用型人才是以改造世界为主要任务,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和创新性,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与技能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从而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另一方面,与学术型人才相比,要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实际问题。

  武汉工业学院作为一所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地方高等学校,在60余年办学历程中积淀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一批优势的应用型特色专业。学校的54个本科专业,绝大多数属应用型专业,或设置为应用型专业培养方向,近年来,学校对办学定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进行梳理,确定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育人目标,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学校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引领,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人才分类培养,初步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一是实施教学改革试验班计划,培养具有深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强,具备初步科学研究能力,个性与人格全面发展,具备立足于学科或行业制高点的潜质与发展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学校根据湖北省发展战略需要,组织实施食品类、管理类、电气类等教学改革试验计划。二是实施“师”字号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会计师、工程师、建筑师、康复治疗师等“师”字号应用型创新人才。三是组织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积极拓展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将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学校启动了制药工程(生物制药方向)、食品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嵌入式技术与信息网络工程方向)、物流管理等省、校两级产业人才培养试验计划。四是设计以模块化学分制为基础的教学管理制度,实现三种人才培养模式间的转换与互通。学生以教学计划为依据自主选课,在各模块中所获得的学分,可在三种培养计划中互转互通。在规定的年限内获得规定的学分即可准予毕业。

  此外,学校注重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与先进教育模式。先后与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导入并借鉴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有力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如学校的特色优势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分别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英国蒂赛德大学合作,实施“整体引进式”的高水平合作。

  践行“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基于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综合考量,如何满足企业的这种需求?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为重点,以专业特长培养为特色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三大培养体系”的交互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即以宽口径、重应用为原则,构建并完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并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及大学生各类科技文化活动有机结合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健全人格,提升素质为目标,构建并完善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有机结合的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体系。同时加强“三大培养体系”之间的相互协调与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在知识应用、实践动手、职业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全面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一)以模块化为基础,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

  学校把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专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要求在不削弱本科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能反映学科发展潮流的内容,突出基础理论教学的应用部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基础课程强调专业基础性和本科的规格要求,努力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增强学生毕业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专业核心(专业方向)课程则突破按学科方向分模块的传统思维,结合就业市场、尤其是产业结构人才需求来设置,进一步加大实践和应用的比例,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注重职业素质的养成,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实施模块化设计,便于保持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为学生搭建可塑性的知识框架,给予学生纵向深造或横向转专业发展的空间,形成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构建了“四层次五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本素质层次、基础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综合训练层次与素质拓展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实习实训模块、论文设计模块、科研训练模块。使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尽早接触实践、全程参与科研活动。同时深化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增设科研训练和劳动实践等课程,以拓宽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劳动意识的培养途径。通过增设若干门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改变了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使学生结合创新实验基地,形成一个交流创新思想、实现技术创新的新型实践教学载体。

  学校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工作体系,先后建立120多个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与合作单位在合作研究、双师型教师聘用、共建实验室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学校与中粮集团、顶益食品、希望集团、正大集团等合作单位建立挂钩实习合作关系,每年选拔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将毕业设计与岗位工作相结合,实行学院教师与合作企业骨干组成的双导师制。比如,2010年武汉工业学院与康师傅控股武汉顶益食品有限公司合作,选拔食品质量与安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2007级30名优秀本科生,组建“康师傅建教合作班”。由该公司的技术骨干制订培训教材并为“康师傅”班的同学授课,参训学生将在武汉顶益参加为期4个月的生产培训(一般为周末上课),主要培训内容为安全生产、制面流程、调理工艺等。期满考核合格后的学生可获得奖学金,可直接与武汉顶益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就业协议。首届“康师傅”班30名学生中已有25名签约顶益;迄今为止,学校已有100多名学生通过“康师傅”班的学习考核在顶益公司入职。这是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等多部委大力倡导的“校企合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模式的结果。建教合作通过把学校建在车间、把车间建在学校,实现了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资源利用方面的深度融合,使各自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三)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体系

  学校将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以实践性、创新性教育导引第一课堂教学。将社会实践、科研训练与科技学术文体竞赛和学生社团任职、社区服务及其他教育实践活动统一纳入学分制,统筹规划,制订相关管理办法,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根据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不同的学分,并记入学生学业成绩表,作为学位授予的条件之一。学校制定了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学分、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和思想品德行为学分等一系列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证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比如实施科研训练计划,设立大学科研立项项目,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使本科生尽早接受科研训练,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将劳动实践设为必修学分,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吃苦精神和动手能力,利于学生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实施素质拓展计划,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学科竞赛、艺术设计与创作等各类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实施的科研训练制度让学生受益匪浅。学校规定,每名学生在第二个学年必须独立完成一项课题设计,题目不限,内容开放,但学生必须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独立完成从构思到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科研训练让学生必须跳出课堂与书本,广泛涉猎,寻找构思,接受基本科研思维的启迪和严格的训练,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理论,而是进入了广阔的实践天地。学校电气学院2012届毕业生王越对此深有感受,他创建了学校汽车协会,所研发的救援减震舱获得2010年的湖北省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2012年他作为唯一的一名本科生在众多硕士博士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签约著名外企。

  加强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和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众化教育时代社会最需要的是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人才,对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岗位适应能力、以现场问题为导向的解决问题能力的需求处于重要位置。可见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是时代的需要,同时也是适应教育主体的需要。应用型人才不同于学术型人才,有志于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高校不能囿于传统模式,而要大胆创新。近年来,学校大胆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模式,积极倡导因材施教,强调要根据学生特点研究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扬长补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成才。

  首先,改变“以系统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力提倡和推广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互动型模式,鼓励案例教学法、实地考察法、模拟训练法、现场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探索基于研究的教学和以探索为本的学习,以及研讨式课程(Seminar)。从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转变到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钻研能力引导的模式,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其次,强化教师激励机制,建设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有一支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强调教师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应具有工程实践、经济咨询、会计实务、临床护理等专门领域的实践经验,这样的师资队伍才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学校出台“中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拓展计划实施办法”,要求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到相关的企业、公司、研究所进行对口专业技术实践或项目开发,要完成一定的实验室工作量,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通过这些措施使知识转化为能力,鼓励教师向“双师型”转化,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再其次,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在专业(专业方向)、课程、学习进度等方面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学校制订灵活的学业性转专业办法,20%的学生可以选择转换主修专业;实施专业大类招生培养的专业覆盖了本科专业的70%以上,学生经过两年学习,可在专业大类内自主选择专业;在高年级普遍设置2个左右特色专业方向供学生选择。此外,还通过扩大选修课程比例,实行双学位、辅修专业等制度,给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学校始终坚持“质量立校”,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近5年来,学校先后获批3个省级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7门,省级教学团队3个;获省级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4项。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各类科技竞赛中,学生累计获奖265项,其中全国一、二等奖15项;大二学生大学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在75%以上;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在93%以上,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学生中有142人(次)受到国家和省(部)级表彰,涌现出“全国先进班集体”生工学院2003级制药3班、“全国三好学生”熊雪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方小苗、刘畅、琚琳虹、“中国好人”李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建校以来,学校共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6万余人,他们以“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的鲜明特色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2-6-18/1079472.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