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姓氏笔画为序)
【29】张国华:活力来自改革 效益源于创新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
创建全国首家教育惠民服务中心,整合科室、直属单位职能,统筹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成立校企合作、出国留学、家教指导、困难生资助、咨询投诉等八个服务中心,为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教育诉求,提供一站式服务,探索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有效形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形成“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和系列化活动课程体系,实现质量提高与素质教育“双赢”。
大力开展行政机制创新,对教师培训、督导评估等实行“购买服务”。
张国华带领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创新实践为潍坊教育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潍坊先后被命名为教育创新实验区,树为课程改革典型,其“中考突破、课程跟进、基地拓展、载体深化、督导保障”的素质教育推进模式引起广泛关注。
【30】张昊 等:用生命演绎青春华彩乐章
辽宁医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学生
2007年7月16日中午,已放暑假的张昊和张雪峰到锦州市永安训练犬基地看望正在这里勤工助学的同班同学林博。下午3时左右,张昊、张雪峰陪同林博和训练犬基地杨某的儿子杨鑫彤一起到河边给狗洗澡。只听一声“救命”,13岁的杨鑫彤不慎落入水中。3位学生立即奋不顾身跳进河中。
由于连日降雨,平日水位并不高的小凌河此时陡涨。杨鑫彤掉入水中后,立即被水冲走,3个人在河水中拼命追赶,全然不顾自身安危,只顾奋力营救孩子。张昊一看在河里比较吃力,就跑上岸边,沿岸追赶至杨鑫彤的斜前方时再度下水,和张雪峰一起将杨鑫彤向岸上托举。就在这时,一个漩涡将3名学生和落水儿童都卷入深水中,林博连呛了几口水,奋力挣扎后上了岸。此时,张昊、张雪峰和落水儿童均被冲走。林博上岸后跑了一段再度下水,将杨鑫彤拽上河岸。他马上再返身去救两位同学,但张昊、张雪峰已被水流吞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31】张桂梅:为孤儿撑起爱的大家庭
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
她无儿无女,却有许多孩子亲热地喊她“妈妈”。
2001年3月,张桂梅有了第二份职业——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儿童福利院”院长。每天,在城西边的民族中学一上完课,张桂梅便匆匆赶回位于城东的这个“大家”。即使不拿一分报酬,即使再苦再累,只要看着54个孩子甜甜的笑脸、撒欢的身影,她就感到心满意足。
为了让孩子们吃得好、穿得好,张桂梅一分一毛地算计着。每顿饭三菜一汤,一点都不能浪费;孩子们的衣服自己买布来做,几个年幼的孩子被打扮得像花似的,没人能看出他们是孤儿。
几年来福利院已先后收养了80余名孤儿,张桂梅用一份大爱,为这些孩子撑起了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推着我往前走的不仅仅是感恩,而是一种责任和追求”。张桂梅如今的梦想是办一所不收费的女子高中,让山里的女娃都能读书!
【32】陈再春:一位山村校长的校园脱贫梦
云南省福贡县石月亮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
在云南偏远的穷山沟里,石月亮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陈再春带领师生在学校周边的田间地头种菜、养猪、养鱼、酿酒……把贫瘠的“石地”变成了“绿洲”。
从此,学校越办越红火:学生生活有保障了,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师工作有干劲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动手能力养成了,综合素质也提高了。就这样,这所原本穷得出了名的山村学校,因全面“脱贫”而声名远播。
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发端仅为1.5万元的勤工俭学启动资金,其发展靠的则是山、是水、是教育者的智慧和信念,而其背后,是一个基础薄弱的农村学校在国家对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大力投入的同时,对不等不靠、积极作为最为朴实而又用心良苦的诠释。“我们还要发展沼气,建大棚、饲料加工厂……不仅为学生服务,还为当地老百姓服务。”陈再春说。
【33】陈顺达:当代大学生感召千人支教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学生
本身是一名特困大学生,为西部贫困孩子募集的助学物资却价值百万元;只是一名普通的年轻人,跟随他的脚步踏上支教之路的竟达1700多人!陈顺达的经历让很多人对当代大学生刮目相看。
出生于贵州的陈顺达从小就感受到了贫困学子的无奈。因为交不起仅仅几十元的学费,六年级时班里的同学剩下一半都不到。
2000年,读高中的他开始了对第一个孩子的资助,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几年间他的足迹踏遍西部11个省份,先后资助了100多名山区贫困孩子读书。
陈顺达说:“毕业后要到西藏支教,然后回来创业,把创业所得的钱再投入到关注西部贫困教育的爱心事业中去。”在他的感召下,不相识的人们组成了一支“陈顺达支教队”,累计资助贫困学生600多人。
【34】尚建峰:行动筑就最质朴的感恩
河南省开封大学人文学院教师
2008年农历大年初一清晨,河南省开封大学人文学院青年教师尚建峰平生第一次踏上湖南的土地。除夕夜,本该在兰考县老家母亲病床前陪护的他,只身南下参与抗击冰雪灾害。
刚到长沙,他克服各种困难,马不停蹄地赶往灾情最严重的郴州,并被当地安排到人手缺乏的苏仙区民政局协助救灾工作。
15天里,尚建峰和民政部门的普通职工一样,紧张而忙碌地投入到各项救灾事务中。由于民政部门特殊的工作性质,他经常要工作到深夜。至于休息,民政局会议室一角的两排木椅,就是他执意要睡的“床”。
和许多志愿者一样,尚建峰匆匆地来,默默地走,回去后也没有再跟单位任何人说起过这段经历。他的想法源自感恩和责任,朴素得不能再朴素:“当年上大学时,是助学贷款帮我顺利完成了学业。如今国家有困难了,我有责任为国家分忧,报效社会。”
【35】金海:用挚爱的事业延长有限的生命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教授
很难想象,生命竟然能有如此这般的韧性。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金海教授10年前被确诊患有上颌窦腺癌,从此以后几乎一年一次的大手术让他失去了右侧上颌骨、牙床及多半个硬颚和右眼,他的双耳重度耳聋,嗅觉、味觉和鼻腔呼吸功能也已全部丧失。
然而,也就是在这生命饱经磨难的10年,他完成、出版个人专著4部、合著10部及文献史料32篇等,共计约420万字。他坚持蒙着纱布用一只眼睛参与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内蒙古通史》,为内蒙古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就是在这生命最辉煌的10年,他完成了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学业,坚持给本、硕、博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做学问、带学生成为他生命最强韧的支撑点。
一个认真的人、负责的人、坚强的人,这位当代草原上的保尔正用他挚爱的事业延长着有限的生命。
【36】周培植:集团化办学让薄弱校活力重现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局长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是一片充满教育创新精神的土地,近年来在教育局局长周培植的带领下,先后开展了幼托一体化、打造初中教育高地、梯级名师培养等创新实践;这里是一片理论创新的湿地,形成了一系列在教育生态理论指导下的区域教育发展方略。
面对区域内教育发展差距巨大、社会对择校现象不满的现实,周培植是向教育“沙化”现象发起挑战的人。
在教育生态理论的指导下,他和同事们推动集团化办学让薄弱学校活力重现,开展“名特优组织”建设让全区的教育变得更丰富多彩,通过星级教师评选促进教师不断成长。当地教育逐渐变得生机盎然,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每所学校如同森林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一样,按其自身多样性的规律和特性存在,相得益彰,走生态化发展的道路。”周培植将继续探索教育生态化发展之路。
【37】孟帅:包村3年赢得村民赞誉
山东省济南市吴家堡镇曹家圈村大学生村官
2004年9月,孟帅作为团山东省委的选调生,被选派到曹家圈村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当上了“村官”。
从“孟副书记”、“小孟副书记”,到“小孟”、“孟呀”,这是3年中黄河滩边淳朴村民对孟帅称谓的变化。
曹家圈村是一个只有105户人家、355口人的小村,村集体唯一的经济来源是两方鱼塘,而每年几千元的承包费连“两委”成员的基本工资都保证不了。
孟帅决定以修路为突破口,树立村“两委”的新形象。他天天泡在路上,经过孟帅和村民的艰苦劳动,路面整修到8米宽,铺上了石硝,彻底改变了“晴天一身土,下雨两脚泥”的状况,村民进出村比以往缩短了四五里的路程。
曹家圈接纳了孟帅,孟帅也彻底地融进了曹家圈。他在日记里写道:“只要对群众有感情,他们就会实心实意地支持你。”
【38】胡凯:大学生“飞”进奥运赛场
清华大学研究生
胡凯,一名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大学的学生,一名与专业体育训练体制绝缘的大学生,
2005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让中国人甚至世界都认识了这个戴眼镜却速度惊人的追风少年——胡凯,在这次大运会上,黄种人首次站在了世界大赛男子100米的最高领奖台上。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胡凯参加了男子100米短跑和4×100米接力两个项目。
男子100米短跑中他在成功晋级第二轮之后被淘汰,接力比赛上他和队友一起跑进了决赛,最后虽因犯规而失去成绩,但这个“眼镜侠”已经在“鸟巢”创造了历史。
奥运会结束后,胡凯的双重身份让他的人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相信爱诗词、爱运动、爱生活的"眼镜侠"都会淡定而从容地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快乐未来。
【39】姚宏昌:把城里的名校办到农家门口
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局局长
衢州作为浙江一个欠发达地区,前些年虽然通过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增强对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支撑力度,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落后的现状,但是,这些学校依然面临着优质师资流失、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等深层次难题。
难题该如何破解?在反复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衢州决定在全市实施“名师资源共享”工程,把城里的名校办到农家门口,让所有师生共享名师课堂资源。
在姚宏昌的推动下,当地通过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将名师们的教学实况、教学经验送到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中小学,同时通过城乡学校师徒结对,不断促进农村教师水平的提高。随后,衢州又启动名校、强校托管农村完小试点工作,用捆绑形式实现成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这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举措带来的变化,衢州老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40】格日力:从放羊娃到医学博士
青海大学副校长
从幼时过游牧生活的放羊娃,到“赤脚医生”,再到高原医学专家、大学副校长,格日力凭着坚忍的性格,走过了一条艰难的路。
大学毕业回到青海、后又在国外进修了近10年的格日力学成归来,进入了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
青藏高原是高原医学天然的实验研究场,然而,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开展研究,其中的艰辛为常人难以承受。一次,为了捕捉高原鼠兔,年过半百的格日力来到海拔4300米的玛多县,整整一周都暴晒在强烈的紫外线下,长时间盯着鼠兔洞口,造成大面积皮肤暴裂、灼伤。后来,这项课题被国际高原医学界公认为是高原动物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今年,作为2008奥运会高原训练特聘专家,格日力充分应用“低氧运动生理”的研究成果,指导来到这里的国家运动员进行高原体育训练,大大提高了高原训练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并被授予“中国奥委会特别贡献奖”。
【41】桂希恩:以一颗坚毅的心向艾滋病开战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教授
桂希恩,1960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后自愿支援青海卫生工作16年,曾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公共卫生研究生院微生物与传染病学系学习和工作。在长期的医疗、教学、科研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血吸虫病,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深部真菌病的防治上造诣尤深。近年来,桂希恩醉心于艾滋病的防治研究,是国内著名的艾滋病防治专家,现任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临床专家组成员,湖北省艾滋病防治技术指导中心主任。
上世纪80年代末他被卫生部授予“白求恩式的医务工作者”称号。1999年,桂希恩发现了中国艾滋病第一高发区——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
2004年2月,他因在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上的杰出贡献,成为第4个“贝利—马丁奖”的获得者。同年,他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2008年1月,他被授予中国医生最高荣誉——“白求恩奖章”。
【42】徐云玲:大山深处只身执教22年
河南省泌阳县马谷田镇马庄教学点教师
大别山深处,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山路旁的三间石头瓦房里却总是书声琅琅,那就是河南省泌阳县马谷田镇马庄教学点。
12个学生,唯一的教师,徐云玲在这里只身执教了22年。
只有一位老师的学校,数学、语文,音乐、美术、自然、体育、思想品德课样样全开。上音乐课时,徐云玲带着孩子们到小溪边放声歌唱;上体育课时,她和孩子们一起在村头小路上赛跑。
寒来暑往,她送走了一茬又一茬学生,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甚至读上了博士。县、镇“优秀教师”、“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的称号她得过多次,然而最让她欣慰的是当地儿童没有一个失学,没有新增一个“瞪眼瞎”。
“只要我在一天,就不会让娃儿们没有学上。”徐云玲用她柔弱的双肩、宽广的胸怀、坚定的信念,在不为人知的大山深处演绎着人生的真正价值。
【43】索南东智:无情烈火升华无悔青春
青海省西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学生
2008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初十下午5时,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道帷乡吾满多村路边的一间麦草房着火,一个小女孩被困!凄厉的哭声引来了回家路上的西宁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学生、17岁的藏族少年索南东智。
四下一望,没有他人,怎么办?救人!踹开房门,抱起10岁的小女孩冷毛措往外冲。门被一垛燃烧的麦草封死,脱下棉衣,护起冷毛措的头部和上身,继续往外冲。终于冲出去了,小女孩毫发未损,而身上只剩一件篮球背心的索南东智,双手、脸上、头部均被严重烧伤,一些部位甚至烧焦掉肉。
现在,这个平时乐于助人、喜欢在校园的篮球架下唱歌的少年,将要面对的却是今后漫长的治疗,和面容可能残缺而带来的巨大痛苦。
后悔吗?“不!当别人有需要的时候,我不会犹豫。”索南东智觉得自己只是在又一次助人的行动中,做了该做的事。
【44】谈家桢:终生之计在树人
复旦大学原副校长
作为我国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原副校长谈家桢将“基因”一词带入中文,并创建了多个第一:建立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中国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中国第一个生命科学院。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在设在旧祠堂的实验室里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也培养出了中国最早的18名遗传学研究生,很多人后来成为著名学者,最早的一批“谈门弟子”现在都已年过九旬。在“文革”中他经受了非人的折磨,即使如此,他心中的理想始终不灭。
“吾别无所求,终生之计在树人。”谈家桢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生活中,他也一直说,学生是自己的最大财富。
今年,这位从教70多年的百岁老人离我们而去,却留下一座丰碑。
【45】黄春贵等:让“祥云”在世界屋脊燃烧
中国农业大学等校学生
5月8日北京时间9时许,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峰顶。
第四棒火炬手——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大四学生黄春贵,迈着坚实的步伐登顶海拔8844.43米的珠峰,点燃了最后一棒火炬手——23岁的藏族女火炬手次仁旺姆手中的火炬。
圣火飞扬,旗云漫卷。“祥云”火炬在世界最高峰熊熊燃烧。
在北京奥运火炬顺利抵达珠峰顶峰,并进行传递展示过程中,中国农业大学黄春贵、北京体育大学吉吉(藏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袁复栋同学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圆满完成了珠峰火炬登顶、展示等任务。中国人民大学周凌宇、张进,中国农业大学周鹏(土家族)、苏子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丁晨,北京体育大学阿旺给顿(藏族)、阿旺丹杰(藏族),南京理工大学徐颖同学甘于奉献、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珠峰火炬传递过程中物资运输,接应登顶队员等任务。为此,教育部决定授予黄春贵等同学“全国奥运火炬传递勇攀珠峰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46】梁苏会:出色的博士生志愿者
清华大学博士生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她是一名为志愿者服务的志愿者——作为志愿者服务助理在国家游泳中心保障场馆志愿者的衣食住行,连续服务近50天。
作为场馆临时团总支副书记、志愿者业务口临时团支部书记,梁苏会还承担了共青团组织的工作,为广大志愿者青年团员服务。无论是回收、反馈志愿者意见建议,还是组织本业务口志愿者团队建设,梁苏会都在其中发挥出积极作用,使“水立方”志愿者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出色完成了志愿服务任务。
9月29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梁苏会代表100多万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发言。
梁苏会自2001年上大学以来,她多次无偿献血并在阳光骨髓库捐献骨髓配型,走访街道空巢老人,到民工子弟小学支教,参加校园义务导游。2007年她获得北京十佳志愿者称号。
【47】梁春林:寻到山沟里的“桃花源”
云南广南县黑支果乡营盘村小学教师
怀揣着当教师的梦想,梁春林通过特岗教师计划,来到了被称作“桃花源”的云南广南县。这里距离他年迈的爷爷和奶奶的家,有整整一天的路程。艰苦的条件让他的心里凉了又凉:宿舍的床下长着草,教室的窗户空荡荡。
第一堂课上,短短40分钟,破旧的桌椅却倒了几次。他不懂苗语,很多学生又不会汉语,他只好让听得懂的学生用苗语讲给听不懂汉语的同学。他所在的营盘村小只有一到三年级,他包一个班的10门课程,一个星期上不少于30个学时的课。可是,等一个学期下来,30几个学生的家梁春林都去过了,他认为自己的选择没有错,这所学校、远离了父母的留守孩子需要他。在这个贫瘠的小山村,梁春林说:“习惯了,也呆得住。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懂事了,心里真的很高兴。”
梁春林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可以说就是云南广大农村教师的缩影,正因为他们的坚守,才得以筑起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坚实脊梁。
【48】谭之平:曲折求学路上唱响人生强音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土家族大学生谭之平经历着与同龄女孩完全不同的家庭变故和生活苦难:初中毕业承受丧母之痛伤心辍学务农,从打工妹打拼到小店主,再带着重病的继母和父亲重返校园刻苦读书。
1999年夏天,16岁的谭之平拿着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却泪如泉涌。当时,母亲患间歇性精神病,为了治病,家里早已入不敷出;父亲患严重风湿病,干不了重体力活;年幼的妹妹还在读小学;家中房屋又突遭地陷垮塌。她痛下决心,辍学务农。
2000年,难以忍受病痛折磨的母亲在离家几十里的水潭里寻了短见。丧母之痛几乎将谭之平击垮。哭够了的她擦干眼泪,继续种菜、养猪、洗衣、做饭。
2006年,她成了一名大学生。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谭之平把爸爸和继母带到孝感,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日子很艰辛,但谭之平总把腰板挺得直直的。
【49】熊宁:化作永恒的“爱心天使”
陕西省西安市青年志愿者
大学毕业后,熊宁对公益事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发展成为理想。熊宁本来有机会在广州做一名月薪万元的白领,但她认为那不是自己向往的人生,公益事业和志愿行动已化成她的一生追求。
熊宁经常到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做义工。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办公室主任熊晴说,最初熊宁只是来看望孩子,从2007年初开始,坚持来这里做义工,平均每周来一天。在熊宁的努力下,先后有五名孤儿被外国人收养。去年“六一”儿童节,她被福利院授予“爱心义工”称号。
熊宁以她独特的号召力,带动了身边许多朋友参加公益行动。
熊宁曾先后4次前往青海玉树一所孤儿学校支教,还捐了1万元。她的丈夫黄晨说,夫妻俩挣的钱除了生活,基本用于公益。
熊宁到底帮助过多少人?没人计算得出。她的事迹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网友们称她为“西安最美丽的女孩”。2008年3月10日,她在自愿赴青海省玉树救助雪灾群众时不幸遭遇车祸身亡。
【50】薛永财:留守儿童的“临时爸爸”
甘肃省礼县山坪村支部书记
2006年以前,山坪村原有的村校已经破败不堪,坡对面的薛河村虽然有小学,但隔了一条深沟,要步行近一个小时,孩子们上学很不方便。
2005年春节期间,薛永财在村民大会上对自己工作中的失误导致留守儿童的“失教”做了检讨,修建村幼儿园一事得到了村民的一致拥护。薛永财从礼县扶贫办和国家技术质量检验检疫总局驻礼县帮扶队各争取资金两万元,并发动村民集资,他带头把自家的床板、木料等物捐献出来,在工地一忙就是几个月。一次,薛永财在工地晕倒了,当妻子下定决心陪他去好好检查治疗一段时间时,却发现家里仅有的几千元都被他用于建幼儿园了。
从年龄和辈分上讲,薛永财应该是这些留守儿童的爷爷,但正是这位年纪并不算大的爷爷给了孩子们亲生父母般的温暖和关爱,让这些山里娃拥有了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出门打工的年轻人,仍然怀着感激把这位村支书看成是孩子们的“临时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