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思华是江西省新余市姚圩中学七年级(1)班学生,因为吃住都在教师廖兵家里,尽管父母远在深圳打工,但是家的温暖、爱的阳光同样紧紧包围着他。像姚思华这样感受到幸福的留守学生,如今在江西省还有很多。
江西是个农业大省,也是人口流动大省,每年农村向城市流动的人口达600万之多,仅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就有144.9万名,占江西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24.97%。近年来,江西各地采取措施,关心爱护农村留守儿童。记者近日通过采访,记录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免费与父母视频通话
每到周末,江西省广丰县鹄山中学免费为留守儿童提供的11台包月亲情电话总是忙个没停。“能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真高兴。”学生黄娇娇在与父母通话后露出开心的笑容。为了让孩子多与外出务工父母沟通联系,感受亲情,广丰县搭建多座亲情沟通桥梁:在学校计算机房让留守儿童与父母视频对话。他们还定期开展“两地书,母子情”书信交流活动,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和理解。
南昌市南京路小学有留守、流入学生500余名,接近全校学生总数的1/3。南京路小学每位党员、团员与7名留守、流入儿童结成爱心对子。副校长杜娟与8名孩子结成爱心对子后,自己不仅与他们成为了好朋友,而且让自己的孩子也与他们交朋友。今年8岁的南京路小学生胡阳3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从此,胡阳孤苦伶仃,与年迈的婆婆相依为命。在今年的一次作文中,他透露了一个小秘密:要为年老的婆婆买一个大的生日蛋糕。但他省吃俭用只存了2l元钱,根本买不了大蛋糕。班里的同学知道这件事后,都被他的孝心感动了,大家纷纷掏出零花钱,由班长收齐后,交到胡阳手里。他当时很感动,流着眼泪收下了大家的心意,为婆婆买了个蛋糕,和婆婆一起过了个难忘的生日。
教师当上“代理家长”
江西省南康市第六中学的学生小芸,本是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可这个学期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了,一放学总是匆匆往家赶。经了解,班主任王小红得知,今年小芸的父母外出打工,她与年老的爷爷奶奶为伴,小芸一时无法适应。下班后,王老师带着水果和学习资料,骑着自行车来到小芸家,与她的爷爷奶奶谈心,表示愿意做小芸的“代理家长”。此后,王老师经常接小芸到自己家里过周末,同她一起散步,陪她到书店买学习资料,为她过生日。亲情的滋润,使小芸走出了情感困境,重新开朗活泼起来,学习成绩也一跃而上。
在南康六中,留守孩子都像小芸一样有个“代理家长”,他们多是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兼任。有了“代理家长”,孩子的饮食起居,特别是学习、思想、情感等方面都能得到教师父母般的关心和爱护。“代理家长”每两周至少看望一次留守儿童,并与他们共同生活一天。留守孩子随时可以通过亲情电话向亲人倾诉,让他们在学习之余,处处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心灵驿站”温暖心灵
在江西省于都县,每所中小学校都有一间“心灵驿站”,都配备了专业心理辅导教师;每学期,都会聘请高校专家前来给心理辅导教师讲课;每到暑期,都有一些高校师生前来与教师们交流心理辅导的经验和体会。孩子遇上心理困惑,都可以到“心灵驿站”找教师谈心。
在盘古山中心小学,我们见到了五年级学生曾美兰。“以前,我真的不理解爸爸妈妈,我想不通,他们为什么要去外地,后来,经过老师的开导,我明白了他们为生活而奔波的艰辛。”曾美兰懂事了,她还成了学校“心灵驿站”教师的小助手,许多同学都愿意到这里来跟她聊天,说悄悄话。“心灵驿站”温暖了一颗颗幼小的心灵,也让于都的中小学形成了爱的磁场。钟根发父母外出务工了,教师李娟一周三次去他家帮他缝衣服、叠被子,教他做饭、烧菜,辅导他写家庭作业。在教师的关爱下,孩子们也变了,变得懂事了。每到双休日,钟根发都把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带到自己家里,帮助他们补课;黄承波自发组建了一个“十人爱心小组”,经常帮助住校的留守孩子整理内务。活跃在各个校园的“爱心传递”队伍越来越大,到目前,全县已有1万多人次参加了“爱心接力行动”。
山里孩子的“快乐之家”
“城里孩子有少年宫,乡下娃也应有自己的少年之家。”今年81岁的婺源县浙源乡退休老教师孙灶森这么想。孙灶森从教几十年,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孩子们身上,先后被评为全国劳模、全国优秀教师。浙源乡地处边远山区,留守儿童占在校生的80%。2004年,孙灶森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购买了书籍,添置了娱乐设施,聘请了辅导员,创办了免费的“少年之家”。
“少年之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起初,“少年之家”借用村里的祠堂,活动面积仅100平方米。2007年9月,浙源中心小学搬迁新校区后,将一幢教学楼腾出给“少年之家”使用。浙源中心小学免费提供了部分图书和体育设施,还派来了教师当辅导员。婺源县教育局送来了价值2000元的图书,上饶市教育局送来了1万元的经费和8台电脑。如今,“少年之家”不仅有读书区、运动区、娱乐区,还有放映区、电脑室,吸纳少年儿童289名,山里孩子从此有了自己的快乐之家。(本报记者 徐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