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教育领域要率先实现现代化

[db:作者]  2009-01-16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新疆巴楚县恰尔巴格乡中学学生高兴地走出校门。本报记者 樊世刚 摄(资料图片)

  ■中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 胡鞍钢

  【编者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以来,本报从1月9日起,连续推出6期专刊,刊登了有关专家学者、《规划纲要》工作组成员的系列访谈,对研究制定《规划纲要》的背景、意义、基本政策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解读,并反映了许多教育管理工作者及广大师生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为了更加深入地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本报从即日起陆续推出“谋划教育科学发展,我为纲要献计献策”主题特刊,每期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设定一个主题,社会各界人士可围绕主题,广开言路,献计献策,敬请读者关注。

 【主旨发言】

  ■到2020年,中国在教育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教育规模、教育投入、教育基础设施,以及教育产出等主要指标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建成世界最大的、最具活力的人力资源强国。

  ■目前来看,我国教育发展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前进,进入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

  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了减缓迹象,经济发展模式向以技术驱动、知识驱动的现代模式转型已经迫在眉睫。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力。这次制定《规划纲要》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供了重要契机。总的来看,当前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的重要命题就是,以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以教育发展推动结构转型,为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1、现代化建设需要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未来12年我国将处于经济起飞的中后期,是从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过渡的关键时期。到2020年,我国要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我将其概括为“八个社会”和“一条道路”: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社会,全民学习型社会,全民健康和全面健身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安居乐业型安康社会,开放创新型知识社会,和谐稳定社会,民主法治社会,以及坚持对外开放、走和平发展道路。

  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要求我们率先在教育领域基本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本来源,为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本基础。具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不断增加教育的现代性因素,建立教育的现代化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目标。到2020年,中国在教育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教育规模、教育投入和教育基础设施,以及教育产出等主要指标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建成世界最大的、最具活力的人力资源强国。

  第二,不断强化社会主义因素,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公共性和国家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发挥社会主义的体制优势,全面调动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等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全面统筹各方面教育资源,全面促进教育公平、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

  第三,不断挖掘中国各种文化因素,继承发扬优秀的教育传统和理念,并使之不断现代化,融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在追赶并缩小与发达国家教育水平的过程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学派、中国创新的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体系,基本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灵活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目前来看,我国教育基本现代化面临许多有利条件: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成就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起点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政治承诺提供了政治保障;不断增加的财政收入提供了物质支持;学龄人口数量减少和家庭消费模式转型提供了结构支撑,特别是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将成为教育加速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源。

  当然,2020年我国所实现的教育现代化目标,还是较低水平的教育现代化,也是发展不均衡的教育现代化,与发达国家的教育现代化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质量方面还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2、教育发展仍是我国教育事业主要任务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的基本国情是穷国办大教育,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突出表现就是义务教育的普及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目前来看,我国教育发展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前进,进入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一是发展教育可以促进城市化进程。我国推进城市化的目的之一就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鼓励农民外出打工是一个途径,但如果不能对这些农民工进行有效培训,提高他们的发展能力,他们中的大多数最终还是要回到农村。而真正能实现这一目的的就是教育,只有通过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使他们掌握在城市生活的知识和技能,他们才能成功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二是发展教育可以延缓就业压力。2007年,我国初中毕业生为1957万人,如果高中阶段录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以使近20万人延缓就业3年;高中毕业生人数为788万人,如果高等教育录取率提高1个百分点,则可以使近8万人延缓就业4年。

  三是发展教育可以促进社会公平。目前来看,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要明显小于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并且出现了缩小趋势;但城乡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教育差距,2006年,农村初中生均教育经费为2190.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78.3元;农村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为1846.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74.5元。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四是发展教育可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高等院校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2007年,高等学校研发人员占全国总量的14.6%,研发经费占全国总量的8.5%,而基础研究经费则已达到全国总量的50%;SCI、EI和ISTP三系统收录我国高等学校论文16.63万篇,占我国总论文数的84.6%。 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研究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有助于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

  3、教育改革是新一轮教育发展的动力源

  这次中央要制定的《规划纲要》最重要的主题词有两个:改革、发展。与教育发展相比,教育改革是更大、更难也更迫切的课题。简单评估一下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我们发现,发展领域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改革领域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制定《规划纲要》,应该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集大成之作,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标志性事件。现在看来,如何处理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系,如何在改革方面取得进一步的突破,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

  我认为,教育发展的关键是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教育改革的政策目标应该是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一方面做到“学有所教”,保证人人都能有学上,提高国民素质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根据不同人群的特定需要,实现部分教育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教育资源的供给方面,要坚持统一性和差异性相结合,以分权化思路解决好两组关系,即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与学校关系,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相结合的体制,基本形成中央监管、地方办学、社会全面参与的管理体制和政府监督评价、学校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

  在教育资源方面,根据教育产出的不同属性,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采取不同的政策理念,即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优先考虑教育平等的要求,中央政府提供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标准和质量标准,保障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应根据社会效益与个人效益相统一、不同主体激励相容的原则,实行成本分担政策,形成国家、企业、社会、家庭、个体、国际多元开放的教育投入格局,来保证实现2020年全社会教育总经费占GDP比重达到6.5%的目标。政府着力完善学生资助体系,确保贫困家庭、特殊教育、少数民族学生等的受教育权利。

  4、利用扩大内需契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采取了积极的扩大内需政策。反过头看,过去10年中,我国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不仅提高了国民的受教育水平,而且对扩大内需发挥了积极作用。

  10年之后,我们遭遇了又一次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2008年11月,我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扩大内需再次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主导性政策。和10年前一样,教育领域在当前形势下大有可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充分把握《规划纲要》制定的契机,从软、硬两个方面实施第二次扩大全国教育基础设施(主要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基础设施、办学条件的全面改善、全面提升,努力为扩大内需作出积极的贡献,为教育再次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下一轮经济快速增长奠定人力资本基础。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09-1-16 180000/10949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