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高教发展要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db:作者]  2009-01-19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沈健,1957年出生,汉族,浙江奉化人,工学博士,教授,中共党员。曾任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现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本报记者 陈宝泉

  最近中央明确提出研究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任务。得到了教育界的积极响应。从专家、学者到校长、教师,很多人都认为为《纲要》的制订建言献策是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同时积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各自的主张、观点,也是科学民主决策的基础。就这一话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教授。

  记者:总结改革开放30年,探索今后科学发展之路如何走,这在高教界既是全国的大事,也是一个省、一所高校热议的话题。沈厅长既是教育官员,也是长期在高校工作的专家,很想就此话题请教你。

  沈健:中央提出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任务以来,全国教育系统迅速行动。江苏作为先行一步的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之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里成立了研究制订《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罗志军省长、何权副省长亲任正、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省发改委、教育厅、财政厅、人事厅、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统计局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都是小组成员,实际上计生委、社科院也深度参与。我们在研究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应该高度关注人口出生率和外来人口变化而引起的总人口的变化。

  记者:这么看江苏在近一时期,对高教如何发展的研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沈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江苏制订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若干出发点之中的两个。中国的发展已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信息一体化之中。江苏地处长三角,经济结构中外向型经济占有很大比重。今后培养的人才,他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基本素质和创新潜质必须能够适应这种环境,必须具有国际视野。从宏观方面着眼,教育的发展也可以借鉴国际经验。用比较的方法,依据2020年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研究当年发达国家达到相似目标的时候,教育发展是一个什么状态。这期间他们走的是什么发展路径,遇到的瓶颈都有哪些,都是怎么解决的。那以后,世界教育、科技和经济等发生了哪些重大的问题,发达国家是如何应对的。还要研究现在世界各主要国家教育发展的重点都在哪里,对我们有哪些借鉴。

  高等教育经过世纪之交的大发展,规模已相对稳定。下一步的目标应该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变动的调整。从内涵方面着眼,学校定位、学科发展方向仍是首要的题目。现在有这么个倾向,很多高校都想办成综合性大学,都在想办法往综合大学里面挤。其实对于一般高校而言,重要的是优势特色。就是那些有历史,有积淀的综合性名牌大学,它的学科专业也是有强有弱,也是以优势特色专业见长。一所高校的整体提升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必须从符合社会发展之需的优势特色专业做起。名不居前列的普通高校也可以有具有很强优势的特色学科专业或学科群。像南京工业大学的化学工程学科,应对占江苏工业产值三分之一的石化工业作出很大的贡献。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成药制剂工艺现代化学科、徐州医学院的麻醉专业,都是同类学校中彰显的优势特色专业。是沿着这些方向做强?还是放慢做强的力度和速度,往综合大学方向发展?其实这些问题经过这些年的探讨,书记、校长看得比较清楚了。关键是转变发展思路,改革评价方法,调整评价标准。你的评价标准、投入依据是往综合大学倾斜的,那么学校就会面对现实。

  记者:高教研究方面有一个习惯说法,就是大学要办出特色。我觉得更贴切的说法是办出优势特色,即符合社会科学发展之需、可持续发展之需的强势特色。

  沈健:是这样。一些具有行业背景的大学,它的传统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的名称可能并不时髦,也可能鲜为人知,但是对于国家的发展适用对路,对社会的贡献大,毕业生供不应求,比如农、林、水、矿院校。当然这些优势特色专业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拓展延伸。比如地处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是国内历史最长、地矿学科最全、面向地矿优势特色最明显的煤矿高校。它的专家、学者对于地质、地层结构、地下工程最熟悉。现在不仅在煤矿勘探、开采和安全领域,而且在城市建设、地铁工程方面项目很多,毕业生供不应求。再有就是江苏省在历史上大学就多,高等教育有一定优势。下一步我们想推动在江苏的大学联合,形成高校联盟。第一步选择有一定基础、各自具有一个以上优势特色学科的44所高校在自愿的基础上结盟,在更大的范围内联合。各自做强自己的传统优势特色学科、学科群,在此基础上向支撑和相关的学科交叉。不要都办成综合大学,而是形成各具优势的大学群体,形成一幅奇峰秀水的图画。这就是我们建设高教强省的战略之一。

  记者: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是近年来一个讲得比较多的话题。

  沈健:对这一话题要有多角度的思考。以往说提高质量,就是要出名牌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名师、重点实验室。这是必要的,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也是大家公认的指标,类似于体育上的金牌、银牌。但是这些还不是充分条件,还要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考虑,就是实实在在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类似于体育上的全民健身运动。这是学生、家长、企业、社会对于高校的诉求。你的金牌、银牌再多,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社会的评价就会降下来,报考你的人就会越来越少。今年江苏高校的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了3万,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岗位有可能减少,这是现实。我们争取今年毕业生的就业率要达到90%,并将就业率与专业设置、调整,教学内容改革和下一年的招生计划挂钩。就业率提高了,说明你的毕业生受欢迎,综合素质社会打分高,也就是教育教学水平高。这就相当于体育上“既有金牌银牌,全民健身也搞得好”,才算得上是体育强国。

  记者:对于中国高等教育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你有什么建议?

  沈健:放眼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还要研究高等教育的定位。大学的功能很多,但是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功能还是育人,尤其是本科教育层次。科研开发、培养研究生或博士后,科研单位甚至企业也可以做;唯有本科教育,只有大学才能做。而且本科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更高层次人才培育的基础,是科研开发的基础。所以无论什么类型的高校,首先要把本科层次的教育搞好。学校要将本科教育作为中心,要以更大的热情办好本科,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本科教育当中。

  在科研方面,大学是基础学科研究的主力军。在一些工业国家,没有设立独立的研究机构,基础科研在大学,企业设有技术开发部门。我们国内大学从事科研比较晚,基本上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但是发展得很快。近几届五大国家科技奖获得者中高校所占比重越来越大。2008年度国家科技大奖两位获得者都来自高教系统,技术发明一等奖为高校囊括。国家三大科技奖通用项目中65%的项目由高校获得。近来中央提出了以企业为主建设技术创新体系的目标,这是很英明的,是今后发展的方向。但是在现阶段,多数企业的研发能力还没有形成,关键项目、重大项目都有高校在参与。大学的科研开发还是应该得到重视,获得更多投入。大学也必须转变观念,积极投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近来大学文化引领社会的功能逐渐被提出、被认识。我想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大学当然是义不容辞的。但是要能实现这一功能,大学自身首先要提升,提高学术水平,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构建和谐大学。也就是说大学的道德建设、文化建设要超前于社会。大学必须提倡追求真理、学术民主、诚信、奉献,大学的师长不应该有学阀作风。否则就是与大学精神背道而驰的,长此以往就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也不能产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放眼世界各主要国家,与我们相似,具有可比性的国家都纷纷把目光聚焦到人才、科技和教育的竞争上,都把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许多国家都把眼光放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上,实施不同形式的一流大学建设计划。像德国实施的“卓越大学计划”,日本实施的“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韩国实施的“21世纪智慧韩国工程”。各高教强国都在调整政府与大学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权、利,趋向是加大对于高校的投入,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同时各国也在强化高教的质量保证与问责机制,纷纷制订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战略和规划。德国、法国等国家强调,凡是有决策权和决策义务的机构均要对其后果负责,大学自主负责,责任要更明确,责任人要承担相关后果。这些都值得我们在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中借鉴。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09-1-19 180000/10957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