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农生活的四年,让我快乐着、感动着、幸福着、收获着、成长着。”“感谢母校磨砺了我的意志、锻炼了我的不屈、铸造了我的坚韧、铺就了我的成才路。”6月的校园总是充满了别离,在学校举行的毕业晚会上,四川农大的毕业生尽情抒发着对母校的感激。这份对母校的深情来源于学校四年来为学生成长成才所付出的努力。
作为一所沉淀了百年历史的“211工程”大学,从学生进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四川农大就要求全校上下关怀学生成长每一步,开展“暖心、贴心、舒心、专心、热心”的“五心工程”,全面涵盖入学、学习、提升、考研、实习、就业等每一个阶段,生动彰显“学生为本”理念。
新生绿色通道——暖心
“感谢学校的绿色通道,圆了我的大学梦。”动医学院大一学生王玉琴入校之初就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家庭贫困的她,来校报到时全身上下只有400元钱,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学校的“绿色通道”顺利办理了入学手续。
确保不让任何一名新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辍学,正是学校设置“绿色通道”的初衷。去年学校共有148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
其实,每一个新生在进校之初都能感受到一份火热的川农情怀:车站里顶着烈日接待的师兄师姐;校内接待点忙前忙后的师生;不厌其烦接受咨询的志愿者……都让新生产生一种“家”的感觉。
“川农真好!动科学院真好!师姐真好!”现在德国波恩大学攻读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博士学位的杨琴,到川农来的第一天就被浓浓的情谊包围。在西门车站,她受到了学院师姐热情的接待,师姐用自己的电话让她给家人报平安,得知她家境贫寒,又拿出饭卡请她吃饭,送她到宿舍,细致地帮她安顿下来。学院老师还为她申请了助学金,为她介绍勤工助学岗位,解决实际困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四川农大深谙此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只是让他们顺利入学,更是通过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加大奖(助)学金力度等方式鼓励学生学会自立自强,争当优秀。
动医学院家境贫寒的彝族小伙儿邛莫闪叁,依靠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和勤工俭学,解决了自己的生活问题,不仅如此,他凭借着在学业上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川农学生最高荣誉——“优秀学生标兵”桂冠,获得了1万元奖金,懂事的他把奖金寄回了家,贴补家用。今年,邛莫闪叁还荣获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
据统计,学校去年共发放各类奖(助)学金4146万元,通过各类勤工助学岗位,资助了5000余学生,发放劳酬200余万元。
小班班主任——贴心
让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9级1班同学记忆深刻的是班主任吴坤湖带来的关爱,开学不久,才接触一两次,吴老师就把大家全对上号,准确喊出了每一个同学的名字。“真令人既惊讶又惊喜!”更让同学们意外的是,每当同学过生日的时候,吴老师都不忘发来祝福短信。“我们虽然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却没有离开温暖!”同学们说。
和吴坤湖老师一样,学校的小班班主任老师都在默默关心着学生。天凉了,提醒同学加衣;过节了,为同学们送去小礼物;带领同学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让全班拧成一股绳;鼓励同学勇敢面对困难挫折,学会成长……在担任动保2006级班主任时,姚永芳发现小班同学对就业信心不足,她就采取“强硬”措施,利用每周五晚上开展演讲训练,每次3位同学站上讲台,结合幻灯片讲半个小时自己最真实、感兴趣的事物,其他同学提问与评论,要求每位同学必须参加。强迫式的训练让同学们受益匪浅,毕业后有位同学感激地说,自己能在公司获得较好和较快的发展,都得益于姚老师培养和灌输的敢想敢做的理念。
小班班主任制度是四川农大体现“全员育人”和“以生为本”的重要载体,校长郑有良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人人关心学生”的理念,并表示“谁关心学生,我就关心谁。”学校出台了《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意见》,规定凡晋升职称,必须要有两年以上班主任经历,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小班班主任行列,为学生提供贴心的服务。截至目前,全校97.5%的小班实现了“一对一”的班主任配备目标,其中正高级职称的班主任就有63个,具有博士学位的有242人。
虽然已是教授,李英伦却一直很乐意担任班主任,他自掏腰包每年为班上提供1000元班费,“李老师给的钱加上我们得到的班级奖励,开展班级活动根本用不完,大家不用再缴纳班费。”班团支书杨茹琦说。跟学生在一起,李英伦觉得很开心,有时候散步也要到寝室溜达一下,看看同学们的情况。班主任和学生在点滴之间积累的这种情谊也成为川农大一道独特的风景。
允许转专业——舒心
5月底,本年度转专业工作尘埃落定,2177名同学转入到新专业,进入人生新跑道。
四川农大为一、二年级学生提供两次转专业的机会,给那些因高考志愿等原因进入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的同学“翻身”机会。学校提出,在师资实验条件充足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每位学生转专业的需求。今年提出申请的有2684人,同意率高达81.1%。
四川农大转专业工作是放在“一校三区”格局下进行的,雅安校本部、成都校区、都江堰校区的学生可以相互转专业。考虑到师资实验条件,为避免盲目集中填报“热门”专业,教务处还专门开发了教务管理平台的跨校区转专业系统,帮助学生实时查询各专业申请人数,实现转专业工作“透明化”。
允许学生转专业是四川农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切实“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学校校长郑有良提出“学生为本,学术为天”的办学理念,多次强调学校要为学生的个性学习、兴趣发展提供大的外部环境。
经管学院08级程哲的成长无疑得益于转专业政策。他大二时转到了财务管理专业学习,契合自己兴趣的专业激发出他无限的潜能,他每天早出晚归,甚至被同学戏称为“自习帝”。在别人眼里枯燥不已的专业类报纸和学术期刊,是他眼里不容错过的精彩,他自备了一个本子,把报纸上自己感兴趣、有价值的版块剪下来,粘贴在上面,集中收集,以便随时翻阅。发自内心的爱好加之辛勤的付出,使他在专业研究上取得耀眼成绩。去年8月,他的一篇文章《“期货市场+农业上市公司”模式——规避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的有效途径》被《人民日报》理论版刊登,同时,该文被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全文转载。
提高教学质量——专心
“大学功能在不断扩展,但人才培养作为核心功能的地位始终没有变。不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处于什么阶段,都必须牢牢把握人才培养这个根本,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牢固确立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理念,这是大学的生存之道、发展之基。”在2011年11月召开的本科教学工作会上,党委书记邓良基的话掷地有声。
学校专心提高教学质量,近三年来共投入2700万元实施教学质量推进计划,有力地推动了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等建设,促进了教学条件的明显改善。无论是最近引起全国关注的、在《自然-通讯》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的“80后”青年教师李明洲,还是6月正式加盟四川农大、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了12年、曾在《细胞》(影响因子32)上发表文章的杨明耀研究员,都在昭示着四川农大提高教学质量潜力无限。
学校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科研兴趣培养计划、专业技能提升计划、大学生文化素质提升计划和创业实践支持计划,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学生综合素质获得了广泛认可。林学院游憩系2008级的王娟今年成功保送中科院,在面试时,她深刻体会到作为川农人的自豪感,当听说她是川农大的学生,面试的老师们赞不绝口地说:“你有很多师兄师姐在这里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希望你是下一个成功者!”那一刻,王娟感到特别骄傲:“我心中油然升起一种自豪感,因为我是川农人!”
就业创业服务——热心
资环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08级的龚琎先后参加了七八场专场招聘会,都没有成功。因为是家族里的唯一的儿子,从小父母、祖父母都很关爱,给予了他太多的照顾,使他对社会缺乏了解。失败的应聘经历让他对找工作越来越没有信心,开始逃避生活。得知情况后,学院团总支老师李维彬等耐心为其做了四次专业的职业咨询,帮助他明确自己的价值观、职业偏向,勇敢地迈出找工作的步伐。现在他顺利被武汉科岛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录用。“非常感谢老师为我做的一切。”小龚说。不只是小龚享受到这种热心的服务,学校将每周三定为职业咨询日,开展就业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及户外咨询活动,每年有500余人接受就业咨询,有6000余人参与职业测评,受益学生近10000人。
四川农大把就业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来抓,鼓励毕业生出国深造、升学、报考机关事业单位、到知名企业就业。城乡建设学院2008级地理信息系统1班的黄磊,大三时在中国地理学会年会上作《基于GIS的都江堰市暴力犯罪的地理学研究》的报告,北大教授听后竖起大拇指:“在北大像你这样优秀的学生都不多”,今年她被顺利保送中科院硕博连读;经管学院金融2008级张庚一口气拿到了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三家银行录用通知,最终选择了工商银行;农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2008级学生吴勐拿到迈阿密大学牛津分校的offer,全额奖学金为他出国留学铺平道路;信息工学院计科2008级谢博宇被世界五百强企业仁宝集团相中……川农学子在广阔的舞台上展示着自己的风采。
据统计,学校2011届毕业生中,有1012人考取研究生,占毕业生人数的15.36%,有34人出国留学;近800人考入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
学校提出“三个百万工程”:即投入100万元设立促进就业专项及奖励经费,每年拿出100万元鼓励优秀应届毕业生应聘担任学校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助理,每年划拨100万元设立创业基金支持自主创业,为促进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择业和充分就业而不遗余力。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创业典型,掀起了一股“川农风”:大学生猪倌——龙波,建起了四川省第一个猪品牌——普兰克,创立了连锁养猪经营模式,带动当地农民致富,而今普兰克品牌价值已超2000万元;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2001届毕业生程小波是远近闻名的“蔬菜大王”;2011届学生刘可成获得“2010年度十大最具创业精神的大学生”,他创立的美农美家蚯蚓开发工作室正在快速发展……
近年来四川农大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学校连续三次被教育部表彰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被教育部表彰为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