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高校揽才靠重金更要靠环境

[db:作者]  2009-02-11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提供50万元的学科建设经费;分5年付50万元安家费;每年10万元专项资助经费;提供工作用车和住房……新年伊始,湖北经济学院以百万元高价揽“牛”人,和3年前相比,开出的薪酬翻了一番。近年来,不少高校都以重金招揽人才。教育界人士认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高校,应充分发挥科学用人观的社会引领作用。

  百万年薪之后有“细则”

  教授是高校办学的领军人物,要充分调动教授的积极性,稳定师资队伍,必然要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如何吸引那些已有较高学术知名度的人才加盟?不少地方高校在有限的财力之下,纷纷开出重金。

  “高校百万元年薪招揽人才的后面,其实还有很多具体的要求。很多人看到的只是高薪的表象,对背后的细则并不熟悉。要想一下子拿到上百万元的高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背后其实有很多条条框框。”湖北某省属高校的人事处负责人介绍说。

  “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一般不超过50岁;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教授及副教授一般不超过45岁;博士年龄一般不超过35岁”,是湖北经济学院此次对高薪招聘人才年龄的具体要求。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不少高校重金揽才时,除了对应聘者学历和年龄有具体要求外,对应聘者将来能否获得所承诺的高薪也有十分明确的考核要求。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先前曾以25万元年薪的待遇公开招聘教授,开湖北独立学院教授高薪之先河。但应聘者要想获得25万元的年薪,需要完成规定的工作量。

  武汉大学也曾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国际软件学院院长,通过科研成果、科研经费、发表论文等各项指标的考核后,新院长最高可获得100万元的年薪。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一名地方高校的人事处负责人介绍说,“高薪是高校引进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应聘者要想获得高薪,必须有相应的成绩和成果。”

  “高薪其实更多是为了激励被聘者在一定时间内为学校赢得更大的荣誉和成绩,如果被聘者不能完成约定的科研任务,那也只能获得与同岗位、同职称相当的报酬,这也是对其他人的一种交代,否则会造成不公”,曾重金引进人才的某高校一负责人称。

  人才招聘中尴尬的“出身论”

  湖北是高教大省,2003年以来提升组建了9所普通本科院校,普通高校总数达到120所,其中本科院校35所,独立学院31所,高职高专54所。在重金招揽高层次人才的同时,不少高校近年也在公开招聘教师和辅导员。

  “好不容易硕士毕业了,现在想回母校做个辅导员都难”,从湖北一所省属高校毕业的小彭显得很郁闷。小彭说:“母校对辅导员的要求是本科就读的院校为重点大学,如果连母校都这么看重出身,那当初为什么还一味地鼓励我们去读研?”

  记者了解到,高校招聘过程中,对硕士、博士都要看“出身”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湖北经济学院此次招聘的楚天学者等高层次人才,在学历上也明确为“基础学历原则上为重点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最高学历为‘211’大学毕业”。

  “高学历人员现在有些供过于求,高校选择的余地比较大,所以会‘抬高门槛’,而本科阶段是基础素质培养的最重要阶段,所以会优先考虑从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武汉某高校人事处负责人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地方高校的不少学生,面对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苛求,自大一入校后就把考取名校研究生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很多高校也积极鼓励学生读研深造,并把学生考研数量的多少作为衡量教学成绩的标准之一,但对学生读研后的就业问题却很少关心。

  高校招聘的这种“出身论”,让很多专升本、成教、自考和独立学院毕业的学生,吃了不少“哑巴亏”。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名硕士生表示,“自己本科虽非重点高校毕业,但考上重点高校研究生,已能证明自身能力,以本科论出身,有失公平”。

  高校应成为科学用人观表率

  “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百万元年薪招聘人才,是对人才的一种认可和经济上的回报,无可厚非”,武汉某高校一位负责人称。也有高校的负责人认为,百万薪金固然高,但要看怎么算,“聘请大师级人才进校,不仅比把师生送出国门进修成本小,学生还能和他们面对面交流,如此切身受益,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

  “今天这个高校年薪100万元聘请了一位知名教授,明天另一个学校开价150万元,这位教授便立即奔开价更高的那家而去。”对越来越多的高校动辄以数十万到上百万元的年薪公开招揽人才的做法,一些高等教育界人士表示了担忧。

  “对于有些学者来说,吸引他是否前去的关键不是提供多少薪金,也不是提供多么优厚的待遇,而是能够创造什么样的学术环境。”湖北某部属高校的一位教授认为,“重视人才比发现人才更重要。为什么有些人在一所高校表现默默无闻,而一旦换了一所高校却迅速崭露头角?在待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为什么有的教师要申请调动?这种现状值得高校反思。”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一教育问题研究人士称,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也是容易造成人才浪费的地方。招聘人才看出身、看学历,这本身就不是一种科学的用人观。社会引领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在科学用人观上高校应走在社会的前列。

  采访中,有学者直言不讳地说:“高校重金揽才更多的还是想在某一学科或者领域能取得成绩,这是高校自身浮躁和功利思想的体现。做学问要能甘坐冷板凳,如果被重金吸引的人才,三五年仍毫无建树,高校又能否等得起?”

  ■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朱建华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09-2-11 180000/110180.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