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扬是英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是新教育社会学的创立者,他的著作《知识与控制》《未来的课程》在中国教育研究领域尤其是教育社会学和课程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其新作《把知识带回来》中,迈克尔·扬针对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自我批判,深入分析了知识的客观性与建构性,对过去所倡导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超越,开辟了教育及课程领域中社会实在论的新视野。
日前,在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科学出版社主办的“《把知识带回来》新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谢维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回顾了与迈克尔·扬教授多年来的学术交往以及翻译出版迈克尔·扬三本重要著作的初衷,分析了《把知识带回来》一书的理论价值。谢维和教授表示,书中所提倡的从社会建构主义转向社会实在论,申明了知识的社会性和客观性,对于深化国内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界对我国教育改革中盛行的建构主义思想和知识观的认识大有裨益。
迈克尔·扬作了题为《知识与教育社会学的未来》的报告。他指出,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建构主义都关注课程中的知识,社会实在论是社会建构主义的延伸和拓展。教育机构致力于传播知识,研究者们应该关注知识的传播结构和流程。就学生而言,获得知识和记住课程内容之间并不能画等号,前者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成为知识群体的成员,与知识进行互动,成为不同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要素就是学校中“强有力的知识”。“强有力的知识”和学生带到学校中的源于自身经验的知识是有差异的,它能使学生产生思考那些“不可想象的”以及“还未想过的”问题的潜力。
《把知识带回来》致力于探讨教育机构所传播的知识背后的理论和基础,如,“学校想让所有学生学到的知识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课程知识必须要基于学科之上”。书中提倡的社会实在论,既认真对待外部世界的实在性以及作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的知识的实在性,又承认教育中的知识只是现阶段的最佳知识,它总是开放的,接受挑战和改变。并且呼吁教师关注以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法,而不是以课程为基础的教学法。
研讨会上,教育科学出版社副社长郑豪杰代表出版方向迈克尔·扬教授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赠送了《把知识带回来》中文版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