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选我所荐,读你所爱

[db:作者]  2019-05-06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辽阔的冀中平原,微风拂过,田野里散发着麦子成熟的香气;浩瀚的白洋淀,湖水波动,小渔船轻快地穿梭于芦苇丛间;在层层的麦浪里,在密密的芦花荡中,闪现着抗日军民的身影……这些富有诗意的场景,就来自《白洋淀纪事》。

    ——七年级语文教材P61“自主阅读推荐”:孙犁《白洋淀纪事》

    “必选”篇目的五项标准

    到当当网一搜索,《白洋淀纪事》的版本不下十种,想必不同版本所选篇目、所编顺序也会有所不同。我手头的一本《白洋淀纪事》,乃是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的第一版,该书收录了作者孙犁的49篇文章。

    初看此书,读者也许会感觉有些“浅”,有点儿“远”。这种感觉,大概是它篇幅短小、语言平实、时空久远等原因造成的吧。

    一本书拿来,最好是完整地阅读。但当下的中学生,如若一个学期只需读一两本书,也许能读得完整;若是6本,乃至更多,想本本都读得完整,这是绝大多数学生无法做到的,课业那么多,时间那么紧,而且某些书、某些内容又不合某些学生的口味。

    《白洋淀纪事》一书,我给小读者们推荐的阅读攻略是“选读式”。这是因为该书文章之间关联不大,读者可以取其精要,触类旁通。

    选读,分为“必选”和“自选”。其实,“必选”和“自选”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所谓的“必选”,也只是教者根据个人的阅读经验和评价标准,人为地稍作区分而已。

    笔者所推荐的“必选”篇目,其标准大体有五项:一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二是有个性鲜明的人物,三是有产生共鸣的情感,四是有跨越时空的思想意义,五是有可供借鉴的写作技法。当然,这五项标准只是相对而言,也并非一篇文章同时具备,只是个人感觉其中的某些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一些。

    “姊妹篇”与其他看点

    我所推荐的“必选”文共16篇,约占整本书的1/3。下面,我简要地说说推荐的理由,或者说,简要地介绍这些篇目的一些看点。

    首先是《荷花淀》与《芦花荡》,教材介绍,这对“姊妹篇”最负盛名。“这两篇小说以白洋淀为背景,讲述了冀中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没有正面表现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着力写出民族的正气和抗日军民坚毅不屈的精神。”两文的情节和人物都有看点,因为它们是“名篇”,都选入了语文教材,这里就无需笔者多费口舌了。

    教材中“自主阅读推荐”,还推荐了《山地回忆》《正月》两篇。

    《山地回忆》是一篇散文。在河水结冰的寒冬,“我”光着脚,只穿了一双“踢倒山”的鞋子,脚冻得发黑。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送“我”一双袜子(原本是要送给她爹的),“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通过一双袜子,写出了军民的鱼水情深,也写出了那个姑娘的调皮可爱、质朴善良。

    《正月》里的多儿,是一个新兴女性的代表:“十二岁她当儿童团,十五岁她当自卫队”;抗战胜利,十八岁时她上冬学,“怀里抱着一本书,她的身子发育得匀称结实,眉眼里透着秀气”;她不要别人做媒,而要自由恋爱;她主张卖掉家中的旧机子,买台新机子,娘担心大家不会使,她说:“不会使,学呀,我们什么学不会?”一个思想活跃、追求进步、敢于突破的青年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除了教材上面推荐的4篇,笔者所定的“必选”文还有12篇,下面选取其中的几篇,分别用一两句话简要介绍它们的看点。

    《吴召儿》,看点在于人物。吴召儿是一个女自卫队队员,“我们”反“扫荡”,她给“我们”当向导。“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云彩。”

    《纪念》,看点在于情感。“原来在深深的夜晚,有这么些母亲和孩子,把他们的信心,放在我们身上,把我们当作了保护人。我觉得肩头加上了很重的东西……”“我要喝一口水,他们差不多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生命是这样可贵……”

    《“藏”》,看点在于悬念。“藏”,为何要加上个引号?“一个女孩子在这里降生了,母亲给她取了个名,叫‘藏’”。为何要取名叫“藏”呢?

    《相片》,看点是短小精悍,以小见大。一个远房的嫂子叫“我”给她丈夫写信,除了信封信纸以外,还有一张小小的相片。“那是敌人在的时候照的,心里害怕得不行,哪里还顾得上笑!”原来,这是从敌人的“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是什么苦楚,是什么容影!……”

    其余8篇,分别为《碑》《丈夫》《老胡的事》《王香菊》《山里的春天》《看护》《杀楼》《黄敏儿》等,限于篇幅,其看点,这里就不作多说。

    学有余力的选择

    如果读者把上面的这16篇“必选”文阅读完了,大概对于此书的内容、作者的文风,会有一个比较感性的认识。当然,如果读者能进一步阅读一些“自选”文,甚至完整地阅读所有篇目,这种感性认识必然会得到加强。

    如何自选呢?你可以浏览目录,凭感觉去猜,比如《光荣》,是谁光荣?为什么光荣?《游击队生活一星期》,写了哪些人?经历了哪些事?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一个星期来写?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顺序翻阅,凭喜好去读。比如《嘱咐》,该文里也有一个“水生”,他和《荷花淀》里的“水生”是同一个人吗?人物之间有没有联系?带着这样的疑问,也许会激发读者阅读此文的兴趣。

    如果还有兴趣,读完一些文章后,不妨把文中的一些有正能量、有哲理或是很有个性的好句子标记一下,甚至摘抄下来。比如:“有的人,说光荣不能当饭吃。不明白,要是没有光荣,谁也不要光荣,也就没有饭吃;有的人,却把光荣看得比性命要紧,我们才有了饭吃。”(《光荣》)

    “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采蒲台的苇》)

    “只有经受寒冷的人,才贪馋地追求一些温暖,知道别人的冷的感觉;只有病弱不幸的人,才贪馋地拼着这个生命去追求健康、幸福……只有从幼小在冷淡里长成的人,他才爬上树梢吹起口琴。”(《邢兰》)

    通过这样的标记或摘录,可以进一步感受作品白话如水而又饱含意蕴的语言特点。大概这就是孙犁“荷花淀派”的语言风格吧,而且,读者还可以借此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思想主题。

    如果兴趣盎然、学有余力,不妨把冀中平原、白洋淀里的自然景物、风土人情、历史背景等相关句子勾画出来,然后概括一下。通过这样的一种横向梳理,我们必然会对冀中平原有一个直接而丰满的认识:那里,是生“我”养“我”的家乡,也是“我”背井离乡的地方;那里,既有如画的荷花淀,更有贫瘠的穷山恶水;那里,既有万恶不赦的敌人,更有视死如归的战友和亲人;那里,既有风雨如晦、出生入死的战斗,更有冲破黑暗、充满乐观的向往……

    如何选,如何读,笔者只是提供一种思路,最终还是在于不同读者的取舍和解读。

    (作者系湖北省黄梅县苦竹乡中学特级教师)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9-05-06/110305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