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贴近市场服务社会发展职业教育

[db:作者]  2009-02-20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吴之如 绘

  【本期聚焦】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要更好地服务经济、促进就业、服务“三农”,其重要前提就是与社会需求相吻合。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的招生、就业比较兴旺,中等职业教育2007年招生数量达到810万人,就业率达到96%,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目前职业教育在规模数量、专业设置等方面与市场需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现在我们要注意的是职业教育的规模、学科的设置,需要和社会需求相吻合,因为它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所以又应该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因此,在我国教育中长期发展战略中,提高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就显得尤为必要,这既是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提高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吻合度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余祖光

  ■改变专业设置的粗放管理,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职业教育还有不小的发展空间。

  ■提高吻合度,实质就是职业教育贴近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

  ■与物质生产领域相似,人才培养领域的结构调整,政府的宏观调控也必不可少。

  1提高吻合度势在必行

  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包括产业、行业和工作岗位的不同层面。首先,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结构要与社会就业结构相协调,如职业学校在校生(培训学员)所学专业的三次产业分布要与所在区域社会就业结构中三次产业的比例大体相当;其次,专业大类的毕业生规模应当与相关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体平衡;再其次,各个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要与就业岗位的专业需求基本对口。如果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就会形成结构性失调,再不及时进行调整,就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一是造成行业性技能人才紧缺,影响行业经济发展;二是不利于就业,形成结构性失业;三是影响个人就业质量。美国国家职业教育中心的研究结果是,对口就业的工资系数是普通教育毕业生的1.2倍,不对口时系数为0.8倍。

  目前,我们职业教育的总体结构是好的,主要表现是招生与就业都比较兴旺,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率达到96%,专业大类对口就业率也有70%。职业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基本满足了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但不少地方依然供不应求,数量的发展仍然不能放松。如《2007年中国培训发展报告》显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天津每年需要增加各类技工约20万人,而全市174所职业学校的培养能力仅为6万-8万人;同期北京市每年技工缺口为33万人,而各类职业学校每年的毕业生只有7万人左右。与此同时,还存在更为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一是产业大类就业与职教专业结构协调度不够高,中等职业教育农林专业在校生2007年只有58.9万人,不足总量的4%,而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量的40%;二是一些地方、一些行业技能人才供求结构失调,如中职计算机类专业招生量长期居高不下,某中部省招生数中占到近30%,另外一个西部省更高达1/3;制造业及发展很快的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些专业却长期处于紧缺状态,如服务外包中的呼叫服务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远远落在社会培训后面。此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吻合度也不够高,浙江工大李海宗的课题调查表明,在旅游胜地杭州,导游专业高职招生量仅排在第17位,旅游管理专业则远远地排在第43位;在轻纺重镇宁波和温州,现代纺织技术、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招生量分别排在第13位和第9位。而这些地方招生前5位的专业非常雷同,均为会计、营销、计算机、管理等长线专业。据不完全统计,上述地方高职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不足30%,其实这些地方还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由此看来,改变专业设置的粗放管理,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职业教育还有不小的发展空间。

  2依靠行业企业改革大有可为

  提高吻合度,实质就是职业教育贴近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要贴近劳动市场,就要贴近市场需求主体——企业,近年来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订单培养,与企业建立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也提高了供需吻合度。没有海尔、海信等国内知名企业的支持合作,就没有青岛职业教育的享誉全国;没有金牛集团等企业的合作,就不会产生新疆农职院的全国示范;没有宁波开发区千家企业的深度参与,也就没有宁波职业教育的持续先进。行业能够在更加宏观的范围内反映企业需求,可以为职业教育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需求信息,从总体上引导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优化。2002年以来,职业教育在数控加工、汽车修理等领域开展紧缺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及时调整了专业结构,充分体现了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优越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互动,同步开发人力资源,为新兴产业提供人力支撑。从电子商务业、物流业、动漫业到智能化楼宇,从传统服务业到休闲娱乐服务业,从商业性服务业到工业性服务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发展的新路。职业教育在拓展专业服务广度的同时,也在扩展服务层次,从高中阶段到高中后,从中职到高职,适应一些地区、一些行业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后的职业教育新需求。

  各行各业的特点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也培育了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无论是订单培养、顶岗实习还是半工半读,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合作契约,把技能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紧密联系起来,起到了提高吻合度的作用。

  3政府宏观调控不可或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技能人才主要通过劳动市场机制配置,不论是职业教育专业的个人选择,还是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主要都是靠劳动市场的竞争机制和劳动工资价格信号的导向。各个市场主体决策的信息基础往往并不对称,单个主体理性选择的集合往往并不符合实际,这就是宏观结构偏差的根源。与物质生产领域相似,人才培养领域的结构调整,政府的宏观调控也必不可少,对此,我们的各级政府还缺乏有效的经验。我认为必要的调控措施至少有以下几种:

  一是各级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作出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并像韩国那样组织专家预测增长快速的就业领域,及时提供新兴就业领域的信息,引导职业教育作出相应的发展规划。

  二是作好技能人才供求情况的年度统计报告。纳入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职业教育年度报告,核心内容就是企业提供的培训位置(实质是雇佣需求量)和申请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需求间的供求情况。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计算机网络统计系统,为技能人才供求情况的年度统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教育部门为主的技能人才供给系统与人保部门的技能人才需求系统进行整合,将会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信息系统,对技能人才供求进行统计、分析和调控。这个系统的功能之一,就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供求预警,根据情况可及时对各个专业显示绿灯、黄灯和红灯。

  三是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对职业技能人才的供求结构进行积极的宏观调控。继续采取资助学生和减免学费的办法,鼓励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同时对选择农林专业、技能人才紧缺专业的中职和高职学生给予更加优惠的资助政策,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结构和就业方向,这也是国际上普遍采取的调控办法。德国政府对工作条件较艰苦的建筑专业“双元制”学员津贴就比一般专业高得多,芬兰政府对开设工业交通类专业职业院校的资助力度也比供过于求的经济管理类高得多。

  四是继续鼓励流动就业,支持职业教育的城乡、区域合作办学,有条件的地方继续搞好两个“三段式”的办学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中职、高职和企业紧密合作的集团化办学,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利益共赢的方式,实现群体结构的优化和质量效益的提高。

  五是要加强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咨询服务,提高个体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职业学校学生多数来自农民和城市一般劳动者家庭,相对于其他群体和家庭处于弱势,他们不仅经济困难,更缺乏有利就业的社会关系,其就业的困难并不比大学生少,必须给予更多的指导与帮助,以充分体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09-2-20 180000/11051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