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大学生到农村需要更多支持

[db:作者]  2009-03-07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李飞龙毕业于宁夏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图为李飞龙在他创办的银川老回民饭店第三分店为客人上菜。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

 [两会图说]养猪种菜也可创造幸福人生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说,面对就业“寒流”,大学生们应该先找个工作干起来,先解决自己养活自己的问题。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积累经验,不要奢望一步到位,一步登天,要相信,将来机会总是有的。社会也要创造这样的氛围:大学生能当白领,也要敢于当蓝领。择业,不能总是围着个人的小圈圈打转转。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奉献,养猪种菜同样可以创造幸福美好人生。本报记者张学军 摄

大学生到农村需要更多支持

——农业界政协委员热议大学生基层就业

 ■本报记者 杨晨光

  宁愿到沿海城市饲料厂打工,也不愿意回到县城做公务员,自己学生的选择,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杨公社很无奈。

  农林院校生源紧张、学生不愿意下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支离破碎和留守农村的农业劳动力对农业科技知识的缺失,让包括杨公社在内的参加两会的农业界政协委员忧心忡忡。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期待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促使一大批学有专长的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建功立业。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委员:

  设“农林基层推广场站大学生”招生计划

  [面临现状]

  基层农林业科技推广体系面临着“线断、网破、人散”的不利局面,尤其是县、乡(镇)一级的高水平农林业推广科技人员缺员,待遇极度偏低,工作经费严重缺乏,硬件条件建设不足等,都严重制约了农林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目前,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收入得不到保障。长期只出不进,老人退了却不补充新人,欠下了大量的历史旧账,有的站名存实亡,有的甚至已经变成了相关部门安排亲戚朋友工作的场所,非专业人员占据了岗位,使科技难以到基层。

  [建言献策]

  发挥高等农林院校在农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的技术引领和人力支撑作用,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增加农林高校的农业推广、林业工程等农林专业学位教育的学历教育招生计划,扩大农林高校的农业继续教育规模。教育部门在农林高校设立“农林基层推广场站大学生”招生计划,对招生政策、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就业政策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政策支持,鼓励吸引农林高校的毕业生到农林基层推广场站工作,这样既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又提升了农林基层推广场站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投身到农林科技推广队伍中,既能磨炼意志,也可以增加才干,还可以更好地规划人生未来的发展。派下去的大学生,每个县、每个林场、农场都要有,这样大学生有了安身之地,有了用武之处,就能沉得下去。关键是国家和有关部门必须大力支持,要求农林业技术推广场站只能招聘大学毕业生,而且要专业对口,这不同于学校的科研助理这样的临时岗位,这个岗位相对稳定,将来愿意干也可以继续干,不愿意干了根据个人需要也可以流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杨公社委员:

  农学生应该像师范生一样免掉学费

  [面临现状]

  根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全国共有农业院校27所,另外有13所含有农业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其中本专科在校生约54.1万人,仅占所有高校本专科在校生的3.1%。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总体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投入不足,特别是农林水等艰苦专业、涉农专业学生比例下降,农科教育生源欠缺,与农业的战略地位很不相称。

  农林院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生活困难,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部分贫困家庭无力支付孩子的学费。另外,由于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较为艰苦而且待遇普遍偏低,大量的农业院校毕业生宁愿留在城市从事非所学专业的工作,也不愿到基层推广机构工作,许多县以下农业技术部门多年未招收一个大学毕业生,很多基层农业技术保障体系形同虚设,从根本上动摇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建言献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本,农学的社会意义远远大于它的经济意义。农学生如果能够像师范生一样免掉学费,可以吸引更多有资质的生源进入农林类院校,有利于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顺利进入高等院校,重拾深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国家培养更多高水平农业科技人员,这些学生能够到县以下的农业一线去工作。

  当然,要以合同的形式作为保障,即该类毕业生入学前及毕业时都必须与学校签订有到农村基层及贫困地区服务年限的合同,而且规定从事农业、农村科技事业的相关年限才可以转行,比如5年到10年不等。在基层工作几年之后,队伍容易达到稳定。

  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校长侯先志委员:

  大幅增加农村基层的公务员岗位

  [面临现状]

  一说到“农”字,就跟苦、生活待遇低、环境差联系在一起。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不同程度地都有去“农”现象,据我保守估计,70%的农业院校历史上都有过改名的经历,在一次农业院校校长的联席会上,很多人都提出想把名字改掉,因为不改,生源就不行。要不是国家有政策不允许改名,现在带“农”字的院校恐怕剩不了几所。为什么农林院校的学生也不愿意下基层呢?就是因为艰苦,生活环境差,待遇低。在农村,本身素质比较高的青壮年,或者思维比较活跃的人,首先选择进城,离开农村,农村留下的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农村科技推广载体缺乏高素质的人,所以有了好政策都没有人去推行。

  [建言献策]

  建议国家大幅度增加农村基层的公务员岗位,吸引愿意涉农的年轻人往下走,经过选拔,让愿意到农村就业的学生进入公务员队伍,这样就有保障了。

  当年,国家号召千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农村绝对是个促进。如今,国家应该创造这样一条通路,从政策、政治地位、经济保障各方面投入资金支持,在基层大规摸设置公务员,这样肯定能够吸引不少大学毕业生。

  另外还要注意一种情况,就是基层缺大学生,但是大学生回去后又找不到工作,这就要针对大学生设置岗位,这就需要国家出面有政策有投入,地方财政配套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刘明华:

  大学生“村官”应先从农民做起

  本报讯(记者 张晨)“目前在基层就业的大学生,看重‘官’的多,看重‘村’的少。”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副局长、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明华提案建议,政府应帮助大学生扎根基层当好“村官”,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刘明华告诉记者,今年他就有7名学生到基层当“村官”。据他在重庆、四川等地的调查,在参加大学生“村官”选拔的对象中,绝大部分只是将到农村工作作为今后发展的一个中转站,而愿意在合同期满后继续在农村工作的只占30%左右。村委会对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定位有误差。对大学生“村官”立足事务使用的多,着力全面锻炼的少;满足当前使用的多,着力长期培养的少。“有的地方‘村官’实际上就是‘短工’、‘杂工’,每天的工作就是打字、写报告,这种安排限制了大学生在基层发挥作用。”

  他建议,政府首先要对大学生加强教育和引导,要让大学生在感情上真正融入农村。在长期与村民的交往中,培养角色意识,从心理上把自己当作农民。其次,在选拔和培养大学生“村官”的同时,还应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将大学生“村官”的生活待遇等条件与其到农村工作的年限挂钩,尤其是对长期扎根农村基层的“村官”要按照高寒地区相关的工资、福利、工龄计算方法政策处理,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刘明华委员特别建议,基层领导要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优势,不要让“村官”总敲边鼓,而要让他们在实际管理岗位上充分锻炼。部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出台发放扶持资金、贷款优惠等政策,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村官”带领返乡农民工积极创业。

  [两会图说]养猪种菜也可创造幸福人生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邹建平说,面对就业“寒流”,大学生们应该先找个工作干起来,先解决自己养活自己的问题。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积累经验,不要奢望一步到位,一步登天,要相信,将来机会总是有的。社会也要创造这样的氛围:大学生能当白领,也要敢于当蓝领。择业,不能总是围着个人的小圈圈打转转。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奉献,养猪种菜同样可以创造幸福美好人生。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09-3-7 180000/11112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