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高等农业教育改革要适应“三农”新变化

[db:作者]  2009-03-09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瞿振元

  ●如果不顺应“三农”发展变化的新要求,随着传统农业市场份额的逐步下降,高等农业教育将会迅速走向社会的边缘,进而丧失发展和生存的空间。

  ●社会各界一直强调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性,而实际上高等农业教育一直处于投入不足、相对弱势的地位,其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持续下降。

  ●不同层次的高等农业院校应有不同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在不同层面、不同地域和不同领域发挥各自的优势。

  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聚焦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2009年新春伊始,又一个“1号文件”锁定“三农”,再次为重农强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在此背景下,以服务“三农”为办学宗旨的高等农业院校迫切需要准确把握历史方位,明确发展方向,厘清发展思路,积极推进高等农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和高水平农业大学的建设,以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社会。

  “三农”的深刻变化给农业院校带来机遇与挑战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农业教育有其自身特定的存在价值,这一价值就是“以农为本,育才兴农”,即高等农业教育必须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主动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积极推广农业高新技术,这是高等农业教育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特质。

  因此,高等农业教育所服务的“三农”及其变化发展的趋势也构成了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外部环境,“三农”的变化与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乃至决定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一系列重农惠农政策的出台,“三农”正处于迅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新技术革命和以生物技术引领的新一次农业科技革命的到来,“农业”这一概念的内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农业逐渐走向边缘,现代农业正因生物技术的蓬勃兴起成为方兴未艾的生物经济和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古老的产业正在迅猛崛起,重新变为“朝阳产业”,引领经济发展。对此,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估计。

  从我国的情况看,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三农”正处于全面的变化过程中:传统的“农业”正在逐步变化为“新型传统农业”与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农业”,其中前者主要泛指以新型技术改造提升优化升级的传统农业,主要体现为量的变化,后者则是因农业技术革命所产生的新型农业,是一种质的变化;传统的“农村”正在逐步发展变化为“新农村”与“城镇”;传统的“农民”也正在发展变化为新型农民和市民。

  “三农”的变化发展给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高等农业院校原有的与传统农业相适应的发展思路和办学模式应当加以改革,力求与我国“三农”发展的新趋势相适应。如果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不把握、不顺应“三农”发展变化的新要求,随着传统农业市场份额的逐步下降,高等农业教育将会迅速走向社会的边缘,进而丧失发展和生存的空间。反之,顺应变化,抓住机遇,特别是充分利用国家一系列重农惠农政策和科教兴农的重大举措,高等农业教育就会赢得新的机遇,迎来光明的未来。

  高等农业教育发展存在一定矛盾和困难

  总体而言,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多科类、多层次的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农业教育体系,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业教育发展道路,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下,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也进入了深化改革、快速发展、追求高质量、高水平的新的发展时期。

  但当前,高等农业院校还普遍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院校普遍存在着历史欠账多,办学基础条件差,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与发展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二是受社会观念的影响和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农业院校优质生源严重不足,生源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改变;三是不利于高等农业教育、农业科研与成果推广相结合的体制性障碍还相当严重地存在着,行业支持有所削弱,毕业生通往农业基层的渠道不够畅通;四是高等农业教育自身在教育思想观念更新的程度、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等方面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最为关键的是,尽管在理论上社会各界一直强调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性,而实际上高等农业教育一直处于投入不足、相对弱势的地位,其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持续下降。如果不加以改革,高等农业教育将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肩负起为解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责任。

  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在当前形势下,《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了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这一基本任务目标从不同的方面描绘了未来中国农业、农村的蓝图。高等农业院校要围绕这一目标任务的实现,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强化为农服务的职能。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适应当前和未来“三农”发展变化的趋势,要将传统农业观调整为现代农业观。高等农业院校既要为传统意义上的“三农”服务,也要为发展变化后的现代“三农”服务。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要在适应社会发展和引领社会发展的双重任务中合理定位、明确方向,以更为开放的姿态,更为开阔的视野,精心谋划自身的发展蓝图,在人才培养、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农业知识传播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这就是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其中,尤其要强调的是不同层次高等农业院校的分类指导和分工合作问题。不同层次的高等农业院校应有不同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应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特点找准目标,扬长避短,在不同层面、不同地域和不同领域发挥各自的优势,作出各自的贡献。作为地方农业院校,更应当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探索多种模式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大量的现代农村技术人才。而作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农业高校,理应在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这就要求这些高校:

  第一,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农业科技革命。这类高校要始终关注世界与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向,关注农业科技的最前沿,紧跟农业科技革命的步伐,瞄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寻求农业生产和技术革新中新的生长点,为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二,以科研促教学,大力培养适应农业科技发展的创新人才。这就要求这些高校在加强科学研究的同时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要事,要充分认识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以及我国“三农”发展的新趋势对农业教育的知识体系所提出的新要求,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充实教学内容,抓紧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构,以确实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第三,关注传统农业的发展和改造,积极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拓展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与“三农”的发展变化相适应,高水平农业院校不仅要引领农业技术的革新,也要关注传统农业的发展和改造。要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驱动,大力推广适宜的技术、恰当的工具,提升传统农业,促进传统农业的稳步发展。高水平农业院校不能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和提升无热情、无牵挂,但也不能简单地成为农业推广站,以为带动若干村乡发展就是自己的全部责任。农业高校要坚持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尤其要做好典型性、示范性、有辐射价值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于有条件的农业高校,要抓住当前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契机,在产业和行业技术体系的上游和高端做好技术服务工作,成为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中的源头活水,推动我国农业产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09-3-9 180000/111165.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