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物篇
上课开始了,投影上显示的题目是“明大道、认公理、弘大德,树立核心价值观”,一看题目,就和教科书上的不一样。
原来,这是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学利给这节课取的“小名”。这节课的内容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名”直接点出这节课的核心要点,学生能更容易理解。给枯燥的理论标题取“小名”,是王学利多年的习惯,这是他在教学上“以学生为中心”的常用做法。“学生怎么样好理解、能接受,我就怎样取‘小名’。”王学利说。
王学利从事思政课教学已30年。几十年的历练、积累和打磨,让他早已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明星教师”,也成为同行学习的榜样和楷模。2017年,王学利被评为“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
走上职业院校思政课创新之路
以前新疆农职院的思政课堂,理论性太强,学生不爱听,也听不进去,甚至出现了“你讲你的课,我睡我的觉”的现象。这样的场面,让王学利心里深感不安。他知道,这不能全怪学生,因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
王学利和学生做起了朋友。通过与学生的深入交流,他发现这些孩子的形象思维很活跃,而抽象思维则相对弱一些。他们对故事有着特殊的喜爱,而对生硬的理论则提不起兴趣。
可是,思政教科书写满了理论,怎么办?“摆在我面前的一大难题,就是让学生对思政课感兴趣。”王学利说,“要实现这个目标,困难不小。”
被王学利取名为“明大道、认公理、弘大德,树立核心价值观”的课开始了。王学利没有拿起教科书,而是给学生讲了自己到国外访问的经历。故事讲完后,王学利抛出了一个观点:从国际视角来看,不同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
之后,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来到教室旁的中国德育馆新疆馆进行现场教学。站在中国古代德育展板前,王学利给学生介绍起中国德育的发展。此时此刻,他俨然变成了一名解说员,旁征博引的讲解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们。学生睁大好奇的眼睛,细细品味着颇具历史纵深感的中国古代德育的发展史。
又一个故事讲完了,这堂思政课的核心问题也就此引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为什么要树立核心价值观?
回到教室,学生们分成4个小组进行了一番讨论,王学利就此进行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式的解读。
这堂课,王学利运用的正是他创新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以案例为导引、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式专题化教学模式。
从未间断思政课的科学研究
如何让职业院校的学生爱上思政课、受益于思政课,一直是王学利科研的主攻方向。研究过程中,王学利一直在思考怎样做。
“记得第一次给中职学生上哲学基础知识课,发现学生们不爱听。”王学利说,“于是,我便用做科研的方法进行了一场实验。”
王学利在班里发起了一场“哲学基础知识”辩论赛,学生们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围绕“理论与实践到底谁重要”的主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王学利因势利导,进行点评和引导,给双方鼓励打气。一堂课下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他们原本不爱听的哲学基础知识。
从此,王学利便紧紧抓住“给谁教、怎么教”的问题不放。“‘给谁教’,毫无疑问是给新疆农职院的学生教。”王学利说。于是,他以“学生能听懂、爱听课”为目标进行思政课课程体系转化研究。
大一学生飞尔顿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王学利讲爱国主义。“王老师一节课只给我们讲了一个钱学森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这一堂课,讲透了爱国主义的精神追求、行为表现、意义价值,深深触动了我。”
这堂课是王学利“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的思政课改革实践:用学生爱听的故事,讲透讲清讲深,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认识到爱国主义是价值追求,要靠行动来体现。
后来,王学利在研究中发现,“探究式专题化教学”更能激发学生课上的热情和积极性。
针对学生特点,王学利尝试以案例为导引,在案例结尾处抛出当堂思政课的核心问题,之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和探究。一堂课下来,完成一个专题教学。王学利用这个办法,一环扣一环,让学生沉浸其中。
“思政课专题化教学研究”这个课题,王学利研究了6年。这6年,他从思政课堂出发,从学生出发,从实效性出发进行创新,坚持“以事论理”的理念,找到了给职校生讲思政课理论适宜而科学的方式方法。
探究式专题化教学模式在新疆广泛应用
“第一次上王老师的思政课,我就眼前一亮,没想到,原来思政课还可以这样上,还可以如此有意思。”大一学生阿孜古丽对记者说,“故事很新鲜,讲理论不生硬,还让我们参与实践体验,每堂思政课收获都很大。”
王学利的思政课创新科研成果“以案例为导引、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式专题化教学模式”在新疆职业院校得到了广泛应用。
王学利通过生动故事,用家常话一下子就能把党的惠民政策受老百姓拥护欢迎的事实,讲清楚讲透。
每堂思政课,王学利都要认真备课,他喜欢把眼下最新的时政新闻,以及自己在社会调查中了解到的真实故事,还有国家发展取得的成就讲进去。“都是用事实说话,学生们听了、看了就能明白。”王学利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都会有理有据地回答。”
“过去,很多问题很困惑,甚至迷茫,就是我们不能正确地看问题,或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对。王老师在思政课上总是为我们释疑解惑,教给我们观察社会和看世界的方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窗。”阿孜古丽说,“王老师的每堂思政课都有价值和意义,我们都爱上这样的思政课。”
30年奋斗和努力中,王学利用实践和创新,很好地回答了职业院校思政课如何解决学生感不感兴趣、认同不认同、信不信和行不行这些关键问题。
30年里,王学利有很多次机会离开新疆,到北京、天津等地的高校任教,然而,面对优厚待遇,他没有动心。他像个农民,扎根在边疆职业院校的思政课这块田地里。“虽然很累很辛苦,但只要站上思政课讲台,我就把一切都忘了。”王学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