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经管教育应注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db:作者]  2009-03-19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科学发展观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为经管学科培养创新人才、打造跨学科研究平台提供最佳机遇——  

经管教育应注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本报记者 双华斌

  “科学发展观为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发展机遇,而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更是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最佳时期。经济管理学科既要在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担当重任,更要善于合作与配合,通过打造跨学科的研究平台做大做强”,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是在本月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和管理学院共同主办的“科学发展观与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研讨会”上作出此番表示的。据会议主办方的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李晓西教授介绍,正是为国家科学发展提供重大科研成果,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共同目标,成就了此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五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们“五龙会京师,聚首商大计”的研讨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教授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事实不容置疑,截至去年底,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30万亿元人民币,剔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了15倍以上。但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这一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已成为经济学教育和政策研究需要系统处理和解释的基本问题。此外,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全球经济衰退,不仅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而且会对经济学产生革命性的推动,对经济学方法、假说、政策、体系提出变革的要求,成为对经济学家智慧和经济学发展的严峻考问。为此,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的、历史的学科,必须处理好其意识形态性和科学分析的工具性之间的关系,必须处理好其思想性、批判性与经济学的数学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必须处理好经济学的历史分析与经济学作为现实的经验科学之间的关系,必须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不读史成不了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教授赞成在夯实数理基础的同时更要兼顾经济史学的研究,他认为经济史学是由“经济学匠”迈向“经济学家”的必要条件。在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问题上,杨瑞龙指出,如果不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就只能研究表面的、局部的问题,而要解决综合性问题、提升综合能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的作用是很大的。此外,他还谈道,经济学基础理论教育和应用技能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学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同样值得重视。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市场化决定中国经济学教育要走国际化道路,但国际化不等于美国化、全盘西化。美国主流经济学“只见物不见人”,与我们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是有本质区别的。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魏杰教授分析认为,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和谐,包括政府、企业、居民三大经济主体在内的任何经济主体都应该贯彻和谐理念。而就中国目前的情况看,毒奶粉事件、资本市场不断出现的金融风险等,实际上都与企业有着巨大的关系。企业制度、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等,都与践行科学发展观紧密相关。因此,要让企业这个经济主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力求实现和谐,经济管理学科需要对企业经济学的教育和研究有所推动。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和谐,经济管理教育尤其要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杨瑞龙教授看来,经济学培养目标要把市场需求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所培养的人才既要适应市场的需要,更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提及当下突出的问题,刘伟教授表示,一是经济学教育过于专业化,经济学学生在学习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非常薄弱,这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似乎更需要短期的、商业的极具应用功能的技术,学经济学似乎就是为了适应就业或谋生的需要,而不是出于自我充实、自我发育、自我满足的需要。二是经济类专业的发展过快且盲目。一个社会不需要很多职业经济学家,就如同一个社会不需要很多职业哲学家一样。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更好地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率,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数量、规模、速度。中国经济管理类院校、专业、科目、招生规模在世界上已经名列前茅,下一步的重点应该是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质量。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09-3-19 180000/11150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