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汉字发展的方向:从俗从简

[db:作者]  2009-03-22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废止的汉字与现行汉字对照

  纵观整个汉字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明显地观察到这样一个事实:汉字一直沿着从俗与从简的方向发展。回顾汉字的简化过程,有助于了解汉字历史文化,规范地学习和使用汉字。

  ■王灿龙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系统,它的创立突破了人类口耳相传的局限,结束了人类结绳记事的历史,标志着人类开始步入文明社会。文字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古至今都起着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尤其是当今社会,文字亦如语言一样,是我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交际工具。

  历史上的汉字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系统,它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古老文字之一。根据目前已经掌握的资料来看,汉字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这就是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字。殷墟甲骨文字的产生决非一朝一夕完成的,它应该有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也就是说,甲骨文字是有源头的。上世纪我国考古人员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和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的一些刻划符号与象形符号,都具有明显的文字特征,所以有学者认为汉字的历史可以上溯至6000年前。汉字自产生以后,其字形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发生阶段性的变化。

  在商代,汉字(就金文而言)有些笔画呈块面状,许多字都具有较浓厚的图画色彩。直到西周中晚期,这种特点才开始改变,块面被线条笔画所取代,原先诘拙的笔画也逐渐变得平整起来。这个阶段的汉字总体上是图画性减弱,符号性增强。这种变化可以说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春秋中后期,汉字依国别或地域而发生分化。到战国时代,东方各国与秦国的文字差异日益增大。秦国文字除了书写方面趋于规整、匀称之外,结构等其他方面没有大的变化,但此时的六国却“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因此,秦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以秦小篆为正体,推行“书同文字”。有学者研究推测,当时的“书同文”运动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一是确定偏旁的位置,固定偏旁的写法;二是废除异体异构字;三是统一书写笔画。秦代规范六国文字的“书同文”运动,在汉字的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汉字发展史上另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就是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隶书有两个阶段:一是古隶。古隶是一种不成熟的隶书,出现比较早。比如睡虎地秦简所用的俗体文字就可看作是古隶书。二是八分书,主要以东汉的碑刻文字为代表,因此又称汉隶。这种字笔画带有明显的“蚕头雁尾”特征,整个字结构平稳,布局匀称。隶书的出现,从根本上屏除了篆书中保留的图画意味。从篆书变为隶书,学术界习惯上称为“隶变”,它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大概到魏晋时期,开始出现隶书向楷书过渡的迹象。楷书与隶书的区别主要是书写风格的不同,结构方面变化不大。楷书产生的真正原因,目前尚未有一个明确的统一说法,但楷书在唐代已完全成熟,却是大家都一致认同的。楷书定型以后,随着宋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横平竖直、横细竖粗、四方规整的方块汉字便成了人们日常书写的正体,这就是今天所谓的“宋体”。

  纵观整个汉字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明显地观察到这样一个事实:汉字一直沿着从俗从简的方向发展。比如甲骨文是金文的俗体,隶书是小篆的俗体,楷书的定型无疑也曾受到草书和行书结构简化的影响。那么,为什么历史上人们总要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俗体作为汉字字形的蓝本呢?这恐怕还是“省力原则”作用的结果。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接触和使用汉字主要是为了某种实用的目的,因此,在不引起歧义的前提下,人们自然要追求书写的便利与快捷,而大多数俗体正好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

  新中国的汉字简化

  虽然汉字在历史上有过几次显著性的形体变革,但到近代仍有相当一部分字结构复杂,笔画繁多。另一方面,“一字多形”的现象因历代的积累,也特别严重。所谓“一字多形”,是指同一个音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字形不同的汉字可记录,并且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表意完全相同。这也就是通常讲的“异体字”。结构复杂、笔画繁多与“一字多形”等现状无疑在客观上加重了人们学习和使用汉字的负担。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种情况显得更为突出。新中国成立后,普通大众成了国家的主人,面对蓬勃兴起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运动,他们热情高涨,渴望学习知识和文化,以提高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本领。那么,如何让广大人民群众尽快甩掉“文盲”的帽子呢?一些有识之士呼吁首先要进行文字改革。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当时的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议确立了两大任务:一是简化汉字;二是推广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两大任务,文字改革会议之后,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持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正式向全社会提出了语文工作的三大任务,其中“汉字改革”摆在首位。这两个会议的召开拉开了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和汉语规范化工作的序幕,也标志着汉字和汉语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简化汉字是当时文字改革的第一步。按当时的设想,汉字改革将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化方向。尽管如此,整个简化工作还是非常慎重和严谨的,并没有因为“汉字改革的拼音化方向”这一设想而草率行事。比如大到简化方针的确立,小到某一个字偏旁的选取、笔画的省减等,都力求既照顾现实,也考虑历史及汉字本身的系统性。汉字规范标准的制定,不仅凝聚了专家学者的心血,也渗透着普通群众的智慧。许多字的简化并非专家学者的“闭门造车”,它们实际上都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比如有的简化形式作为俗体已经在民间流传了很长时间,专家们更多的时候是在搜集、分析和整理工作。另一方面,规范标准的颁布也都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

  1955年12月22日,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文化部共同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要求全国的报纸、杂志、图书等出版物一律停止使用该整理表淘汰的异体字。《第一批异体字 整理表》共列异体字810组,计1865个字,淘汰异体字1055个。早在1952年,有关方面就启动了《汉字简化方案》的相关工作。经过3年的努力,1955年1月《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公开向全国征求意见,据估计,先后参加讨论的各界人士超过20万。《草案》在根据公众意见修改之后,1955年10月经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由国务院正式向全国公布推行,该方案发布的简化字是分批进行的。

  1964年5月,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简化字总表》,并向全国发行,以方便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参照和使用。总表分为三个表,第一表收录352个简化字,这些字不作偏旁使用。如“習”简化作“习”,但“褶”字中的“習”不能用“习”替换。第二表包括132个可以用作偏旁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比如“车”是“車”的简化字,除了单用外,它也用作偏旁,即凡含有“車”的字,其中的“車”一律简化为“车”,如“輪”简化为“轮”就属这种情况。“言”虽简化为“讠”,但“讠”只能作为偏旁使用,不得独立成字;“言”作单字用时仍写作“言”。只有像“說”这类字中的“言”才可简化为“讠”(如“说”)。这就是“简化偏旁”。第三表是采用第二表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为偏旁得出来的简化字,这类字数量较大,本表共收录1754个。如“財”简化为“财”,“讀”简化为“读”,等等。

  简化是汉字自身发展演变的一个客观规律。上世纪50年代的汉字简化工作是对这一规律的具体实践。简化后的汉字笔画数大为减少。据统计,《简化字总表》第一、二表繁体字的平均笔画数是每字16画,简化后平均笔画数每字为8画;第三表简化前平均每字19画,简化后平均每字11画。笔画减少后,明显地提高了书写效率,为当时扫除“文盲”、普及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后来的国民教育及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可否认的便利,其意义十分深远。

  废止“二简”,审慎对待汉字

  汉字的简化如同其他活动一样,也有一个“过犹不及”的问题。虽说汉字的发展方向是趋于简化,但我们不可能无限制地简化下去。因为作为一种书面符号,它必须要有一定的区分度,有时候并不是笔画越少越好。笔画过少,字与字之间的差别就不明显;如果一味简化,势将物极必反,最终造成另一种意义上的混乱。另一方面,作为社会性的交际工具,文字应该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能频繁改变,否则会让人无所适从,同时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鉴于此,国务院于1986年废止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77年公布)(俗称“二简”)。

  当然,这次废止“二简”,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以及语文工作方针的改变也有关系。1985年12月,国务院决定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次年1月6日至13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会议调整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汉字拼音化改革”不再作为语文工作的任务。同时强调“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以利社会应用”。为防止社会上“滥用繁体字,乱造简化字”,1986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特地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并利用这个机会对原《简化字总表》中的个别字作了调整,比如“象”不再作为“像”的简化字等。

  调整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这一切都说明国家对汉字改革工作的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审慎的。凡实践已经证明是正确的,就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同时,对于缺乏科学论证、盲目冒进的方案,也决不迁就,果断废止。这标志着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科学、健康的良性发展轨道。

  最后简单谈谈“简化字”这个术语。“简化字”这一概念是由《汉字简化方案》而来,它是指该方案中笔画相对简省的那种字。或许是为了称谓上的方便,人们将被简省的原字称之为“繁体字”,这样便有了“简化字”与“繁体字”这一对名词术语。不过,“简化字”也好,“繁体字”也罢,它们与“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等不是同一层面、同一意义上的概念。现在所谓的“繁体字”与“简化字”,纯粹是按结构繁简和笔画多少,根据《汉字简化方案》来区分的。实际上,像这种同一个字因笔画多少不同而形成两种写法的,在历史上并不鲜见。可以这样说,现代被称作“繁体字”的,有些在历史上的某个阶段就曾是那个时代的“简化字”。不同的是,当今之“简化字”是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规范汉字字形。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

  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甲骨文

  秦小篆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09-3-22 180000/111683.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