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宝敏)中国民航大学日前传出喜讯,该校航空地面特种设备研究基地突破了飞行模拟机研制中的飞行仿真、运动控制、视景系统等19项关键技术,成功试制出“六自由度”飞行模拟机系统。这一重大科研成果打破了目前我国民航运输飞行模拟机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为我国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培养飞行员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民航是高技术应用密集型行业,中国民航自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发展,但民航设备、技术严重依赖国外。随着中国民航科教振兴计划的逐步实施,中国民航大学以建设交通运输工程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两大学科群为重点,构建了民航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并以此为支撑,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取得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飞行模拟机是民航运输行业培养、训练飞行员所必不可少的设备。据介绍,仅民航运输系统每20架运输机就需要一台飞行模拟机用于飞行员训练,而进口1台飞行模拟机约需1.5亿元。“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新引进约150架民航运输飞机,需要大批量的飞行模拟机相配套。中国民航大学模拟机系统的试制成功,其经济和社会效益不言自明。
近年来,中国民航大学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创新为主,努力使科研与当前最先进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对接,与生产实际情况和需求对接,科研创新不断进步,许多成果都被运用于实践,促进了民航行业的发展。
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燃油调节器、燃油泵是发动机的“心脏”,而发动机燃油调节器、燃油泵测试台又是维修燃油调节器、燃油泵的关键设备,其性能直接关系到维修质量和航空安全。以往这些设备一直依赖国外进口,燃油调节器、燃油泵的维修也大多送到国外,维修周期至少要3至6个月,每次至少需要25万至30万美元。中国民航大学历时3年研制出的能够维护多种燃油调节器、燃油泵的维修测试台,打破了国外对该项产品的垄断,并直接导致国外飞机发动机燃油调节器、燃油泵测试台降价,由原来的1500万元降至700万元。
目前,中国民航大学已在民航安全保障技术、空管关键技术与装备、航空器维修技术、民航信息服务系统、机场工程技术、民航重大装备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国际首个具有自适应抗干扰功能的民航地空通信实验系统,排除了民航空管界的无线电干扰技术的困扰;“飞机动态流量管理系统”解决了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重大难题;承担的国家科工委和民航局“适航审定技术研究与管理中心”工作,为中国国产支线飞机乃至大飞机的初始适航、持续适航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中国民航大学仅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领域被采用的重大科研成果就达26项,直接经济效益5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