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砥砺奋进共筑梦想 继往开来再谱新篇

[db:作者]  2019-05-15 0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青岛大学学子代表看望并祝贺张嗣瀛院士94岁生日快乐 教学名师于海生教授指导学生实验 青岛大学师生编导参演的大型歌剧《敦煌之恋》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青岛大学浮山校区 青岛大学办学历史的起点:1909年开办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

    110年前,青岛大学发轫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际。跨越两个世纪,这个曾被誉为“蒸蒸日上之青岛大学”,几经迭变、几多曲折,在不同的办学历史时期始终与时代同向同行,始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相随。栉风沐雨,励精图治,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创造了一项项业绩,培养了一批批栋梁,实现了一次次跨越,已经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社会声誉良好、发展势头喜人的国内知名综合性大学。

    忆往昔

    多元汇聚气势磅礴

    在中国绵延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上,青岛像镶嵌在黄金海岸线上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芒。青岛大学就以青岛这座城市命名,与青岛相伴而生,始终追随青岛市脚步成长。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品格赋予了她开放包容的基因,山海城湾滩相互映照的特色给予了她海魄山魂的独特气质。学校是山东省属重点综合大学,由原青岛大学、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医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四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追寻这所学校的历史起点,可以上溯到四校合并前各校不同的历史源头。

    筚路蓝缕,饮水思源。创办于1909年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是青岛大学医学教育的源头,也是各源头中更早的一支,是青岛大学办学历史的起点。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是首所设立在中国并得到清政府认定的中德合办大学,学堂设置了法政、工艺、医学、农林等学科,学制健全,是青岛近代首所综合大学,开创了青岛高等教育之先河。曾被当时的《协和报》誉为“蒸蒸日上之青岛大学”。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医科依托胶澳督署医院(现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前身)举办,医院为学堂的医科教育提供了医学师资以及教学与临床实习场所。

    “一战”爆发后,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于1914年停办,其医科中还没有毕业的学生转到上海同济德文医工学堂,胶澳督署医院也改称为青岛病院。青岛病院在原有医学教育的基础上,举办了青岛医学校。后历经青岛医科大学、青岛东亚医科学院、青岛医学专门学校等历史时期。尽管经历了多次战争的创伤,青岛的医学教育却从未间断。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在接收青岛医学专门学校及其附属医院的基础上设立了医学院和山东大学附设医院。医学院附设大学先修班和高级护士学校,学生修业年限为6年,实行分学制和必修制、选修制。1949年青岛解放后,国立山东大学改名山东大学。1956年,医学院从山东大学独立出来,用名青岛医学院。正是因为“青医”和“山大”这层亲密的关系,现在的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还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山大医院”。青岛医学院曾经云集了徐佐夏、潘作新、穆瑞五、沈福彭等国家一级教授,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诠释了医者仁心的风骨,激励了一代代青大师生。

    风雨兼程,岁月如歌。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停办后,当时的北洋政府拟在青岛继续设立综合大学,于1922年派专家李贻燕赴青岛调查高等教育,形成的《调查青岛教育报告书》认为: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成功的办学实践,为青岛的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1924年,在依托和接受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办学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私立青岛大学举办。校长由时任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督办高洪恩担任,这是由中国人在青岛创办的首所大学。私立青岛大学聘请了国内学界名流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等24人为名誉董事,学校确定了以1912年颁布的《大学令》中的“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才,应国家之需要”为办学宗旨,开设文、理、法、商、工、医、农林七科,其中首批招收的学生中就有罗荣桓元帅。由于第二次直奉战事和高洪恩被捕,私立青岛大学办学经费受到影响,再加上军队强占校园,至1929年,私立青岛大学办学陷入停顿。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在接收私立青岛大学校产的基础上举办,设文学、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一时校内名师云集,学术气氛浓厚,在教学和科研上多有建树,很快形成了自己优良的传统和学风。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学校设文理学院、工学院两个学院,下设8个系,包括中文、外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土木、机械等学料。校内人才荟萃,闻一多、老舍、沈从文、梁实秋等一大批文学巨匠汇聚于此,学术氛围异常浓厚,很快成为一所远近闻名的国内知名高等学府。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立山东大学曾辗转迁至安徽安庆和四川万县办学。1938年暂行停办。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设立了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1949年,青岛解放后,国立山东大学改名山东大学。1958年,山东大学迁往省会济南。此后,青岛就没有了一所综合大学,重建一所青岛大学,成为大家共同的期盼。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经济比较活跃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城市相继建立了综合大学,作为全国14个对外开放沿海城市之一,青岛迫切需要一所综合大学。时任国家领导人提议,在青岛、烟台各建设一所综合性大学。1984年8月,青岛市政府部门向山东省政府部门呈报了《关于建立青岛大学的请示》。9月10日,山东省政府部门经研究同意青岛市提出的建立青岛大学的意见,并向国家呈报了《关于建立青岛大学的报告》。1984年10月,时任国家领导人来青岛视察工作,听取了关于组建青岛大学的汇报,为青岛大学题写了校名。在中央、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怀下,青岛大学于1985年重建。学校的建设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和支持,得到了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大力支持与帮助,适应了青岛对外开放步伐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青岛乃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山东纺织工学院源于1950年4月由纺织工业部华东纺织管理部门举办的青岛纺织技术训练班。此后,历经青岛纺管分局干部学校、青岛纺织管理局干部学校、青岛纺织专科学校、青岛纺织工业学校、山东省纺织工业学校等办学时期。1978年,经国家批准,山东纺织工学院在山东省纺织工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学校不断加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逐步发展成为一所纺织特色鲜明、学科专业体系较为齐全、国内知名的纺织工科高校,为纺织行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工程类人才。历史上青岛的纺织工业非常发达,与上海、天津一起被誉为“上青天”,带动了整个山东纺织行业的发展,山东纺织工学院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青岛师范专科学校源于1951年10月由青岛市文教部门联合青岛教育工会、山东大学共同组建的青岛教师业余进修学院。此后经历了青岛教师进修学院、青岛工读师专、青岛师范专科学校、青岛市教育部门干部教师训练班等名称变更和办学时期。1981年,经山东省政府部门批准,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在青岛教师进修学院的基础上筹建。1984年6月5日,山东省政府部门正式批准建立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学校设置与中学大部分教学科目对应的师范类专业,为青岛市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时光流转,薪火相传。改革开放以来,青岛作为国家沿海开放城市,成为山东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龙头。与之相匹配,青岛更加需要有一所高水平的综合大学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1993年2月,国家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全面实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在这种新形势下,1993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当时的青岛大学与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和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新的青岛大学。这是青岛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

    四校合并,万水归宗。从此,历史上多源发生、多元发展的不同学科,完成了历史的衔接,增强了办学实力。既承继着厚重的历史,又拥抱着崭新的时代,凝聚成一体并存的青岛大学,就像条条蜿蜒曲折的支流,承载着民族的希望,伴随着历史的流淌,汇聚成一条气势壮美的大河,奔向浩瀚无穷的大海,劈波斩浪,大气磅礴。

    看今朝

    跨越发展奏响时代最强音

    以1993年合并办学为新的历史起点,学校既立足于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又踏准时代脉搏满帆远行,主动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综合实力不断攀升。学校成为省市共建高校,国家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首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门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门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性高校。学校入选国家首批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华文教育基地、教育部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办学基础。学校有浮山校区、金家岭校区、松山校区3个校区,占地2655亩,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正在规划建设占地3200余亩、总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的胶州科教园区。固定资产28亿元,馆藏图书406万册,电子图书140万册。主办7种学术期刊。

    学科专业。学校不断完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理顺学院学科关系,不断优化学科布局结构。设有36个学院和医学部,101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理学、工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现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博士专业学位类型2种(涵盖18个培养领域),3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硕士专业学位类型23种(涵盖81个培养领域)。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0个,山东省一流学科7个;临床医学、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和神经科学与行为学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系统科学和纺织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进入国家教育部门全国一级学科排名前十名。

    师资队伍。学校大力实施“首席教授”“特聘教授”“青年卓越”人才工程,面向全球配置人才资源,构建一流的人才高地。现有教职工3963人,其中,专任教师2595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者43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者1192人。有全职院士6人,外聘院士9人,中组部门“千人计划”入选者15人,万人计划学科领军人才2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8人,国家杰青11人,国家优青5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别人选5人,教育部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人,国家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2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56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7人,泰山学者73人,省级教学名师17人。5人入选2018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门创新团队1个,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

    人才培养。学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着力构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和“三全四温五成”育人机制。现有在校生46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0600余人,本科生34000余人,留学生1700余人。建有国家级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别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15个;获批国家精品开放课程6门,国家教学成果奖6项。学生在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体育竞赛等方面获得国家级别奖励不断创历史新高。生源质量逐年提升,省内文理科录取分数稳居省属高校首位。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获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教育部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累计培养各类学生近50万人,其中,从这里走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心脏学专家葛均波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忠教授。

    科学研究。学校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111”计划),国家级别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建有40余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进入“十三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别项目457项。其中,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3项,列全国高校第54位。发表SCI收录论文6300余篇,其中2018年发表SCI论文2435篇,列全国高校第61位,增长率列全国高校第9位。ESI高被引论文123篇。2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由附属医院科研团队与海信专家团队共同研发的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和外科智能显示系统,亮相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2019USNews最佳大学排名中列全球第959位、全国高校第82位,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中列全球第701—800位、全国高校第80位。

    社会服务。学校坚持把服务社会作为重要使命担当,制定了服务青岛行动计划和实施意见。举办青岛大学服务青岛“三中心一基地”建设发展论坛和《青岛大学服务青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白皮书》发布会,与青岛市、东营市、威海市、淄博市等政府部门签署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标准化+”、大数据、医养健康、经略海洋、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建设了一批产学研合作和智库服务平台,主动融入青岛15个攻势,助力青岛开放、现代、活力、时尚国际大都市建设。与威海市政府部门共建威海创新研究院,与平度市政府部门共建“青大—平度齐鲁乡村振兴研究院”,与崂山区政府部门共同打造青岛创客大街,在城阳区建立首个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依托医学教育优势,积极打造“优生、颐养、康复、医疗、养老”一体发展的学科链和服务链。附属医院2018年的门诊量达到527万人次、位列全国第9位,器官移植、达芬奇手术技术走在全国前列,圆满完成“11·22”重大事故抢救、上合青岛峰会医疗保障任务,在2018年复旦大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位列第69位。挂牌成立了实验中学、附属小学等一批附属中小学。成立了教育集团,附属幼儿园开始筹建,服务青岛基础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参与青岛市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在服务海军节、上合青岛峰会、APEC峰会、克利伯环球帆船赛等活动中,展现师生良好的形象和风采,赢得国内外友人的广泛赞誉。

    校园文化。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每年组织开展“书香校园、学在青大”“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大学生读书节”“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主题活动近300项。定期举办“书记下午茶”“校长午餐会”等特色品牌活动,打造“朋辈思政”新平台,探索建立“学生助理体系”,形成“倾听学生心声、贴近学生需求、关心学生成长、促进学校发展”的良好氛围,营造“有温度、有温情、有温暖、有温馨”的育人环境,将“成人、成才、成器、成事、成功”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真正做到“三全”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文化精品建设工程,美术学院承担的“当代观念性水彩写实风景画青年人才培训”和音乐学院承担的“歌剧《韩信》”,分别获得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立项。成立“青岛大学歌剧中心”,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引领学生、服务学生,组织开展向张嗣瀛院士、沈福彭教授学习活动,讲好青大故事,凝练青大精神,涵养青大品格,积极打造青大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周五之夜”讲座已经持续30余年,成为校园文化的亮丽名片,“浮山讲堂”在国内外也形成了较大影响力。

    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坚持“打青岛牌,唱国际歌”的开放办学战略,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77所院校建立友好交流合作关系,发展各类师生交流、联合培养、合作科研项目200余个。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2所,经教育部门批准的本科合作项目9个。近年来,在学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沧桑砥砺,筑就梦想。合并办学25年来,历经“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的集中建设,作为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首批试点高校,学校始终坚持与时代同向同行,始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相随,在探索中创新,在困境中奋起,始终引领地方高校改革发展潮流,切实担负起了为青岛人民建设一所好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先试的历史重任,成就了今天青岛大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展未来

    磅礴伟力谱就崭新篇章

    峥嵘岁月,步履铿锵;春华秋实,滋兰树蕙。青岛大学百余年的办学史,是一部始终和国家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发展史,是历代青大人志存高远、勇攀高峰的奋斗史。回首过往,青岛大学在时代大潮中乘风破浪,定格了一部大气大成的办学史篇。跨越两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不仅为今天的青岛大学办学发展提供了丰硕的办学积淀,也为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8年12月,学校召开了第三次党代会,学校党委全面分析了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结合办学实际和一流大学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一三五五十”的中长期发展思路。

    一个总体目标是: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建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一流大学。确定这样一个总体目标,是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积极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新“三步走”战略是:第一步,到2021年前后,实现国家一流学科的突破,稳居山东省属高校领先水平,在全国百强高校行列中位次前移;第二步,到2035年前后,3—5个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进入全国高校50强,建成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内一流大学;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一流大学。30年三大步,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主要是基于青岛大学目前整体实力已经稳居全球千强、全国百强行列。学校将在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支持下,先从一流学科突破,围绕纺织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等优势学科,通过精准施策、重点发力、补足短板,实现多点突破,带动形成学科建设的众彩纷呈局面。以一流学科的突破实现一流大学的创建。

    “五个发展理念”是: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以人为本、追求卓越。这些理念回答了青岛大学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根本问题。这些理念来源于长期的办学实践,是在深刻总结多年办学经验、全面分析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学校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学校对办学规律的新认识,就是要主动适应新时代的新特点新要求,准确把握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五个战略重点”是:教师队伍建设、本科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建设、国际化开放办学、新校区建设。这些重点是支撑青岛大学由大到强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在未来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是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紧紧抓住这五项战略重点,就是牢牢把稳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航向,重点突破,集中发力,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十项重点工程是:党建定向导航工程、综合改革创新引领工程、人才培养基础工程、学科建设重点工程、科学研究提升工程、人才队伍支撑工程、服务社会亮点工程、国际化开放办学工程、文化引领工程、资源配置优化工程。十大工程环环相扣,紧密联结,通过上下联动形成强大改革发展合力,引导全校教职员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切实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已经从基础支撑转变为支撑引领并重,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更大红利和牵引动力。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高校的作用日渐凸显,这正是青岛大学确定“一三五五十”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站在未来国家开放战略的大坐标中看,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同样,发展青岛大学,就是助力民族复兴。作为山东省属重点综合大学,青岛大学既寄托着齐鲁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期盼,也承载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神圣使命。青岛大学有责任为国家战略担当,也有责任为山东甚至更大区域高质量发展赋能。青岛大学将以滚石上山、负重奋进的劲头,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一主线,加快走出一条地方高校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特色发展之路,以高水平大学支撑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为“两个率先”的实现,作出属于青大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使命呼唤担当,责任引领未来。建成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一流大学是时代赋予青岛大学的神圣使命,也是一代代青大人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学校将以办学110周年为新的发展起点,秉承“明德、博学、守正、出奇”的校训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发展为核心,勇担使命,奋发图强,加快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谱写新时代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努力为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胡金焱 夏东伟)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19-05-15/111775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