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文军 宋全政 魏海政
重症监护室里,两只胳膊上都挂着吊瓶,浓密的黑发已经掉光,嗓子早已沙哑,但他依然坚持让陪护人员把手机放在耳边,吃力地安排放心不下的工作。
这一幕,成了山东省德州市教育局原党委书记、局长刘志祥49岁生命历程的永远定格。
他甚至没来得及给妻儿留下一句话。80多岁的老娘远在乡下盼儿归。
2011年8月24日,年仅49岁的刘志祥积劳成疾,罹患淋巴癌,溘然长逝。
从发病住院到与世长辞,只有短短41天。他走得如此突然,熟悉他的人至今难以接受,扼腕痛心。
“他太累了,也该好好歇歇了!”妻子王砚平无语凝噎。
“教育工作什么最难就突破什么,学生和家长最需要什么就干什么”
2008年3月,刘志祥从德州市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调任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上任伊始,很多人担心:“从没干过教育,他能行吗?”
刘志祥说:“我虽然没干过教育,但我当过学生,是学生的家长,教育工作干得好不好,关键是看老百姓满意不满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了他执著的追求。
作为教育的新兵和“门外汉”,他知难不言难、迎难不怕难、克难不留难,从不回避矛盾和问题,提出“教育工作中什么最难就突破什么,学生和家长最需要什么就干什么”。
上任后,他脚踏实地搞调研,用一个多月跑遍了全市所有的高中和一半以上的初中、小学,和老师拉家常,请校长提意见,虚心向同事们请教。刘志祥说:“我出生在农村,吃过苦、受过累,最知道老百姓喜欢什么、反对什么,当干部绝不能干糊弄人、昧良心的事。”
很快,刘志祥就搞清楚了制约德州教育长远发展的症结:一是校舍,二是教师。一方面,“年年投资改危房,年年不见变模样”,农村校舍楼房化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办学条件落后;另一方面,教师年龄老化、梯次断层,有的县甚至10多年没进过一名新教师,全市农村教师民转正和招工进来的占到70%,30岁以下的教师只有7.5%。
这两大难题牵扯面广、历史欠账多、实际困难大,都是“硬骨头”。刘志祥拿到翔实的调研数据后,不辞辛劳跑上跑下,多方汇报协调,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2010年,德州市决定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楼房化工程,建立“退一补一”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解决影响教育科学发展的两大顽疾。
两年来,德州每个乡镇的中心校和大部分村小都实现了楼房化;2010年、2011年集中招考补充年轻教师3700多名,此后只要退休一位老教师,就补充一位新教师。平原县教育局长李怀文说:“解决了多年积累的校舍和师资问题,就是拯救了德州教育。”
办学条件改善了,年轻教师也给农村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一些老教师的切身利益,一直牵挂着刘志祥的心。
10年前,陵县教师赵永祯等83名优秀教学骨干,被抽调到德州二中工作,但由于各方面原因,一直没有解决编制问题,影响到身份、待遇、养老、医疗等一系列问题。
“连优秀教师都人心不稳,怎么能搞好教育!”刚上任半年多,刘志祥就下决心解决这一难题。他一次次找分管领导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拿到批示后,又马不停蹄地跑相关部门。
2009年是个小年,刘志祥一直盯到腊月二十八,才在人事局办齐了各项手续:“终于能让老师们安心过年了。”
当老师们相约着想一起请他吃顿饭表示感谢时,刘志祥却说:“老师们做好工作、教好孩子,就是最好的感谢!”
德州市平原幼师的50多位教师没有编制,刘志祥说:“老师们不能安心从教,幼儿教师谁来培养,学前教育如何发展?”还有李慧平等市教育局的19名普通工作人员,等了八九年也没有兑现高级职称待遇。刘志祥日夜操劳,四处奔波,最后全部解决了平原幼师和教育局职工的编制、职称待遇问题。一提起这事,李慧平的眼泪就下来了:“他就像一位老大哥,什么难事都帮你办。”
“抓质量就要抓课堂,抓课堂就要抓老师。”刘志祥上任后,德州的教学质量一年一个台阶,行风评议也从此前的倒数第一上升到前两名,家长送孩子到京津冀上学的情况也大为减少。“这主要得益于刘志祥局长主导的教师评价机制改革和师德建设。”德州市教育局常务副局长韩炳军说。
在教师评价上,刘志祥不看你出了多少书、发表了多少论文,主要看你课上得怎么样。有一次,刘志祥回老家时顺便到母校安仁中学听课,直到听完课,学校领导才发现局长“突袭”。
这事传开后,各学校再也不敢懈怠,随时准备局长“推门听课”。
刘志祥发现效果不错,决定把“突袭”变成常规,在全市推行“推门听课”制度,教育局和学校中层以上干部“不打招呼、不用陪同、推门就进、进去就听”,各级干部都规定了最少的听课数量。
此外,刘志祥还搞起了教师“说课对抗赛”、“专业知识对抗赛”,校与校、县与县教师全员准备、随机抽人,讲课比赛,对抗观摩,相互提高。
刘志祥还明确提出要“向师德要质量”。“干教育是个良心活,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想着我们是德州教育的一分子,想着教育发展大计,想着教育教学质量,想着德州百万孩子的明天。”刘志祥常说,“如果没有这样的情怀,就不配干教育,也干不好教育。”
(下转第四版)
□短评
为教育奋斗到最后一刻
刘志祥走了,但是这位为教育事业奋斗到最后一刻的好局长却仍然活在百姓心中。
刘志祥抓教育有一股为民分忧解难的奉献精神。百姓对教育有什么期盼,刘志祥都放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正是因为时刻铭记百姓对教育的期盼,刘志祥干起工作来特别带劲,解决问题非常到位,为当地群众干了一批实事好事,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称赞。
刘志祥干工作有一股“拼命三郎”的精神。德州教育发展底子薄,改革创新的任务重、时间紧,面对教育遇到的种种难题和矛盾,刘志祥毫不回避、迎难而上,“就像一头永不疲倦的老黄牛”那样忘我工作、勤奋耕耘。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德州教育面貌迅速发生改变,教育质量大幅提高。
刘志祥当领导有一股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廉洁精神。刘志祥心中装着教育事业,装着他人,唯独没装着自己,对亲戚朋友也从不徇私。领导干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带领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全心全意谋发展、一心一意干事业,形成风正气顺、团结向上、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这样的廉洁精神,同样是办人民满意教育必不可少的保障。
刘志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实际行动照亮了一位共产党员最纯净的本色。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刘志祥却奏响了一曲心系百姓、敬业勤政、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教育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