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富源煤老板”一掷千金建学校

[db:作者]  2009-03-27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被网友称为“史上最漂亮山村小学”的禾木小学   禾木小学的教学楼   正在建设中的庆云民族中学   永坤小学   与永坤小学配套建成的幼儿园   仕维希望小学

  几位富源“煤老板”都不愿提供个人照片。在他们看来,他们盖学校不是想出名,确切地说,他们怕出名。如果一定要登照片,那么,学校就是他们的“脸面”。

  ■特约记者 陈兴华 李恩阔 张惟祎

  【编辑絮语】

  “煤文化”等于“没文化”,这句山西矿工中流传的玩笑话,获得了很多民众的心理认同。有人分析,这个产业之所以被打上“没文化”的烙印,主要原因就是很多人认为“煤老板”都是没受过教育的“暴发户”,实在与文化、教育沾不上边。可在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有一群煤老板却有着浓厚的教育情结:拿出“压箱底”的养老钱也要盖最好的学校,让出建厂房的土地也不能让学校停工,向银行贷款也要捐资助学。由于与人们对“煤老板”“利益至上”的印象产生了巨大反差,富源“煤老板”的捐资助学行为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面对这种现象,有人赞叹,有人不解;有人说这些“煤老板”可爱、可敬,也有人说他们显阔、作秀。

  他们究竟为什么捐资助学?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精神动力?捐资助学,又为什么会成为富源“煤老板”的群体理想?本期稿件从某种角度给出了答案。

    2008年以来,云南教育基金会响应云南省委、省政府开展的“富民兴边教育工程”的号召,大力向社会募集资金。云南省教育厅也启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加大集中办学力度,试点“招商投教”发展高等教育等,都期望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希望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注入。曲靖市富源县的“煤老板”捐资助学之所以成为群体行为,也是因为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动员、引导、激励非公经济捐建学校的政策措施。从这个层面上讲,即使社会上对这些“煤老板”的捐资助学行为有诸多争议,但毕竟学生们是受益了,地方政府的此种探索也代表了为教育而努力的“一颗心”。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大农村学校软硬件建设,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即使在“煤老板”们大力捐资助学的富源县,全县教育发展仍有很大的困难,估计还要投入3亿元才能基本解决标准化学校建设的问题。因此,面对这样的教育难题,为教育而努力的“一颗心”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相信,凭着这样一颗心,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能找到克服困难的有效途径。

  计长里:“我就是要盖能让学生用100年的好学校”

  富源县竹园镇色水煤矿矿长计长里早就是“名人”了。去年8月,当他捐资3260万元建成的富源县竹源镇禾木小学落成时,学校马上被网友称作“史上最漂亮的山村小学”,这所学校建成的消息迅速在网络上流传,计长里也因此成为“网络红人”。由于学校矗立在地貌状况被形容为“三道梁子、二条槽子”的大山深处,学校的富丽与周围的环境很不相称,有人质疑:“在山村建如此豪华的小学是否太奢侈?”“计长里这个‘暴发户’盖学校是否动机不纯?”计长里这个“名”,出得颇具争议。

  几经颠簸,终于见到了被村里人和媒体议论纷纷的计长里。从外貌上看,这个“名人”似乎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个头不高,黑黑瘦瘦,衣着简朴,讲起话来很慢,走路时背部微驼。不过当他张口说话,你就会发现他有着很强的理解力和洞察力,讲话极富条理,熟知国内外大事,对国家大政理解独到。

  来到禾木小学,发现这所“最漂亮的山村小学”确实名不虚传。现代的建筑、大气的布局、优美的环境,让人感到“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安全的建筑是学校”的说法一点都不夸张。就学校硬件条件而言,禾木小学就是与省城昆明的众多学校相比,也不相上下。于是,网络上对计长里的质疑更加萦绕在我们心头。

  “有人说,与其花巨资建一所这么豪华的小学,还不如用这些钱建10所希望小学呢,计长里这样做是抖阔。”记者把网络上的质疑说给计长里听。“说实话,我刚刚听到这些话时,心里很难受,咋做了好事还这么心寒呢?考北大、清华,全中国的娃娃都有份,上名校同样是山里娃娃的梦想。可是,我们这里的孩子享受的教育条件太差了,要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考上好大学,得多付出多少辛苦啊。我就是想让咱山里孩子不因为教学条件差而破灭了梦想,让山里娃娃和城里娃娃站在一条起跑线上。”计长里谈起这些滔滔不绝,“现在,我对非议早就看淡了,看到孩子们能在这样好的环境里读书,我受这点委屈算什么?我就是要盖一所可以让学生用100年的好学校,让学校不存在任何安全隐患,能抗得起8级地震,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然而,建这样一所学校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在城里建造学校,很大一部分投资都用在征地上,而在山村建学校,虽然征地费用不大,但买建材和平整场地的开销很大。这是因为,村里交通闭塞,建材运输成本高,同时,为了在沟壑纵横的大山中开辟出平整的场地,就得填平山沟,炸开山丘,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计长里来说,当初建校的艰辛仍历历在目:“我们用了3年多的时间,夜以继日地干,硬是将一个山头削平了,将土填进99米的深沟。为了地基稳固,又打桩90多米进行加固,仅这一项基础工程投入的资金就高达800多万元。此外,为了保证质量,建这所学校的设计费、监理费就花了将近100万元。建这所学校比我在矿上搞任何一个项目都要费心费力啊。”2008年9月,一所建筑面积10800平方米,集多媒体教室、餐厅、师生公寓为一体的村级完小如期竣工。

  如今,已有300余名来自竹园镇海章村委会10个自然村一至六年级的孩子在禾木小学就读。计长里又开始在师资建设上做文章。他说:“以前,农村教学条件差,留不住好教师。现在,我要用优厚的待遇吸引县里、镇里的老师来这里教书。我校33名教师都是经过严格选拔、学历合格且有较强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才一个学期,孩子们的成绩就大大提高了,谁说咱农村孩子不如城里人!”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的方园老师说:“以前,丈夫在竹园镇工作,我在老厂乡教书,两地分居不说,自己还要在校外租房子住。到了禾木小学,每个老师都有一套80多平方米的公寓,就连学生宿舍也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甚至学生的校服也是计先生免费提供。这样的待遇,全县任何一所小学都没法比,我哪有理由不在这里好好教书?”

  在建学校这一问题上,人们都承认计长里气魄宏大,而面对采访他却小心谨慎,拍照时连连摆手不愿配合。在我们的再三追问下,老计才勉强道出原委。原来,禾木小学被媒体报道后,社会上的许多人便盯上了他,有人找他借钱,有人拉赞助,还有人打电话敲诈。“那时,我一天最多接到3000多个这样的电话和短信,到现在想起来还有点害怕。”计长里说。为了工作与生活能正常进行,计长里不得不经常将电话关机,这是他现在最大的苦恼。他说:“他们都认为我很有钱,想从我这里得好处,可他们哪知道,这3000多万元的建校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我从银行借来的,我可不是他们想象中的‘财神爷’,我也不想做名人,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在现今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计长里的煤矿经营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但他对如期还贷仍信心十足:“建学校是百年大计,借钱时我就想好了,有再大的困难也不能停止建学校,也要如期还贷,我是讲信用的人。”

  牛家德:“为了家乡孩子15年后的发展”

  在前往富源县后所镇庆云村探访牛家德的路上,牛家德这个名字被太多人提起:有人讲述他仅上过3年小学却成为富源家喻户晓的“富翁”,有人描述他那惹人瞩目的“悍马”越野车,当然,更多的人津津乐道于他捐资助教的大气魄……

  牛家德所在的庆云村距离富源县城只有20多公里,可全程都是七弯八绕的乡间公路。在车上颠簸了近一个小时,我们才抵达村口。这里没有什么现代建筑,尚在早春,草树还一派萧瑟。地处煤矿,到处都可见黑色粉尘。车子驶入一个厂区,只见几幢与矿区不太协调的规模可观的建筑已拔地而起,这就是牛家德投资建造的庆云民族中学。

  车停在校门口,刚一下车,陪同采访的富源县教育局的同志就拉着一位肤色黝黑、身材壮硕、微微驼背,年纪50开外的男子对我们说:“这位就是牛家德,这里就是他捐资建设学校的工地。”

  一下子见到这么多人,牛家德不停地搓着手,拘谨而憨厚。这分明是一位朴实的老农,哪有一点经常见诸报端的“暴发户”形象?

  “我投资建设的这所庆云民族中学,是九年一贯制民族学校,占地面积70亩,总投资3700余万元,现在已投入了1800余万元。与城里学校一样,我们学校运动场、篮球场、足球场样样都有,样样上档次,我们还修了洗澡堂,所有师生都能洗上热水澡。” 当县里同志请老牛向我们介绍学校建设情况时,老牛刚刚的拘谨不见了,介绍得专业且激情。顺着老牛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综合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师公寓、食堂、厕所等建筑均已封顶,错落有致地坐落在庆云村的小河边。“我现在就像头老牛一样天天守在工地上,工地就是我要犁的‘地’,你们现在还看不出学校漂亮的样子,等今年8月学校全面竣工,你们一定要再来看一看。”牛家德一脸兴奋。

  今年57岁的牛家德是后所镇“大炭沟”煤矿的矿长,他所经营的煤矿年产量保持在60万吨水平,经济收益位居全县煤矿前列。

  “有了钱,得回报社会,回报父老乡亲。”这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众多回报社会的方式里,他最热衷的就是捐资助学。上世纪80年代,牛家德就开始向家乡的教育事业捐钱,捐了多少次、多少钱,他自己都算不清了。

  不过,牛家德能算明白这样一笔大账:“探测专家说,我们这里的煤矿最多只能开采15年。15年一眨眼就过去了,到时煤也没得挖,庄稼也没地种,难道我们就坐以待毙?但如果村里的孩子有了文化就会不一样,将来,他们要么在外面工作,要么在家乡发展林业、牧业。我算过,不需太多,15年里,村里只要有1000个娃娃能通过读书出去谋生,就能减轻全村3000人的负担。”

  要确保庆云民族中学在9月份前完工,能在下个学期投入使用,至少还需要上千万元的投资。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牛家德的煤矿也受到不小的冲击,但说到学校能否按期完工时,老牛语气坚定:“有人捐资或政府能够支持,都是好事,但如果没人支持,我也会尽全力把学校按时盖好,交到大家手中。”

  如今,这位年近六旬,长年被糖尿病、胰腺炎等疾病折磨着的老人,为了学校甚至已经把自己用来养老的600万元都拿出来了!他说:“整个庆云村有7200人,还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我着急啊!我一身病,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没了,我就想建个好学校,让孩子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不给咱庆云人丢脸。”

  富源县政协委员、县煤矿协会副会长、庆云村委会党总支书记……牛家德有着多个头衔,如今,他又即将成为“庆云民族学校名誉校长”。他说,虽然只是挂个名,但这是他最期待的头衔。其实,他的期待不止这些:“我还要当家长学校的校长,督促每个家长管好娃娃,和家长们一起研究怎样教育孩子,我就不信培养不出人才!”

  伍永坤:“我要让农村孩子也能上幼儿园”

  又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近两个小时,我们来到夹在两山之间的富源县老厂乡补乃村。车子径直将我们带入一所高大宽敞、色彩明快的新建学校——老厂乡永坤小学。此时,学校的捐献人,老厂乡老牛坡煤矿董事长伍永坤已笑吟吟地等候在学校操场上了。

  “我就出生在补乃村,打小就在村里的小学读书,原有的校舍现在还在,但太小了,远远不能满足全村小学教育的需要。为了让村里孩子不再天天摸着黑到几公里远的外村学校读书,也让附近村的孩子能读上书,我决定个人拿出1000多万元,从原计划建厂的征地上拨出一块地来建一所小学。”伍永坤说。

  那时,伍永坤还发现,除了补乃村和周边几个村子的适龄学生上学难,补乃村学前儿童上幼儿园更难。补乃村的学前儿童很多,由于没有幼儿园,很多家长要把孩子送到离家6公里外的老厂区幼儿园,家长们既不放心,也不方便。于是,伍永坤多次主动找到拖竹村委会和老厂中心学校的负责人,商量建一所融小学、幼儿园为一体的学校,让山里娃能接受完整的正规教育。

  伍永坤的想法得到了政府部门和当地群众的支持。从2007年4月开始,仅仅120天,一所占地面积13.6亩、校舍面积6022平方米的学校便迅速出现在人们眼前。如今,这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学,已是当地办学条件最好、办学规模最大的学校,可同时容纳上千名小学生和400名幼儿学习、生活。

  学校建成,走上正轨,伍永坤仍然没闲下来。作为名誉校长,他仍一如既往地关注着学校的发展。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他还每年专门拿出20万元,奖励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把赚来的钱用在教育上,是最有意义、最快乐的事,做这样的事对得起良心。”伍永坤边说边爽朗地笑了。

  陈仕维:“不能让孩子再吃没文化的亏”

  陈仕维虽然在捐资助学上有大手笔,但他其实只是个小矿主。

  陈仕维是富源县富村镇小河边煤矿矿长,他于2003年开始进军富源煤炭行业,但资产在富源“煤老板”中排名靠后,至今,他的煤矿年产量也不过6万吨。但是,陈仕维先后投入了1000余万元帮助家乡建设新农村。2008年,他慷慨出资500万元建设了仕维希望小学,顺利解决了周边8个自然村700余户群众子女的就学难题。

  在仕维希望小学见到陈仕维时,他正与学校的老师们围坐在一起,怡然自得地吃着烤土豆。黑黑的脸膛、壮实的身材,在人群中很突出。

  在一些人看来,我们眼前这个小矿主的捐资助学行为有点自不量力,对于一个年产量只有6万吨的小煤矿来说,一下拿出500多万元来建学校,实在不是一个稳妥的行为。但是,陈仕维觉得捐资盖学校是再值得不过的事情。这种想法,源于“一定要学文化”的情结,产生这种情结,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实在吃了没文化的亏。

  “我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读到初中毕业,但当时家里太穷,没能实现。”陈仕维说。小学都没读完的陈仕维,因为文化水平低,自己开矿前在别人的矿上打工,吃过许多苦。几年之后,陈仕维四处举债咬牙盘下一个别人不要的煤矿,开始经营。在经营中他又一次发现文化水平低是自己无法克服的重大障碍,先进的采矿技术他根本不会应用。同时,他亲眼看着乡亲们总想着靠双手、靠勤劳去致富,但没知识、没文化,就是无法实现致富梦想。一些乡亲曾在村里起早贪黑地种苞谷和洋芋,但几年下来,因为不会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大家还是没有富起来。“我那时心里一直纳闷,我们吃了这么多苦,怎么还不富。想来想去就是因为没文化才走了这么多的弯路。”陈仕维说,“不能再让孩子们吃没文化的亏,我能做的就只有捐资助学办教育。”

  仕维希望小学于2008年4月开建,9月投入使用,目前能容纳学生800多人。学校的老师大多来自周边的村子,每个月的工资能达到1500多元。“陈矿长还专门为我们建了教师宿舍,我们干得起劲呢。”仕维希望小学的一位数学老师向记者说。

  面对“有限的收入能否支撑起这个学校”的问题,陈仕维说:“投资大小靠个人的实力,关键要有这颗心。最苦的日子都过来了,又何必把钱看得太重?办学校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山里娃能读上书,将来能养活自己也能建设家乡。不过,投资教育不能只靠像我这样的一两个人,得有更多的人愿意把钱和心思投进来。”

  【背景】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是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山区农业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辖8镇3乡,总人口73万人。近年来,随着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品价格的大幅攀升,作为云南矿产资源丰富地区的曲靖市经济增长显著,尤以非公经济的发展令人瞩目,当前已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在非公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当地教育的突出问题一直较难解决:初中校舍严重不足,中小学教师宿舍严重短缺,很多教师仍住在学校旁的工棚里。

  在此背景下,曲靖市富源县的很多煤矿老板慷慨捐资,建设校舍,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把投资教育事业作为回报家乡的主要方式。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今,全县先后有179名企业主捐资建校,捐资累计达21200万元,新建校舍面积11.5万平方米。 (本版摄影 张惟祎)

  记者手记:关键要有一颗“心”

  短短两天采访,我们与富源这几位“煤老板”代表零距离接触,时间虽短却感触良多。两鬓斑白的他们,没有什么漂亮的话语,面对采访表现出农村人特有的羞涩和质朴。他们就像那深埋地下的煤一样,不求表面鲜亮,但求发挥内在的光和热。这群实在而低调的民营企业家,并不看重所做的善举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名和利,也不在乎社会上对他们捐资助学动机的种种揣测,只说捐资助学是他们应该做的。他们都曾经历过贫穷的艰辛,都曾感受过没有文化的窘迫,特别是随着企业的发展,他们对使用科技人才和运用先进技术,对提高家乡劳动者整体素质都体悟出一种紧迫感。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孙靠知识改变命运、致富家乡。他们以自己质朴厚道、善良磊落的人格魅力改变了人们对“煤老板”的误读与偏见,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然而,作为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云南省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别。虽然在点多面广的贫困地区普遍存在教育投资不足、教育基础设施匮乏的问题,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非公经济的投入得以缓解,毕竟,各个地方的非公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富源县煤炭民营企业主捐资助学的行为在云南省多数贫困地区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但是,我们一定要说的是,富源“煤老板”的责任感值得赞赏,正如他们所说所做的那样,为教育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尽一份心、出一份力,“投入大小不一定重要,关键要有一颗心”。

  这些“煤老板”的群体行为背后,也有着政府的努力倡导和推进。多年来,尽管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履行办学责任,然而,要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教育事业发展上的差距,仍然任重道远。倡导社会有觉悟、有实力的企业家捐资助学,募集更多的社会资金为贫困地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为贫困学生办实事、解难题,不仅是对政府投入的一种有效补充,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09-3-27 180000/111957.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