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珊珊
“今天是1977年12月10日,我们的民族醒了。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他说,孩子们,走,我们读书去”,在电影《高考1977》的献映仪式上,导演江海洋深情地朗诵了电影中的这一段旁白。1977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年份,关闭了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豁然敞开,全国570万人走进了考场,搭乘这班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列车。
1977年的高考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诺曼底登陆”,它犹如一声春雷唤醒了在“文化大革命”中沉睡的青年,让中国教育重新迎来了阳光明媚的春天,也让千千万万的年轻人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电影《高考1977》以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录了黑龙江某农场一群来自北京、上海的知青面对能使他们的命运发生转折的高考时作出的种种抉择,他们立志通过高考改变自己命运的那份坚持感动了很多观众。
电影不仅记录了那段历史,更是感怀那份记忆。导演江海洋、投资方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都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对这次考试经历有着特殊的感情,认为正是这次人类历史上一次特殊的考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重要得多,恢复高考就是恢复了知识的尊严。
那是一段艰涩的岁月,人们渴望搭乘高考的这趟列车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电影中送知青们考试的拖拉机在半路出了故障,他们开始奋力地奔跑,力图赶上开往考场的火车,跌倒、爬起……他们拼了命地想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因为没赶上火车就意味着没赶上人生的变革。
真实、感人的场景,浓缩了中国一代青年的青春记忆,记录了这一代人的人生起伏和一个时代的变迁。高考的恢复,不仅是中国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开端,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外电报道说:“那一刻,一个国家的命运改变了,也改变了所有中国人的命运。”
十年“文革”,让当时的中国青年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学习资源极为稀缺,对此导演江海洋感慨不已。他说,那时候借一本书都非常困难。借书的时间很紧张,大家都是分开看,他读《基督山伯爵》是从第四本开始的,当时的高考复习资料都是手抄的。
一代有志青年在经历了动荡和坎坷后,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如饥似渴地读书,对知识的渴求和用功程度难以想象。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怀揣着知识,承载着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走出校门,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到现在,高考制度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它已经成为成千上万青年人的必修课,影响着青年人的命运和前途。
回忆1977年高考恢复的那段历史,也许会给当代青年人带来新的思考。电影《高考1977》的主演周显欣坦言,“作为‘80后’中的一员,应该思考怎样尽自己的责任,让国家、民族在世界的舞台上更加荣耀”。
来自北京10所高校的师生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观看了这部电影。电影放映结束后,很多学生表示,从电影中不但了解了父辈们的那段历史,而且学会了感恩,读懂了责任。北京大学的一位学生在观看电影《高考1977》后深受感动,认为高考的成功与否都是次要的,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大学生应该为中华民族而学习,而这永远不会过时。中国传媒大学的一位学生告诉笔者,自己会把这部影片推荐给即将参加高考的中学生看,因为这部影片告诉他的是:高考不再是一个台阶、一个跳板,而是提供给所有人一个学习知识、尊重知识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