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给萧红一盏河灯吧

[db:作者]  2009-04-09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李新刚

  走进呼兰,心情顿时变得很寂寞很悲痛,似乎到处都飘荡着萧红的影子。

  呼兰河,这条让飘泊中的萧红魂萦梦牵的家乡河,依然在这遥远的东北大平原上静静地流淌着,浑浊而呆滞,没有沙滩,没有陡峭的河岸,没有两岸茂密的树林,甚至没有浪花,没有激流。萧红却爱它,深深地从骨子里爱着它,并以自己的作品《呼兰河传》,使这条毫不起眼的河流名声大振。

  我竭力寻觅着,在记忆中搜索着,想从中发现些许萧红作品留下的痕迹。那条十字街还在吗?还有那卖麻花的小贩呢?还有那拉洋车的车夫呢?呼兰河边是否还经常搭起台子唱戏?河面上放游的纸船灯是否还在向远方漂流?

  在一条青砖石瓦、长长而又湿湿的石子弄巷里,有一个破败而又寂寞的大园子,这里就是萧红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在这个大园子里,幼年的萧红和爷爷一起在院子里锄草。她不知道该怎样锄草,于是她胡乱地把草连根拔起。身旁的祖父,嗤嗤地笑,然后手把手地教她。末了,她看见院墙下一簇簇很美的花,于是她趁着祖父在锄草,将花儿插满爷爷头上的草帽。

  可是现在,萧红去了,那片园子也去了。现在的萧红故居,只不过是后人为了纪念她,重新搭建起来的仿制品而已。可看的,就是这里还存有不少她的生活照,从那些发黄的像片上,我们可以窥视到当年岁月的烙痕。故居内陈列着几件萧红的遗物:书柜、梳妆台、皮箱等,睹物思人,让人倍感寂寞与悲痛。

  萧红写过很多关于这里的文字。关于这里,萧红说:“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为它们充满了我童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萧红墓是一定要去的,虽然这里只埋葬了她的一缕青丝。

  萧红墓位于哈尔滨市呼兰区西岗公园内,建于1992年,墓内葬有萧红丈夫端木蕻良捐献的萧红生前的一缕青丝。

  墓地占地667平方米。墓前5米建有萧红纪念碑,纪念碑高2.4米,宽3.4米,厚0.7米。碑基高出地面0.80米,以青石制成。纪念碑正面阴刻“萧红纪念碑”5个大字,右面是玻璃钢质萧红浮雕头像,头像下面是花环,背面是阴刻碑文。

  这时,我想起了萧红的话:“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她永远年轻,因为她只活了30岁。

  站在墓前,崇敬与悲怆同时涌上心头,我感慨一个伟大而又孤寂的灵魂曾经历过的人间沧桑。

  我忽然想起萧红写的《放河灯》。“七月十五盂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了。河灯有白菜灯、西瓜灯,还有莲花灯……这一天若是每个鬼托一个河灯就得以脱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之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

  美丽多才的萧红于芳菲之年死在了香港,弥留之际身边没有一个亲人,甚至连一个朋友都没有,孤苦伶仃到了极点。萧红去世后,葬在了一个叫浅水湾的地方,据说,在那里,她的坟头已被人践踏得不成样子。后来又移坟到了广州,可这两处都不是她的家乡。还是给萧红放一盏河灯吧,照亮她回故乡的路!

  相关链接

  萧红的文学创作开始于1932年,到她去世,只有9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9年中,她创作了3部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和《马伯乐》,3本短篇小说与散文合集《跋涉》、《桥》和《牛车子》。萧红文学作品的独创性在于她打破了小说通常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歌之间的边缘文体,对中国现代文学有特殊的贡献。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09-4-9 180000/112471.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