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教育,高等教育是使人成其为才的教育。
●高等教育的质量包括生源质量、师资队伍质量、教学理念质量、管理质量等多个方面,但人才培养质量始终是最根本的。
●教授就是大学,在任何一所大学里,教授都有资格代表大学,有好的教授就有好的大学,没有好的教授就建不成好的大学。
自1088年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波罗尼亚大学诞生以来,大学已经走过了900多年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国际化成为世界潮流。把握好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意识,探索大学的创新发展和特色发展之路,不仅是高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明确发展思路、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质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
总结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性的东西,可概括为十个方面具有普遍性的主流意识。
第一个主流意识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
这是大学区别于任何其他社会组织的最本质特征。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却把大学和大学区别开了,不同的大学在于培养不同特色的人。我们今天需要培养的人就是个性和人格得到全面发展,能够创新、创业,具有创造力的人。一个好的大学总是给它的学生们提供最高的成才率,一流的大学有一流的成才率。基础教育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教育,高等教育是使人成其为才的教育。因此,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人,这是一个坚定不移的主流意识。
第二个主流意识是,教学和科研是大学永远的中心。
教学和科研对大学而言,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在大学发展最初的700多年间,大学的主要使命是培养人,是以教学为主。当大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洪堡精神在大学确立后,人们把科研作为大学的第二使命,教学与科研成了大学的两个基础。上世纪3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的使命,在教学和科研之外又增加了社会服务,使大学和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大学成为社会的发动机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动力。进入21世纪之后,整个世界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和发生战争的主要根源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9·11”事件的发生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又增加了一个新的使命——把不同的文化放在大学这一平台上进行融合。这是高等教育的第四大使命。只有实现了这个使命,大学的国际化程度才会大幅度提高,大学的世界性才能得到认可。但无论高等教育的使命怎样变化,有两点是不变的——教学与科研。
第三个主流意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大学永恒的主题。
数量的扩张一定有被客观条件限制住的那一天,但质量的提升是永无止境的,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这个质量指的是全面的质量,包括生源质量、师资队伍质量、教学理念质量、管理质量等多个方面,但人才培养质量始终是最根本的。
第四个主流意识是,学科建设是大学的龙头工作。
学科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形成知识的过程中,把同类知识系统化的集合,学科是学术的土壤,是创新的源泉,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学科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主体要素,就是从事学科建设的师资队伍;二是客体要素,就是一定要有原创性、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三是主体和客体结合过程中的教育要素,就是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学科建设。
第五个主流意识是,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的主体工程,也是固本强基工程。
大学可能有若干个工程,但始终要把师资建设作为第一个工程,这个工程做好了,大学的水平就上来了。我的一个观念是,教授就是大学,在任何一所大学里,教授都有资格代表大学,有好的教授就有好的大学,没有好的教授就建不成好的大学。(详见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