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这为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指明了方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进一步强调“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最近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这就进一步要求社会各界采取系列措施,认真抓到位、落实好。
地方党委政府要明确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职业教育与国计民生的“促进就业”摆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充分说明职业教育是民生之本,更是立国之本。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明确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将其作为服务就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重视其发展、推动其发展。
企业界应担负起发展职业教育的多元主体责任。当前及以后的5—10年时间里,职业教育要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这就需要企业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积极参与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这不仅是相关责任义务的调整,也是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进一步明确,更是对职业教育职业属性的进一步强化。
职教主管部门需重新定位自我职能。既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类型不同,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就不能再用与普通教育同样的方式来研究、谋划、部署、指导、推动职业教育,应该对自身的职能定位和管理方式进行重新架构,在思想观念上加快调整、加快转变。
近2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要满足时代新要求,职业院校办学定位就一定要更加坚持职业性,绝不能把自己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旁观者。
服务面向区域。职业院校的办学主体是区域办学、行业办学,甚至企业办学,这就决定了职业院校首要的服务面向是特定的区域、特定的行业和特定的企业。只有这样,产教才能真“融合”、校企才能真“合作”。
深化教学改革。《方案》把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作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点。这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学必须服务职业活动、培养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也就是拓展学生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所以,职业院校必须深化以实训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以技能为导向的教学体制改革、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模式改革,让老师变成师傅,把课堂变成车间,用老师的真本事培养学生的真本领。
学历与培训并重。相对于其他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广泛,在培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作用不可替代。职业院校必须把社会培训放在与全日制教学同等甚至更重要的位置,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从而使职业院校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
培养一大批专业型、技能型人才,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正是职业教育的使命所在、职业院校的实践方向所在。
打破人才天花板。《方案》提出,“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职业院校无疑要抓住机会,为那些有志于从事技能型岗位工作的青年学子打破人才上升的天花板,让他们释放个人才华,赢得新的发展机遇。
夯实人人出彩基础。在期待社会转变人才评价制度同时,职业院校更要有定力,坚持独特的办学思路与模式,切实做到职业教育贴近职业,服务于学生的就业、满足个人职业生涯需求,淬炼学生的技术技能,夯实他们人生出彩的基础。
培养人人出彩的主动性。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业院校必须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前提下,把工匠精神的培养摆到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职业理想、人生出彩的主动性。职业院校应该把学生价值观聚焦到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的执着与坚持上来,培养他们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精神,激励学生提升职业能力、奉献社会产业。这样,个人才会出彩,职业教育才有希望,中国高质量发展也才会真正实现。
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本质是教育,核心是职业。只有把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职业教育才能与普通教育一起,共同构建起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共同承担起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作者系威海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原载《光明日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