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经历过才知道什么是沉重;也许,目睹过才懂得什么叫浴火重生。龙门山地震带,这条原本秀美的山脉,一年前,曾满目疮痍;一年后,我们满怀希望,希冀找回曾经的记忆,并看到在这片记忆深刻的土地上,人们用希望疗伤,奇迹般地重建对家国的渴望。
于是,我们重走地震带,记录下灾区人这一年的心路历程,以期给历史一种观照,给未来留下一些思考……
本报记者 张晨 柯进
汶川·映秀镇:小学的篮球队又恢复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针在瞬间定格,成为惨痛记忆的永恒标志。
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震中聚焦于一个陌生的名字——映秀。
映秀镇,地处汶川县城南部,是通往阿坝州的门户,更是前往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旅游的必经之路。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使每一个到过这里的人流连忘返。
去年5月地震后,冒着中雨和不时从山上滚落的石块,我们随武警部队第一次来到映秀。今年4月,我们再次来到这里。
从都江堰到映秀的公路,已修复一新,尤其是进入映秀的泥石塌方段,全都铺上了柏油路面。震塌的巨型水泥桥面斜卧在岷江畔,新的公路在向前延伸。
公路上,运送重建物资的货车来往穿梭;集市内,人们在挑选着各种商品;板房区的房前屋后,种满了各种水灵灵的蔬菜……
距汶川地震震中——牛眠沟震源点直线距离不足1公里处,便是映秀小学。
再次来到这所学校时,正逢大课间,全校160多个孩子围成两个大圈,与老师一起跳着欢快的锅庄舞。
“经历过地震,孩子们真的长大了。”校长谭国强说,如今,身体正常的孩子会主动照顾残疾同学,帮他们推轮椅、打饭。在这种互助互爱中,孩子们学会了帮助他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如何让自己快乐。
“今年5月,新校园就要开工建设了。校园比以前大了,设施比以前先进了,校舍比以前安全了。”指着新校园的建设规划图,谭国强兴奋地说。
曾经的映秀小学承载了谭国强太多的记忆。现在,在他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映秀小学震前的全景照片。照片是2006年拍摄的,从2001年当映秀小学校长起,谭国强就将自己的梦留在了这里。
校园里,我们遇见了刚刚下课的体育老师刘忠能。这是地震后的第二次见面。他高兴地跟我们打招呼,并邀请我们去他的板房宿舍作客。
宿舍的墙壁上,挂满了美丽的风景照片。“这是我自己去云南旅游时随手拍的。”刘忠能腼腆地说。
地震,让刘忠能失去了近一半的同事和学生。他与其他老师一起从映秀小学的废墟中救出了50多个孩子,却最终没能救出被埋在同一片废墟下的自己的妻儿。
震后,学校转移到了成都。这个从不沾酒的羌族汉子,也慢慢学会了喝酒。刘忠能说,白天,他要尽力安慰学生走出阴影,到了晚上,一个人独坐屋中,许多往事故人便会涌进脑海,为了麻痹自己的神经,所以每晚都要喝些酒,好让自己的心能够得到片刻的安宁。
每天,刘忠能都要面对自己的同事,但其中却没有自己的妻子;每天都要安慰转移的孩子,但其中却没有自己的孩子。
“当时,我甚至想到了辞职。我想换一个地方重新开始生活,把痛苦永远埋在心底。”刘忠能说。
去年7月,学校放暑假,刘忠能与同样失去亲人的同事苏成刚、董雪峰一起,每人买了一台佳能单反相机,自费去云南旅游。接着,他又被学校派到北京参加希望工程全国教师培训班。
那段时间,刘忠能每天像学生一样跑操、上自习、做作业,培训班专门请来专家为他做心理康复治疗。
那段时间,他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走出去才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映秀。因为,那里有学校和自己的学生,有朝夕相处的同事,还有自己那个支离破碎的家。”
“我们映秀小学的篮球队又成立起来了,我还是队长哩。”心中积聚的悲伤在渐渐消散,刘忠能的呼吸开始舒畅起来。
地震前,映秀小学教职工的文体活动非常丰富。女教师自发组织了20多人的舞蹈队,跳民族舞、现代舞,有时还自编舞蹈;男教师则组建了一支11人的篮球队。
学校的篮球队运行了5年,一般每周都有两场篮球赛,还经常外出比赛。但是,地震中,篮球队有6人遇难,广为人知的英雄教师张米亚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学期,篮球队又重新组织起来了。副校长张春东是领队兼教练,刘忠能是队长,苏成刚、董雪峰等教师是主力,“甚至连接近50岁的谭校长都嚷着要加入呢”。
“我们已经与驻扎在映秀的红军师、东莞医疗队打过好几场比赛了,战绩还不错。”苏成刚在一旁兴奋地补充。
除了篮球队,刘忠能、苏成刚等几位喜欢摄影的老师,还准备成立一个摄影协会,“我们想把映秀美丽的山水拍下来,更想把学生们的笑脸和学校的变化记录下来。”
绵竹·汉旺镇:周德祥校长的三个愿望
绵竹汉旺镇人群熙攘,镇中心高高钟楼上的时针永远指着“14时28分”。
一年前的那一刻,对东汽中学来说,是一场巨大的劫难。
一向肃穆的曙光山,突然间面露狰狞;幽幽的绵远河,瞬间咆哮……地动山摇过后,东汽中学面目全非。
四层的教学楼,只剩下断壁残垣。废墟下掩埋的,有双臂张开、身下死死地护着学生的谭千秋老师,以及200多名遇难师生……
从绵竹的汉旺镇,搬到德阳三中,再从德阳三中,搬到现在的地方——德阳市北郊青衣江西路一片蓝白相间的板房区。这是地震后东汽中学第三次搬家了。
走近板房区,远远传来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到学校时,碰巧下课铃响了,只见学生们潮水般从教室涌向操场。
阳光下,师生们笑得很灿烂。
高一(4)班学生朱强,一边走一边与几个同学热烈地争论头天晚上的球赛;
抗震救灾优秀少年、高三(2)班学生马小凤,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同学寇娟边走边聊;刚刚在德阳市初中英语优质课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英语教师王美玲,放下手中正在批改的作业,与学生们一起参加升旗仪式……
透过办公室窄窄的窗户,一向严肃的校长周德祥,满脸微笑。每天课间,他总要起身走到那扇窗户前,注视操场上发生的一切。他想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受伤的学校在怎样一天天康复。那眼神,就像是一个父亲在看着自己受伤初愈的孩子。
“我们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不会一直沉浸在悲痛中。大难考验了学校,但我相信学校会越来越好。”周德祥平静地说。
周德祥说,现在他有三个愿望:一是即将到来的高考,学生们能取得好成绩;二是新的东汽中学尽快建好;三是老师们的生活能越来越好。
地震后的第一次高考,东汽中学学生专科以上的上线率虽然达到90%,但本科上线率,却较往年差了不少。
“主要是受地震影响,地震使我们失去了许多成绩优秀的学生。”说到此处,46岁的周德祥突然严肃起来,眉头紧锁,“希望这一届的高三学生能加把劲儿,考出好成绩,使我们学校重新站立起来!”
对新学校,周德祥有着太多的期待。现在,不论多忙,他每个星期都会去工地转两三次。虽然工地上的所有事情都由援建的海军部队负责,但他还是愿意静静地站在工地旁,仔细观察新学校的每一点变化。
“你看,这是五层的教学实验楼,主体已经完工。右边的是学生宿舍楼,那边是食堂和多功能厅,也已基本完工。教学楼左边还有一个400米的标准运动场,将来还会盖一座体育馆。”在工地现场,周德祥指着新校舍激动地说。
由海军援建的东汽八一中学将于今年8月1日竣工。校舍全部是框架结构,总投资9000多万元,共有30间教室,能够容纳1500多名学生就读。不仅如此,新校舍还专门装配两部电梯,为东汽中学现有的50多名伤残学生提供便利。
“现在天气一天天变热,板房里温度比外面还要高,但老师和学生们似乎没觉得苦和累,因为大家都对新学校充满了期待,因为大家觉得学校将有一个好的未来。”周德祥情不自禁地说。
新校园即将竣工,东汽中学正在制订今年秋季的招生计划。按照计划,今年,东汽中学招生量将大幅增加:新高一500人,新初一200人。这个数字,差不多快追平地震前整个学校的在校生人数了。这也将是东汽中学历史上生源最多的一年。
“风雨过后才能见彩虹,风雨已过,彩虹即将到来。”这是初一(3)班学生张红在板房教室的“心愿墙”上写下的话。
绵阳·北川中学临时校区:轮椅上的笑声
2009年4月17日,天像往常一样蓝。
四川绵阳长虹培训中心,北川中学临时校区。篮球场上,乒乓球台旁,响起师生们的欢声笑语,2009年北川中学春季球类运动会正在举行。
大地震发生前一天,北川中学高三师生参加趣味篮球赛的欢快身影被定格在照片上,并在网上流传,照片上的许多人已成为不可触动的伤痛记忆。
在“5·12”汶川地震中,北川中学受灾十分惨重,校园成为一片废墟,全校2800多名师生中,1200多人遇难。
地震后,北川中学师生顽强自救,第一时间组织幸存师生转移,最先在灾区响起琅琅书声……北川中学师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所有中国人,也感动了温家宝总理。
“多难兴邦。”在北川中学的每间教室里,都能看到黑板旁边挂着这4个大字。这是总理第三次到北川中学考察时留在黑板上的字迹,也是北川中学每位师生自强不息、重建校园的动力。
16岁的郭冬梅,是北川中学高一(5)班学生。
她是个爱笑的姑娘。
第一次在北川中学绵阳长虹培训中心的临时校园见到冬梅时,她正坐在轮椅上,与同学李裕说说笑笑。那笑声,甜美、清脆。
“我和李裕是坐同一辆救护车、住同一个医院、现在又在同一个班学习的好姐妹。”冬梅笑着说。
冬梅是个爱漂亮的姑娘。
她穿着一件水红色的“安踏”运动服,即使在学校的康复站里做康复训练,她也要把衣服拉得平平的,头发用手理得顺顺的。
“这是我最喜欢的衣服。”冬梅说。
冬梅是个坚强的姑娘。
地震时,她和同学被埋在教学楼的废墟中。教室的讲台翻过来紧紧压住了她的双腿,黑暗中,她与同学们互相安慰,唱《团结就是力量》互相鼓劲。直到第二天,她被武警救出,送上了救护车……
由于伤势严重,大腿需要截肢,并伴发急性肾衰竭,冬梅在昏迷中曾辗转绵阳、成都和重庆3个城市的5家医院。“当我在重庆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醒来时,才发现自己的左腿截了肢,当时我真不想活了!”
为了给冬梅保住严重感染的右腿,医生们又为她做了七八次清创手术。冬梅非常听话,当别的孩子因为疼痛发脾气时,她总是默默地忍着……
冬梅是个懂得感恩的姑娘。
“是干妈他们的到来,才让我从伤痛中走了出来。”冬梅所说的“干妈”,是一直关心她、给她鼓励的社会志愿者王志航。
志愿者们在成都假肢厂的病房里照顾冬梅和她的同学们,讲故事、作心理辅导,鼓励他们坚强、乐观地面对灾难和痛苦。今年春节,志愿者还把孩子们接出医院,在自己的家里包饺子,带他们逛公园、去游乐场……
今年3月,冬梅重新回到了学校。周末只要有时间,王志航和她的志愿者同伴就会开车来绵阳看望冬梅和学校里的残疾学生。
以前,冬梅是个腼腆内向的小女孩,地震后,她的性格改变了很多,变得开朗爱笑了。“能幸运地活下来,我就要把握住每一天,好好学习,开心生活,对得起自己和所有关爱我们的人。”冬梅说。
与所有同龄的孩子一样,16岁的冬梅也有自己的心事。
冬梅喜欢音乐,最喜欢的歌手是张靓颖。冬梅在重庆治病期间,张靓颖曾专门来医院看望过她。
“我和张靓颖一起合过影,我还有她的签名。”冬梅说,希望有机会去现场看看张靓颖的演唱会,“我现在可是个‘凉粉’啊”。
去年9月,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志愿者带来15把吉他,在北川中学成立了一支由15名成员组成的轮椅吉他队。对此,冬梅很是羡慕。
冬梅经常想家。
她的家在北川禹里乡石纽村一组,经济条件十分困难。地震后,她只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回过一次家,住过一个晚上。
“爸爸妈妈都在家里忙着修房子,没时间来学校看我,我自己也回不去。”冬梅委屈地说。
经历了这次灾难,冬梅长大了。在医院治疗期间,为了不让陪护自己的母亲难过,冬梅总是笑着,还经常劝母亲不要替自己担心。
冬梅学习成绩很好。
“我最喜欢数学了,因为我做题特别快。”冬梅自豪地说。由于长时间住院,她的成绩有点下降,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以前会做的题现在都不会了”。说到这儿,冬梅有些着急,很快她又笑了,“我会把成绩赶上去的”。
冬梅的姐姐在四川外国语学院上大二,从小,姐姐就是她心里赶超的目标。“我要像姐姐一样优秀,要考上北京的大学。”冬梅笑着说,“我都和姐姐拉勾了呢。”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冬梅的美好未来值得憧憬,北川中学的未来更值得期待。
今年5月12日,由中国侨联捐款两亿元援建的新北川中学将在北川新县城开工,明年9月1日投入使用。师生们将在更坚固的学校、更宽敞的教室、更漂亮的宿舍学习和生活。
北川中学校办主任李学燚告诉我们,震
后一年来,北川中学的孩子们已逐渐忘记了地震的痛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舍弃坚强不屈的精神。相反,地震的苦难,更磨炼了他们的意志。
铭记昨天,珍惜今天,创造明天,相信未来——这是校长刘亚春对学生的期望。
北川·擂鼓镇:板房宿舍老师的家
一年过去。北川县擂鼓中学语文教师陈厚源手机上的那条短信,他还保留着,始终舍不得删除。因为,这是他从废墟上被救起后,一个朋友发来的。
尤其是最近,“5·12”将至,他几乎每天上完课回到办公室后,都要点开这条短信——
活着真好,莫在意钱多钱少,北川的震波,分不清你是乞丐还是富翁。
活着真好,莫计较权大权小,北川的楼板,不认识你头顶着几尺官帽。
活着真好,莫为身外之物、世态炎凉烦恼,北川的废墟,掩埋了多少豪情壮志、俗事纷扰。
活着真好,请记住这北川的分分秒秒,幸存的生命,再次演绎了爱的伟大、情的崇高。
请记住我在时时刻刻为你祈祷,珍惜你拥有的亲情友情爱情,你会活得更好!
“5·12”地震的瞬间,53岁的陈厚源被埋在坍塌的教学楼下。幸好几个小时后,他被救援队成功救起。但是,肋骨断了两根,1/2的腰椎骨折。春节过后,在重庆养伤的他,因为想念同事和自己的学生,没等伤痊愈就回到了学校。
学校因担心陈厚源的伤情,这学期只给他安排了一个班的地理课教学。平时,他和其他同事一样,住在学校的板房里,周末才回江油那个临时的家。这一年,他难得与妻子见上几面。妻子是北川县财政局职工,地震后随“大部队”临时迁到了安昌镇,吃住也基本在那里。平时聚少离多,两人一个月都难得见上一面。偶尔,妻子赶上局里事务少,夫妻俩周末约好一起回一趟江油。
其实,他们之于江油,只是一个过客。因为根不在那里,地震前,他们的家在北川城。
每天早上,陈厚源出门,花一元钱坐10多分钟公交车,就到了擂鼓初中;下午,夫妻俩就像鸟儿回巢,各从各的单位回家吃晚饭。几十年来,这样的生活从未变过。
可是,地震摧毁了这个家。结婚20多年后,自己又过上了单身生活。住的板房不大,只有10多平方米,放张床、搁张桌子,就差不多满了。回校后,由于要继续养伤,所以,陈厚源在板房里还临时辟了个简易厨房,瞅着哪天课少,就去镇上的集市买一斤排骨,自己熬点骨头汤。
日子虽清苦,但对于走过一遭鬼门关的陈厚源来说已经非常满足。“像我这年纪,还能和同事们住在一起,饭后串串门、说说话,也非常难得。”
在灾区,板房虽然功不可没,但没有丝毫秘密可言。不论是板房教室,还是板房宿舍,概莫能外。擂鼓中学初一数学老师阳怀说,在板房里上课,相邻两个班老师的讲课声,可以从一间板房串到另一间板房。而且,有时他在黑板上写字,另一个班坐在后排调皮点儿的学生,会不断地用手指按教室的后墙,黑板这一块突出来,那一块就陷下去。
这种尴尬情景,同样出现在板房宿舍里。阳怀说,晚上他基本没办法在家备课。一家三口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板房里,既当卧室,又当厨房,儿子还要写作业。隔壁人家发出的任何一点响动,都听得一清二楚。
再过一段时间,灾区的大多数学生就要搬进新校舍。可是,绝大多数学校教师的住房,还没有列入灾后的重建计划。他们还会继续在板房里住下去,也许一年,也许更长。
与擂鼓中学所面临的问题一样,地震中,许多学校的教工宿舍楼都已毁坏或坍塌。从去年8月起,虽然全国各地的援建工程已先后上马。但是,教育援建目前基本都是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和学生宿舍楼,尚未将教师的住房列入重建规划。
这也成了不少校长当前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德阳·什邡:吴家智的烦恼
吴家智是什邡市教育局灾后重建办主任。在什邡教育界,他现在算得上一个名人。
不为别的,就因为他主持着这个极重灾区所有学校的重建规划工作。这一年,他的足迹遍布全市13个乡镇的每一所学校。
对于什邡地界内的教育重建项目,他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四。要是问到某所学校的数据,他几乎能脱口而出,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电脑。春节前,大多数学校工地还没开工时,他打开邮箱,里面全部是各个学校发来的规划效果图。
但是,那天我们一起去西北部的几个山区乡镇时,他一路上有些忧郁。尤其是看到大片大片的板房时,他的表情愈发严肃,默默地靠在椅背上,一根接着一根地吸烟。
去红白镇的那段路上,吴家智突然指着一片板房说:“这么好的板房,实在太可惜了。”
吴家智掰着手指算着:以质量一般的活动板房材料每平方米250元的造价估算,一间20平方米的板房价值0.5万元,加上一套价值上万元的排水系统,建成一间板房至少得投入1.5万元。按当时公布的2000万受灾人口,若平均每20人安排一间板房,去年国家至少搭建了100万间板房,仅此一项,总造价就在150亿元左右。
“今年9月,估计相当部分的灾民将搬回永久性住房,到那时,这些板房将如何处理?处理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
“地震之初,为了及时安置受灾群众,大量板房都是建在开阔处的庄稼地上。今后,这些打了水泥的土地,还能否收回重新用作耕地呢?”在红白镇中心学校,吴家智皱着眉头,指着板房外的水泥地无奈地说。
山东援建指挥部信息办主任仲红波透露,3年期的援建工作结束时,施工队可能会留出一段时间,专门来拆卸活动板房,并尽可能地将这些闲置下来的材料,重新利用起来。
但是,究竟如何处理,目前还没有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因为,现在灾区援建工作的重心,尚在大规模的土建上。
板房材料的处理及土地的复耕问题,并非吴家智的分内事。真正让他发愁的,还是大量设备先进的新校园投入使用后,习惯了过去管理方式的学校,能否采用先进方法管理好新学校。
由空军投资900万元援建的灵杰蓝天小学,是一所标准化村小,也是灾后什邡最早竣工的一所永久性新校舍。今年1月11日,学校正式投入使用。
空军援建部队撤走时,给学校的每间教室配备了电视机、饮水机、广播、电扇,以及一台电子琴。但是,当我们走进这些教室时发现,不少电子琴上布满了厚厚的尘土,有的按键看上去也已经变形。
“新校舍建好后,怎么管好、用好这些设备,不是个小问题,看来还得尽快规范起来。”吴家智指着电子琴说。
吴家智的担心不无道理。地震后,大量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较之过去先进了几十年,都提前达到了现代化标准。但是,校园标准化以后,管理上何时也能达到标准化呢?
好在,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吴家智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