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人民日报5月5日刊登《大学排行榜真有“潜规则”?》一文,报道了成都某高校曾于2004年和2006年两次邀请“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负责人武书连来校讲座,随后两次给武书连方面汇款数万元,此后该校在《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名次上升的经过。报道见报后,迅速引起各方热议。不少网友质疑,大学是否需要进行排名?我们需要怎样的大学排行榜?(新华网)
声音
别盲目迷信大学排行榜
大学排行榜在中国的出现,是在上世纪末。最初,只有考生、家长是排行榜的拥趸。而高校方面,由于排名并不能带来什么实质性影响,态度也相对冷淡。然而,近年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不少高校对大学排行榜越来越重视了。
作为民间机构,制作大学排行榜需要自谋资金维持生存和发展。制榜机构一存在资格认定的问题,二缺乏监督,三带有功利性。因此,对于大学排行榜的规范和监管,更显得迫切。因为,一旦有了利益关系,无论这种利益关系是以什么名义出现,都会影响公正性和公信力,误导家长考生。
对大学排行榜,社会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知道大学排行榜的制作过程和运作模式,了解大学排行榜只是商业产品,存在不公正的可能性,清楚排行榜制作机构本身的商业性与逐利性,破除对大学排行榜的盲目迷信和追逐。同时,虽然这一领域不适合由政府部门主导,但也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准入机制的建立、机构利润率的限制和商业运作行为的规范等,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作为。(人民日报)
大学要保持独立精神
如果高校自身缺乏较高的学术积淀、雄厚的办学实力以及不为外界所动的学术淡定和从容信仰,则会更多关注排行榜上的位次,迎合各种排行榜标准。他们之所以热衷排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患上了发展焦虑征——希图在排名上前进几位,以扩大知名度,吸引优秀生源,获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以及在大学生态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这实则折射出一些高校的生存状态——因为缺乏足够的知名度和财力支持,它们也往往缺乏足够的话语权。为了改变现状或在政绩压力下,有的不惜“走捷径”,打花钱买排名的主意。
大学排行榜尽管颇受非议,但还是影响着一些考生、家长的判断力。因此,作为高校的管理者,要勇于拒绝“潜规则”,保证大学的独立精神。(工人日报)
民间排行机构亟待规范
公众对于大学排行榜恐怕是爱恨纠结:恨其语出多门,有失公允;爱其在选择学校上的意义。
存在问题,说明需要规范,并不能因此就一棍子打死。大学排行榜还得相信市场的力量,继续靠规范成熟的民间组织来运筹。自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率先推出全美大学排名,英国、加拿大、日本和德国等许多国家,都推出了自己的“大学排行榜”。这些大学评价系统基本也是由民间机构主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竞争,榜单逐渐有了比较有公信力的范式。至于眼下一些大学排行榜存在“潜规则”,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应对:一是社会组织管理者对其运作流程加以规范化监管;二是司法部门介入对招摇撞骗、恐吓勒索等非法行径的调查。只要肯管、善管,还是可以管得了管得好的。
其实,大学排名旨在“提供市场观点”,没必要上升到国计民生去较真。其实,所谓大学排行榜,数据模型建构得再精致,名字本身就暗含硬伤。大学之大不仅是因为它们有论文、有成果,更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精神,有人文底蕴。这恰是排行榜“排”不出来的关键。(中国青年报)
期待大学排行更科学
目前一些民间排行榜更多的只关注各高校笼统的排名,并没有针对分学科进行学校间的比较,这让许多有专业优势的大学在排行榜长期处于尴尬地位。
对比而言,国外高校排行榜的评价指标也更为复杂和详细。其中包含大量人文化的软性指标,比如师生比例、学生奖学金的多少、学生毕业去向、校友打分等。不过尽管如此,这些国外的排行榜也经常会引起质疑,原因在于衡量大学发展的指标十分繁杂,侧重点不同,计算方法不同,结果经常会大相径庭。
要让大学排名更科学合理,一是要建立科学的排名指标体系:不以学校规模作为评估指标;严格界定科研活动产出指标;统计数据以权威机构公布的为准等。二要深入研究确立科学的分类标准。中国大学排名要在继续尝试建立自己的分类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并将分类标准与排行榜一起发布。三要研究科学的信息收集方法,保证可靠的信息来源。(CC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