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浙江省湖州市唯一的一所高等职业院校,近年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由全日制高职教育、电大成人教育和各种培训组成的“一体两翼”办学模式,坚持面向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服务地方科学发展的创新实践之路,使学校真正成了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库”、科技成果的“孵化器”和文化传播的“辐射源”。
朱振岳 施敏锋
地方发展的“人才库”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湖州模式”已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在地方的一个生动实践。作为一所地方高职院校,如何在服务地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打造自己的品牌?湖州职院的领导在苦苦地寻找着。针对当地农村开放教育资源利用较差,而湖州职院拥有熟悉现代远程教育规律的师资队伍,有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有服务农村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有丰富的面向农村办学的经验,该校一直在寻找的地方、农民、学校的共同兴奋点呼之欲出:培养新型农民。如果说,“兴奋点”是锁的话,那么,打开这把锁的钥匙就是“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
2007年6月,湖州职院远程教育学院正式启动了“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与菱湖成校等5所成校合作办学,建立了5个培养基地,推出农村行政管理和畜牧两个纯农专业;2008年,该校又与埭溪成校合作办学,新设园林技术专业。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湖州职院统一安排各教学点的师资配备,抽调骨干教师,邀请农业专家担任专业教师,并专门选拔了学校的副教授、硕士担任各教学点的联系人,及时反馈教学情况。学校采取“面授+网上学习+课堂讨论+教学实践”的模式,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优势,依托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定期组织面授教学。抓住开展“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的契机,湖州职院还推出“送教下乡”活动,开设了行政管理、会计和学前教育3个专业,以更好地解决农民大学生的工学矛盾,让更多的农民在家门口上得了大学、上得起大学、上得好大学。
湖州市绿源苗木有限公司负责人徐旭峰是湖州职院“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园林技术班的首批30名学员之一,徐旭峰告诉笔者,虽然才学了一个多学期,但通过学习掌握的知识已为他带来了不少经济效益。以前遇到顾客要求园林设计,他总要请别人设计图纸,自从学了园林设计后,他承揽到小工程就自己设计施工,大大节约了成本。“原来很少有机会请到专家,现在每周给我们上课的都是大学教授或农林专家。”徐旭峰说,有了专业指导,底气足了,胆气壮了,生产经营中的难题都可以在周末的课上直接问,学到的东西也可以直接应用,“这个大学上得值!”目前,徐旭峰正琢磨着学好课程,自己开发培育苗木……
其实,从湖州职院受益的“学员”又岂止一二。近年来,湖州职院切实加强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湖州职院依托5个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站,根据市场定专业,紧扣企业开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开设了多样性、实用性技能培训项目71项。2008年,该校培训总人数达10721人,其中校内学生3096人,社会人员7625人(农民工995人)。全年举办各类培训班92期,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资格考前培训37期,考证通过率在98%以上,高级工所占比率达85%;其他岗位证书34期,考证通过率在95%以上;为各类企业培训21期,结业率达100%……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满足了湖州不同行业特别是新兴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成人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的龙头地位也越发凸显。
科技成果的“孵化器”
近日,湖州职院机电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楼锡银副教授再次来到中机南方有限公司指导企业技术研发工作,同时楼老师主持的湖州市科技攻关项目——“联合收割机液压驱动底盘的研制”也顺利通过了验收。该项目通过采用双联双向变量泵双马达液压闭式系统,通过两个操作手柄,实现联合收割机的前进、后退和转向,能使驱动轮正反转,从而使两条履带方向相反,实现联合收割机原地回转,大大提高了收割机的工作效率。另外,楼老师申请并获受理的2项实用新型专利也即将在该公司投入生产。
教师的科研成果为何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近年来,湖州职院一改过去仅仅选派骨干教师前往企业挂职锻炼的单一模式,同时选派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前往湖州市政府挂职,并积极关注政府的产业规划、政策导向、工作走向,全方位融入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寻求符合政府导向的产学研合作载体,做好政府所想、行业所需、企业所急的事情。
在湖州职院,像楼锡银一样身兼数职的教师还有很多。他们既是教师,也是企业兼职的高级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他们既是企业的“智囊”,也是企业的“财神爷”。“一件产品研制成功了,一批教师也站起来了”。被称为“白色污染”的废旧塑料制品不易被再利用,而且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极大。湖州森宏复合材料公司为寻找木材的替代品正伤脑筋,此时,王炳志老师研制成功的一项高科技绿色环保产品——户外PE木塑复合材料,顺利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的鉴定。由此,每年可将几千吨可乐瓶、废旧电缆、奶瓶等废旧塑料制品转变成漂亮的扶手、栅栏,如今,当地凤凰公园、爱山广场的许多景观椅、护栏都是用这种材料制成,预计今年可增产值1500多万元。崔立军老师为永兴特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轧钢电机大电流记录存储系统和监视显示屏等科技项目,仅花几万元,为企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成品率,每年可增加产值500余万元;旅游专业教科研团队在安吉县报福镇建立的“农家乐”辅导示范区,带动了当地“农家乐”产业的崛起,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仅2008年,该校教师就为地方政府、企业提供了41个社会服务项目,涉及项目研发与投入经费1800多万元,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湖州职院院长胡世明教授告诉笔者,高职院校如果能为当地企业、为地方经济提供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撑,就能够吸引地方政府的目光,学校对准企业,企业融入学校,可以有效实现校企合作深度与广度上的零距离,开创学校和企业双赢的局面。
自建校以来,湖州职院一直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通过校企合作,紧密结合行业和企业,与企业共建多个研发机构,针对实际生产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承担了多个省、市各级攻关项目、技术创新项目、企业技术难题等技术应用项目。同时,该校积极配合做好“百名优秀科技人员助企活动”,建立科技人才数据库,组织推荐了40名专业教师与企业对接。在选派的科技人员中副高以上职称17人,占42%。活动中,教师们深入基层实际,切实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建立稳定的指导服务关系,分小组开展上门服务,为企业解决难题。
文化传播的“辐射源”
走进湖州职院太湖文化研究所“记忆江南:环太湖民生旧影”展厅,仿佛置身于江南的小桥流水之间。这是以湖州民间摄影家黄笃初拍摄的民国时期江浙沪老照片为素材,通过构思、编辑,整合而成的一个永久性照片展。自2006年正式展出后,已先后接待了2000人次参观访问,中央电视台在拍摄大型专题片《湖商》时,曾对此项目作了专题介绍。
2004年,湖州职院太湖文化研究所正式成立,在大文化框架内,学校围绕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组织开展文化调查与研究,参与太湖区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建设,积极探索文化与经济一体化路径,为太湖区域社会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5年间,太湖文化研究所在参与地方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在湖州地方文学研究、市镇文化研究、旅游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等领域,《湖州文化概论》、《唐中叶湖州文人集团研究》、《吴文化视野中的浙西现代作家》、《人家都住水云乡——湖州民俗文化研究》、《江南市镇旅游文化研究》、《当代湖州书画家概述》、《湖笔与中国文化》等华章倍出,文采竞辉。
作为一所地方性高职院校,“既要讲适应性服务,在参与具体的社会服务中体现价值,又要讲引领性服务,时刻注重体现高校的先进性,体现高校的精神品格。”湖州职院党委书记杨柳教授告诉笔者。作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湖州职院积极融入湖州社会文明建设之中,充分发挥了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中的示范、辐射作用。2007年12月9日,该校启动了“公益服务进千家,社会责任育青年”工作,一年多来,已经在湖城的30多个社区累计开展了12000多人次的技能培训、照顾老弱、义务家教等10项公益服务,受到社区和居民的一致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有力地推动了湖州市社区工作的和谐开展。
去年年底,湖州职院与湖州市社科联等联合启动了“父母大讲堂”大型公益讲座,针对“70后”、“80后”父母育儿的困惑,帮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和解决现代家庭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问题与矛盾,足迹遍布当地的25个社区,4000余人次听课。湖州市月河小学的一位家长告诉笔者:“我是一名公务员,平时很少有时间与孩子交流。这次我是请假来听讲座的,希望能借这个机会,了解如何更好地改善和孩子的关系,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2009年,“父母大讲堂”将逐步走进湖州市各县区的社区,给更多的家长带去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此外,湖州职院还以“市民大讲堂”进社区、“蓝领大讲堂”进企业、“少儿大讲堂”进学校、组织“百名能工巧匠讲师团”、“夕阳红”系列培训项目、“小社区、大总管”社区主任培训班等10个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类具体项目为抓手,推进地方终身教育体系构建。
“作为一所地方高职院校,必须在办学特色上突出地方性、区域性,寻求特色化和差异化,融入地方发展求发展,贴近区域特色谋特色,这既是履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的需要,又是自身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湖州职院党委书记杨柳教授的这番话,应该说,就是地方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转型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