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张会杰:
名校品牌价值的外在表现之一
古今中外,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总会有一些大学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这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著名大学,逐渐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人们心目中成功的品牌。社会越成熟,名牌效应越明显。从这个角度来讲,研究生招生时导师更希望招收重点大学的本科生,就是品牌价值的外在表现之一,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
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米华全:
考分与教授间的话语权争夺战
研究生教育实乃培养研究之人才,而不再是以基础教育、素质提高为目的的本科教育。因此,研究生招生的招收对象显然是具有研究潜力的可塑性优秀人才。那么谁来识别优秀人才?分数还是教授?在考分和教授之间,一场话语权的争夺战悄然打响。
安徽科技学院高教研究所张宏喜:
但愿“出身偏好”只是软政策
目前,一些重点大学在招收研究生时,不希望要非重点大学的本科生。这是教育歧视、面子工程、考研热后遗症,还是教育发展的优胜劣汰使然?我认为都有之。
湖南大学学生刘铁:
名校研招更应恪守公平
读研后,对于研招不公我也有所耳闻。一位来自山东一所地方师范院校的同学曾对我说,每年研究生复试时,很多名校一听是来自他们学校的,都直摇头。一是他们学校名气不足,给人的印象就是一所三流学校。二是他们学校的学生考分比较高,但复试时表现不太好,使人觉得他们学校的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于是产生了恶性循环,名校老师对他们学校考生产生刻板印象,他们报考名校也更加谨慎。并且,我也发现我所就读的学院存在歧视。比如在研究生推免生招生中,某考生分数排名第二,但她却拿不到全额奖学金,因为她就读的学校既非“211”又非“985”。因此,即便她排名再靠前,也只能拿半额奖学金。
(详细内容见今日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