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在废墟上看日出

[db:作者]  2009-05-14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一个民族的优秀资质,是以其经历的苦难和战胜艰难困苦的能力与品格界定的。这比一切成就都更重要也更可靠。一年了,四川灾后重建正呈现蓬勃气象,废墟正在成为历史。历史的意义不唯记录坍塌,更在于能让人看到兴灭继绝,传承再造,看到死里面涌出生的源泉。  

  王宏甲 

  我走在这片土地上,一再感到需要从废墟中掏挖的不仅仅是当时还活着的生命。直到今天,那里值得我们纪念的、汲取的仍然像高山大海那样蓬勃。虽然千万锦绣瞬间埋入废墟,以致很难找到完整的故事,只留下残破的生命音节。但是,爱惜坍塌,才知崛起。即便从瓦砾中拾起一个碎片,也值得我们默默地站在它的面前,凝听它的诉说。

  地震之门

  今天再看北川,只能站在一处高高的弯道上,隔着铁丝网,遥看被完全摧毁的北川县城。事实上,这里大部分地方连废墟都看不到,北川老城区不是用“垮塌”、“一片废墟”能形容,那是城市塌陷,崩溃的山体压下来,如果说这里有“山体的废墟”,是可以的。

  如果没看过北川县城的老照片,我无法想象这里曾经有一座县城。坍陷的老城的大部分,在剧烈的余震中被滚滚泥石流掩埋得看不见一点痕迹。我看到的是群山环抱中这里有一大片没有种庄稼的土地,那土地看上去还挺疏松。

  “地震之门。”一个陌生的词语突然从我心底拱出来,请看这些有关数据——

  大地震的震中是汶川县映秀镇,从映秀镇白流沟地下14公里处迸发出的巨大能量,用七八秒钟就到达地面,用80秒钟就在成都盆地的盆壁上撕开一道长216公里、宽45公里的大断裂带,在地壳深处的岩石上更形成一条长约300公里、深达30公里的巨大断裂带,震中地震烈度达到11度。我们已熟称的“汶川大地震”,准确地应称之为“中国四川龙门口断裂带大地震”。

  这条大裂带就犹如巨大的“地震之门”。当初媒体报道过的许多受灾极重的城镇无一例外都处在这条大裂带周边,千山崩塌、城乡荡灭。

  与汶川县城相比较,北川县城离震中映秀镇以及这条大裂带的直线距离更近,这大约是北川县城灾难更严重的重要原因。距离北川县城2公里处有个大水村,村庄背靠的大山就是唐家山,大山瞬间垮下来,村前那条河就不见了。

  消失的细节,找回它依然熠熠生辉

  面对支离破碎的故事,我更注重细节。我们常讲动人的细节无法虚构。文物碎片,就很珍贵。为什么?在我看来,细节之珍贵也因它提供的本真信息,千年后都能供人研究汲取。

  在一般的地图上找不到红白镇,小车沿着崎岖险峻的山区公路去这个受灾极重的小镇,一路上我看到田园被毁的“土地的废墟”,体会到了恢复它比重建房屋更难。

  红白中心学校是这山的深处最有规模的学校,媒体曾报道这里的张辉兵老师因指挥学生撤离而殉难。他从废墟里被扒出来时,人们发现他“僵硬的手臂还指着学生逃生的方向”,或描述“保持着交警放行的姿态”。我在采访中得知,楼房剧烈摇动那一刻,张辉兵冲去开教室门,门框变形,门被卡住,张辉兵双手猛力推开教室的门,逃生的孩子就是从他推开的门里跑出来的。

  这门框变形、门卡住,双手推开门……就是细节。这细节告诉我们,张辉兵如要逃生,他最早到达门前,最有条件跑出来,但他推门后没跑,而是让学生一个个从他手臂下逃生。

  这所学校还有个王周明老师,他的同事告诉我,他最后只看到“王老师跑上楼的背影”。那时他们在办公室备课,都跑出来了,王周明也跑出来了,但他接着就往教学楼的二层跑,他是班主任,他班的学生还没跑出来。所以只见他往教学楼跑的“背影”……这“背影”就是细节,它告诉我们,地震中谁都往外跑这王周明却往里跑……他上楼带学生已跑到了楼下,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刹那,还把一个学生猛推出去,楼塌了。王周明头骨被击碎,那个获救的女生叫王洁莹,头发上还沾着王老师的脑浆和鲜血。生死只有一步之遥。

  这所学校幸存的老师都是在办公室里的老师,“都是成年人,自己管自己,一跑就跑出来了”。在教室里上课的老师则全部没有出来!而每个教室里都有学生跑出来,只是学生太多,来不及都跑出来,楼就垮塌了……后来的调查,发现极重灾区遇难的教师,绝大多数也是在教室里上课的老师。

  那推门的手,那背影……这“细节”便在我眼前无法消失,被泪水淹没也无法消失。谁没有在大灾难中逃生的本能?那永恒的“细节”和大量的事实都告诉我,如此众多的老师都以自己的责任压倒了本能!

  如此的教育自觉、文化自觉,不是本能,而是他们“人的内在品格”骤然迸放!如此众多的四川重灾区教师,都在灭顶之灾千钧一发时迸发出保护学生的内在力量,这就不是“碎片”了,那是万里浩荡的生命旋律,千秋不息的生命交响!

  真期望四川灾后重建,有人建一道“大地震·教师英雄墙”,让后人世世代代地景仰。古老的“三星堆”其实是三个大型祭祀台,今日的“英雄墙”该是堪与“三星堆”比肩的艺术建筑。

  去年5月13日上午10点,北川中学外面的废墟旁,曾出现一道人墙。那时刻幸存的中学生需要紧急撤离,老师、救援者全部站在一条转移通道上,组成一道人墙,挡住身后堆放的尸体,目的是不让孩子们看到那惨状。

  1100多名学生从人墙前走过,有的班已经没有班主任,班长也没有了,班干部被指定为“临时班主任”。谁曾想过学生当“临时班主任”?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细节”,高三的申龙、王桂明就当了“临时班主任”。

  北川中学复课时,高一(9)班剩下的几个学生被编入(2)班,(9)班像牺牲了一样被撤销“番号”。很多“同桌”、好朋友再不会来了。书包都是新的,连外面的透明包装都还没拆开,学生们在操场上列队,手捧着的书包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从前的课本则都在废墟下,这些“细节”都告诉我们复课的难度不可思议。但必须复课,因为重要的是需要把孩子们凝聚在课堂,用知识、用学习来驱走痛苦和恐惧,知识在那里闪出抵抗悲伤的光芒。

  去年9月1日,温家宝总理来到北川中学与师生一道参加开学典礼。22名坐在轮椅上的学生也来了,总理逐个问候他们。总理和学生都泪光闪闪。

  史无前例的两次高考和取消中考

  大地震爆发,这铁丝网围住的地方立刻成为“灾区孤岛”中的“孤岛”……也许该用一场电影,才能再现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情景。

  那时刻距离全国高考只有20多天。震后两三天,省教育厅的电话就被“四川高考能否如期举行”的问询声挤满。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这不是此刻在办公室里能回答的问题。教育厅派出的人马正十万火急深入灾区去了解灾情和“有没有开考能力”。这时也没有家长知道,四川的高考命题专家正全体成为大地震中的“特殊灾民”。

  他们“出考卷”的地点就在离震中映秀直线距离只有9公里的地方,这里的200多位命题专家和工作人员奇迹般无一遇难。这是个绝对保密的地方,守卫这里的武警战士就有50名。进到这里,就叫入闱,所有人员的手机都上缴入库。地震致使断水断电、通讯中断,与外界失去一切联系,这里便是“灾区孤岛”中的“孤岛”。当全世界都从电视上看到这场惊人的大地震时,他们几乎是唯一不知道这场地震有多大的知识群体。

  这是高考四川省自主命题的第三年。他们在这里,高考四川卷试题已基本完成,藏彝文单独考试的命题工作尚在进行中,英语考试的听力磁带正进入录制阶段……突然连饮水都成问题了。

  假如有人来救援,他们也不能与救援者接触,一接触就会涉嫌泄密,而高考试题是国家绝密。只要有人从这里跑出去,就会毁了高考的公信度。高考在即,重新组织命题就来不及了。此时坚守保密阵地是他们的唯一任务。

  命题组负责人组织人员继续去危房中关紧所有的门窗,武警战士继续在铁丝网周围站岗。当夜雷雨伴随着余震,命题专家们在网球场的遮阳篷下挨挤着躲雨过夜……第二天上午10点后有人想起一辆别克车里有收音机,于是去收听……啊,还有声音!这才知道就在远远近近的地方,正发生着多么大的灾难和惊天动地的救援。但是,他们仍然不知道家人的情况。

  仍然只能坚守、自救,用塑料布接雨水饮用,组织人去危楼里弄来被褥和吃的……后三天有救援人员送来饭菜,但只能送到闱网之外,然后离开,由里面的人去外面取进来。他们在那里坚持了五天五夜,到17日下午5点,接到组织上的转移命令,才整体转移到符合保密条件的新地点……整体转移时,他们始终是被“整体隔离”的群体,那样的运送,史无前例。

  教育部派员数次飞来四川,研究四川高考对策。去年5月18日,百万考生和家长瞩目的四川高考公告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向社会发布:6个重灾市(州)的45个县(市、区)高考延期,其余地区与全国高考同期举行。由于不少地方电路和线路短期无法修复,高考听力考试难以进行,决定取消全省高考听力考试。

  “安民告示”是公布了,但能否成功尚属未知。余震仍然频频,如果高考进行中发生大的余震,学生跑出来,高考就要失败。能不能组织学生有序地撤离,并使互相不“交头接耳”?这简直不可思议。但是不能因为不可思议而不思议。必须预先制定多种应对方案。这也是史无前例的事啊!“诸葛亮会”一再通宵达旦。

  去年5月19日晚,电视里连续播报大余震预警,全城市民纷纷连夜撤离。成都是1000万人口的城市,撤离谈何容易。多人告诉我,当时的撤离虽然人流不快,但车走车道,人走人道,有秩序,基本没有因争道而堵塞了道路。成都市城外东南两路的大道两旁绵延几十里全是撤出来的车辆和群众,真是浩浩荡荡。成都市内前所未有地几乎成了一座空城,但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大楼灯火通明,仍在继续紧张地工作。

  “地震是不可抗拒的,保考则是可以做到的。如果高考不成功,我们愧对死难同胞!”这不是豪言壮语,就像那么多地震之时在教室里没跑出来的教师,他们此时也如同战士在战场,这是战士的语言。

  矿泉水瓶倒立在地板上……这是他们用以预测地震的“发明”。矿泉水瓶不止一次地倒了,但大的余震没有出现,他们的工作一直持续着。就这样争分夺秒才拿出多种方案,以备需要时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他们称之类似于“锦囊妙计”。

  所有的考场、学生食宿点和试卷保密室,都经过专业部门测试鉴定牢固程度,不合适的另找地方;制订各考场疏散区域、转移通道,配备疏散引导人员和大量监考员,以保证学生在转移中能自觉遵守考试守则。考前还组织考生、监考员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防震疏散演习,还开家长会要求配合,防止纷乱……所有这些均在倒计时中日夜兼程。

  非常时期我们才更体会到,一个社会是一刻都离不开秩序的。一个文明安全的社会,需要公民在看起来风平浪静的日子里培养好自觉性,才有应对危机的能力。与全国同步的42万名考生终于如期完成了平安高考。

  重灾区近10万名考生延期一个月高考。组织这后一次高考更难!有的重灾县招生办房屋、资料全毁,人员全部遇难,新组建的招生办队伍几乎全是新手。但是,不能把任何一个地方的考生落下。

  所有不适宜在楼房里高考的,全部搭建板房考场,短短20多天搭建了近20万平米的活动板房。有些灾区连搭板房的安全地带都没有,组织了都江堰、平武、北川、青川、汶川等5个极重灾区全部或部分考生异地高考。转移出都江堰市所有幸存的3500余名高三考生,也浩浩荡荡啊!平武县考生经千里跋涉来到成都考场。他们的父母在家乡,遥隔千里守望。

  德阳市延考区共有19500多名考生,其中一处考点能容纳4700名考生,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板房考场。蓝顶白墙的板房覆盖原野,与考生居住的帐篷相望,仿佛蓝色的海洋,非常壮观。

  在德阳和重庆,还为7名仍在治疗的考生在病床上设立特殊考场,医院准备了医护小组守护着。在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病床上的王丽、彭丽、赵思莉,都是女生,当她们写到命题作文《我最想说……》时,三个女生都曾泪流满面。这一年,不知有多少考生的作文题材都写了地震、救援和感恩。

  直升机载着阿坝州考生的试卷飞上云空……机翼下阿坝州道路严重损毁,成都军区出动的6架次直升机将4000余名阿坝州考生的试卷分别送到汶川、理县、茂县和马尔康,并将答卷接回。阿坝州考生有许多是藏族、羌族学生,载着他们梦想的答卷接回来那天,从成都凤凰机场到高考阅卷场的大道上,警车闪着警灯前后护送,沿途都有交警站立,数不清的人们站在路旁目送运卷车一路通畅而去。这都是高考史上没有先例的。

  考虑到中考考生多、年龄小,为保安全,这年四川省决定取消“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放权给各市(州)自主制定方案。最后大多数地方决定不考,包括成都市。

  不考,怎么录取呢?他们采用学生以往的考试成绩加综合评价,实行的结果看来各方都比较认可。

  我以为四川省在非常时期历尽艰辛完成的高考,以及取消高中招生统一考试也达到效果,且避免了往日初三学生拼搏的痛苦,实现合理录取。这二者都值得我们今天深加研究,不满足于取得的胜利,才有更好的重建。

  坐在废墟里观看救援的女孩

  汉旺镇耸立着一座高达15米的朱红色巨型石钟,它周围的大楼瞬间化为废墟,只有这个巨型石钟奇迹般屹立不倒,而且指针永远定格在14时28分,成为这场大地震的标志物。

  大石钟已经不再走了,默默地注视着周围悲壮的救援。距离它不远的地方,有个女孩坐在废墟里,也静静地观看着她身边几天几夜的救援。

  女孩是四川省东汽中学高二的学生,叫杨柳。杨柳被扒出来时还活着,救援官兵发现她双腿膝下被巨大的水泥梁柱死死压住,不可能脱身。倾斜的水泥柱还撑住半个摇摇欲坠的楼梯间,而距她不远的废墟下还有其他同学的生命,如果吊起梁柱救杨柳,将引起再次崩塌,那废墟下的孩子就没希望了。不能放弃废墟下的一线希望,救援官兵只能给杨柳戴上安全帽,让她等。

  余震继续把楼上的砖块水泥块震落,清醒的神经绷紧恐惧,有一阵她几乎绝望了,支撑不住瘫软在那儿。但她眼里还能看到的救援在夜晚纵横交错的灯光中一刻也没有停止,终于有一个又一个同学在她附近的废墟下被救。

  天亮了,她还得等。她看到远处有被抬出去的同学死了,家长昏了,救援者救学生,还得救家长。还看到救援者虚脱了,躺在雨中淋了一阵爬起来,又来了。杨柳歪着身子坐起来了,似乎意识到这可以减少身体被砸到的面积。

  她开始静静地坐那里等待,又等过两天两夜……15日上午,现场医生反复诊断后确诊杨柳被压的小腿已经坏死,未及时手术坏血回流可能危及生命,必须立刻为她施行小腿截肢手术。

  “我没见过这么勇敢的女孩,她看着我截去她的腿,没掉一滴泪。”为她作截肢手术的邓志云医生说着却掉了泪。杨柳被抱出来。救援仍在继续。

  在她静静的等待中,已有6名同学在废墟下获救。有人把三天三夜的72小时称为抢救的“黄金时间”,在废墟中呆了68小时30分钟的杨柳,是坐在废墟中连续观看救援历时最久的人。她经历了恐惧、绝望、感动和坚强。我看到18岁的杨柳坐直身子,双手撑在危机四伏的废墟中静静等待的照片,感到美得惊人!并理解了她被截肢时为什么没有掉泪。

  今天,大石钟依然以时针定格的姿态立在这里,消失的情境中则仍有耸立在废墟中的分分秒秒和壮丽。但是,每一个曾经身陷灾难中心而活下来的人,精神的再生仍会漫长而沉重,每一个生命都只能以独立的方式坚强地完成未来的长征。

  重建中的高楼巍峨指日可待,在鲜花开满城市和校园的时光,仍需记住那废墟中的眼睛,给予永远的关爱。所以我写下杨柳,我甚至期望这座英雄的城镇该有一尊以杨柳为素材的静静地坐在废墟中观看救援的雕塑,不要忽略她身穿校服,外面套着救援人员脱给她穿的救援服,头上还戴着救援官兵给她的安全帽。

  灾难中诞生的旋律

  “一次次热泪盈眶,告别破碎的家乡……”这是他们自己创作的歌,它悲壮而深情的旋律,在“千里大转移”中就诞生了。

  藏族羌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坐落在汶川县城岷江之滨。大学生在宿舍自习,躺在床上看书的不少,大地震突然爆发,有人穿着胸罩裤衩就跑出来了。有两名女生在跑出来后,被倒下的墙夺走生命。5000多人活着,全集中在足球场和附近。

  道路像墙那样竖起来。处在岷江之滨,现在却无路去取水喝。幸好学校有一口老井,重新打开取救命水。

  在校老师(包括外籍老师)与家属还有1000多人,共6000多口要吃饭。组织人冒险去危房里挖出4口大锅,背出大米,在足球场挖4个大坑支锅煮粥。“一下子回到原始社会。”

  又来了当地无家可归的难民1000多人,同是天涯难民,共患难同喝粥。“一天到晚都在煮,每人只能分到一碗粥。”

  已成“孤岛”的汶川县城紧急需要救人的血,医护人员来师专找学生,200多名学生在饥饿中排队献血。护士边抽血边掉泪。

  坚持10天后必须撤离。上游水库离学校30公里,暴雨中的水库水位迅速上涨。州里来通报,水库闸门变形,拉不开了,无法泄洪,如果崩库,将是灭顶之灾。路断了,往哪儿撤?到处的山都在余震中滚石头。滚下的泥石也几乎包围着足球场了,学校已仿佛一艘巨大的沉船,必须撤!

  先学生,后老师。先女生,后男生。先教师,后干部。走在最后的是校长和党委书记。从他们的学校到成都原只有140公里,现在需绕道900公里,这就是他们的“千里大转移”。

  2009年3月14日,阿坝师专表演队在“全国大众健美操万人大赛总决赛”中一举摘取大赛的一等奖和特别贡献奖。特别贡献奖或许与他们来自汶川有关,一等奖则确实是他们的精湛表演和声情并茂的自创歌曲深深打动全场观众。

  “废墟下的生命,总会诞生奇迹……”那象征围墙垮塌的造型,那队员被一次次抛向空中、旋转,高难度的动作象征解放军直升机飞临汶川,英勇跳伞……这是掌声伴泪水的表演。谢幕中,主持人问他们想说什么,队员胡苇含泪说一句:“愿遇难同胞,能在天堂看到我们的演出……”全队泣不成声,裁判和观众都泪流满面。

  该用怎样的心脏,去扛起巨大的工作量

  文学是表现生活的,似乎一直难于写工作。但抗震救灾中有铺天盖地的工作要做。现在无法回避那“工作”。

  四川是全国第三大人口大省,但就道路崎岖,藏族、羌族、彝族等多民族聚居,语言习俗各异,经济发展方式各异,以及发展差距悬殊等综合因素而言,政府各部门平日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之大,或许可称全国之最。抗震救灾,恢复重建,诸多急难险重前所未有的要务都一齐挤到他们鼻子跟前,难到说不出难。

  大地震对这一代四川大学生的熔炼,亦属非常。四川教育系统组建了800多支志愿者队伍,近6万名师生奔赴灾区开展医疗救护、心理援助、房屋勘查、地质灾害评估和治安维护等工作。

  四川省文化厅组织的灾害评估队伍,也有数不清的文化人被称为“表哥”、“表姐”。那种日夜投入“表格”的调查统计并非估算,令我想起北京非典时期统计感染人数是多么重要的基础工作!在十分复杂的灾情下,四川教育系统、文化系统的“表哥”、“表姐”们,深入灾区日夜兼程,用一个月时间普查、统计、核实再核实,直至比较精确。这是灾后重建进行科学部署首要的决策依据。

  灾区因遇难教师逝去而严重缺编,这也是没有遇到过的难题,非常突出。四川省教育厅通过公开招聘特岗教师、区域内调配和外省优秀教师前来支援等途径,为灾区配备教师3862人。

  虽然灾难使很多学生经历磨练,学会感动和坚强,但深刻的悲怆会渗透心魄浸入灵魂,不可低估。四川省教育厅为此对中小学骨干教师进行“心理康复教育”国家级、省级培训,共培训3000多名一线教师,此项工作对全体师生都非常重要和有效。

  与此同时,四川省内异地安置灾区学生6.5万名,转移7000多名中小学生,3000多名中职学生到省外安置。数不清的校长和老师忍着自己痛失亲人的悲伤,去灾民安置点安慰失去孩子的家长,并落实国家对39个重灾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别资助……很多人端着一个喝水杯没喝就睡着,很多人虚脱在半道……该用怎样的疲惫,怎样的责任感,怎样的心脏,怎样的体温和脚板,去扛起巨大的工作量!

  在遭遇特大地震的日日夜夜,因有这样的工作,因中国国力的改观,因一方有难八方分担,做到了确保不让一个灾区孩子因灾因贫而失学。这是件不容易的事。

  一个乡下学生对城里学生的冲击

  还记得奥运会开幕式上与中国队旗手姚明走在一起的那位小林浩吗?他破损的头皮在手术后已经长出头发。他目前被安排在成都市盐道街小学读三年级。

  他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叫杨琳。杨老师告诉我,林浩初来时语文考试成绩中等偏下,这次考试可以算是中等。他的数学老师阮萍告诉我,他刚来时数学只考80多分,在班上是低分,这次考了98分,全班第三。阮萍说:“他还总问我:下次什么时候测验?”他对计算机特别感兴趣,接受新知识非常快。

  两位老师在不同的时间给我介绍林浩,都说林浩好学好问,老师提的每个问题他都踊跃争取发言,你能感觉到他在积极思考,而不是答题。他自尊心很强,集体荣誉感特别强。他在走廊参与踩牛奶盒子,做了错事会承认。他关心同学,乐于帮助别人。

  “我们能感到,他在地震中会去救同学,不是偶然。”老师说他的缺点是粗心,不够认真。就这样他也以很快的速度追上来。这个农村来的孩子,现在已经让班上的同学都感到了挑战。

  盐道街小学是成都人认为最好的小学之一,女校长叫文莉。文莉告诉我,这个孩子让我们也感到吃惊。他个子比别人小,你如果仔细观察他,他坐那里不声不响,你也能发现他心里在想东西。如果用考分衡量,他现在还不是突出的,但如果综合评价,他就非常突出。他身上有很多城市小孩不具备的品质。城市的孩子多以自己为中心。他不同。

  我见到林浩时,他只问我一个问题:“我怎么能改变粗心?”我也一惊,因为他在琢磨改变自己的弱点。一个孩子,善于学习,并有心改变弱点。有这两点,未来可估量吗?

  我写下这些,因为我在这里看到了“分数”和“素质”的差别。林浩的素质是在映秀镇的乡村培养的。当有人问他,你救人时怎么能背得动比你还大的同学呢?他随口就说:“我还能帮我爸背50斤玉米呢!”这里的品质不仅是劳动能力。

  我们民族的许多优秀品质,在边远的乡村里还鲜活地保存着。论灾后重建,我相信这个乡村孩子来到成都最好的小学,将对他的班级他的学校产生冲击,带来新的东西。尽管林浩自己未必清楚,但校长和老师已经感觉到。

  在我们几乎把知识当成信仰的岁月,或许该想想城里的孩子是需要从农村孩子身上学优秀的东西的。老师说他关心同学,事实上,一个懂得关心他人的孩子,他的世界也更能容纳知识。林浩的成绩在很快地追上来,就是明证。

  我相信,四川的灾后重建,不仅是灾区城乡崭新的建筑正在以很快的速度、更好的抗震力度拔地而起,不仅是生产在恢复、经济在复苏。成千上万的四川人经历了这场灾难,看到了各自内在的品格和力量。即使一个乡下来的孩子,其能量也不可小看。事实上,在万种复苏中,最蓬勃最青春的力量就是成长中的青少年。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的希望,明天的太阳。把极艰难时期迸发出来的优良资质真正汇聚起来,巩固下来,不让它随着高楼的耸起而消失,那就是灾后重建最绚丽最宝贵的财富。而教育最伟大的力量,就是在困境中培育坚强,在泥泞中开辟前途,在废墟中看到日出,缔造辉煌!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09-5-14 180000/11392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