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近日,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拉贝日记》在第16届大学生电影节展映。由于某些场景失真,它的历史厚重感稍显单薄,如女学生琅书的小弟弟居然能一枪便击毙一个日本士兵;南京百姓在送拉贝先生离开时居然能齐声欢呼、热情相送。
同样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南京!南京!》公映后,媒体众说纷纭,有论者提出,《南京!南京!》艺术观足够一流,但历史观不过三流。
笔者认为,与《拉贝日记》相比,《南京!南京!》显得更为震撼和厚重。
《南京!南京!》通过人性抉择表现人性的善恶美丑。一开始,影片便以宏大的场面引出一个生与死的抉择。此时的南京城楼摇摇欲坠,镇守南京的高层官员已弃城而逃,但以国民党军官陆剑雄为首的一批军人,却选择死守南京城。在《拉贝日记》中,拉贝先生这样评价中国军队的誓死抵抗:意义不大。但是对那些士兵来说,却是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南京!南京!》导演陆川说:“这部电影不是在写中国人的耻辱和伤疤,而在写中国人的抵抗。这种抵抗在当时是失败的,但它像地火,会带给现在的人一个希望。”
《南京!南京!》中,当拉贝先生受命回国,他的秘书唐先生一家以及栖身于难民营中的百姓失去了庇护。唐先生用受伤中国士兵的下落换取日本人的“友好”。代表“友好”的那个文件不过一纸空文:女儿被日本宪兵扔出窗外摔死;妻妹被日本宪兵蹂躏成疯,死于枪下。拉贝先生只能带两个人离开南京,唐先生毅然决定把生的机会留给已经怀孕的妻子、同事,展现出人性美好的一面。
妓女小江一开始是以“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形象出现的,日本宪兵的强暴和女教师姜淑云的关怀使她被风尘剥蚀的人性开始复苏。当日本宪兵无耻地要求避难所提供100位妇女去做慰安妇,以换取难民们的水、粮食和煤时,小江是第一个自愿牺牲的妇女。她举起的手像破土而出的玉石,神圣而悲壮。
《南京!南京!》中的日本宪兵角川,放到《拉贝日记》中,便是日本军官小濑少佐。他们手上都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但他们身上也闪耀着人性光辉。角川在意外杀死无辜中国女孩时,拼命道歉;真心怜惜和对待日本慰安妇百合子;对同伴的兽性心存不满;举枪射死即将遭到日本宪兵蹂躏的女教师姜淑云;放走中国战俘,举枪自尽……他潜在的人性是由残酷的现实一点一点磨亮的。与角川相比,小濑少佐的人性觉醒的过程更为艰难与曲折。小濑少佐一开始便是以“残暴”的对立面出现的。他对《日内瓦公约》心存敬意,敢于违抗上级命令留下中国战俘。但他终归是一个士兵,只得忍痛处死所有中国战俘。
角川的“活着比死更艰难”的悲叹,大概能说明那场灾难中人性的觉醒与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