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班主任工作室
编者按
在每个地区,都有一些名班主任,他们靠自己的智慧和辛劳,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如何让更多的班主任分享这些经验?武汉市硚口区通过政府牵线、资助,成立名师工作室,以师徒的形式在全区辐射;北京市的做法是,把名班主任们集中起来,让名家们集体研修,同时,还为他们配备导师,目标是打造更有影响力的班主任;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老师,则是借助一个课题,把一些班主任组织起来,自发地进行研究。所有这些,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班主任们打造一个专业发展的平台。我们希望把更多班主任工作室的经验展示给大家,让更多的人来分享。
南京师范大学——
来自民间的聚会
■室名:“随园夜话”班主任系列沙龙
■室员:南京市部分班主任
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研究中心主办了“随园夜话”班主任系列沙龙,与另两个工作室不同的是,这是一个自发的班主任研修团队。
一次课题有了团队
2008上半年,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齐学红教授参与了教育部重点课题《2008全国万名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教材的编写,因此邀请了一批一线的班主任撰写案例。这批班主任都是有思想、有热情并有丰富实战经验的精英。他们因编写教材而经常晚上聚在一起研讨、交流,也因此思想产生了碰撞,经验得到分享。
教材编写完成后,这个团队已经形成定期聚会的习惯。大家都觉得这种交流方式非常好,每个成员都能受益匪浅。于是,在齐教授的发起之下,这个班主任研修团队正式成立,每期都以沙龙的形式探讨一个主题。
南京市第六中学的陈宇老师是这个沙龙的主要成员。“我给班主任沙龙起了‘随园夜话’这个名字。随园,原来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父亲曹頫所建的一所园林,地点就在现在的南师大。现在一般把南师大在市区的本部校区就称为随园。夜话,是指举行沙龙的时间都是在晚上,是正常教学工作之后的一种探讨。”
没有约束的沙龙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调整,沙龙的程序和主要环节现在基本上已经相对固定。每月一期,时间固定在每个月第一个星期四的晚上。沙龙大约要进行两个多小时,由4到5个环节组成,比如:话题探讨、自由辩论、案例分享,等等。一般来说,每一期沙龙有一个讨论的主题,比如:家校沟通、中学生上网、中学生的情感,等等。每一期还设有一个主持人,主持人会事先把讨论主题告知沙龙成员并事先作好准备。参与沙龙的班主任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到6人,设定组长,以便于收集大家的意见。
为提高效率、让沙龙更加紧凑,现在,每进展到一个环节,每个小组都要把组内成员的想法、建议简要地写在纸上,交给主持人。主持人再把这些纸条贴在墙上或白板上,并从中选出最具特色和闪光点的想法请原创者作重点阐述。然后大家讨论,每位老师发言时间原则上不超过5分钟。这样沙龙的参与度就能提高,发言人数达到30人次左右。
这样一个较为松散的组织,成员包括来自小学、中学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班主任,没有任何严格的规章制度约束大家。“因为那样就背离了举办沙龙的初衷。参加沙龙的班主任都是牺牲了自己的业余时间来研修的。没有任何报酬,连晚餐都要自理。但是每次沙龙都很成功,原因可能有这么几点:第一,参与者都是热爱教育的班主任,大家热情很高;第二,班华、唐云增、杨瑞清等班主任专家的参与,让更多普通的班主任有了和大师们零距离接触、交流的机会;第三,沙龙较为合理的运作方式和老师们较高的参与度也是沙龙成功的重要保证。”陈宇老师欣慰地说道。
影响力在逐渐扩大
南师大班主任沙龙“随园夜话”至今已经成功地举办了8期。可以说,正在进入佳境。这种纯粹走民间路线的活动现在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还有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沙龙的举办地点由原来的固定在南师大本部到由各会员单位轮流举办,学校和区教育局的主管领导也参与进来,影响力在逐渐扩大。
更重要的是,这种新颖并具专业性的交流方式得到了大量一线班主任的支持。沙龙为各级各类学校的班主任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对话的平台,打破了小学、初中、高中,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界限,扩展了老师的视野,丰富了他们工作的阅历与经验;收集了一批一线班主任教育实践中的经典案例和实战经验,为每个参与者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支持。最为重要的是,班主任工作繁重而辛苦,个人的奋斗常常会产生职业倦怠感,而沙龙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让一线的班主任自由地抒发想法、宣泄情绪。沙龙成员之间互相鼓励,分担苦恼、分享快乐。从某种意义上说,沙龙既是探讨教育问题的头脑风暴,也是热爱教育的同道中人互相做心理按摩的很好的方式。
齐学红教授说,目前沙龙遭遇的最大问题就是参与人数增多而导致了沙龙互动难度增大。最近在南京六中举办的一次沙龙就出现了座位不够的现象。沙龙的人数过多会影响效果,但是设定门槛又会影响老师的积极性。对于这个矛盾,他们正在积极想办法解决。
武汉市硚口区——
政府牵线结下师徒缘
■室名:硚口区市级功勋、十佳班主任工作室 ■室员:5名市级功勋、十佳班主任及56名徒弟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有几位在当地响当当的班主任,老师们都想跟他们学几招。可这几位“名主任”平日里很忙,即使能带徒弟,也只是局限在本校。
教师可以通过教研室这个系统寻找教学专业发展的平台,班主任也应该有一个专业的平台。基于这样的认识,区教育局领导决定,为区内5名市级功勋、十佳班主任成立个人工作室。通过工作室,进一步发挥名班主任的指导、示范和辐射作用,使其成为全区优秀教师的培养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诞生之地。
很快,硚口区的班主任工作室建了起来,聘任5个名班主任为“室主”,每年还拨给每个工作室1万元专项经费。
工作室搭建起来了,“室主”可以在全区中小学收徒弟。而要想成为名师的徒弟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还要经过个人申报、学校推荐、室主认可等环节。
通过区教育局,5个“室主”精心挑选了56名徒弟,教育局领导给他们主持了隆重的师徒结对仪式,十分热闹。
这下,“室主”肩上的担子重了,他们要经常带领徒弟们参加和组织班主任队伍建设活动,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指导徒弟撰写教育论文……
不仅如此,区教育局还为着手为班主任工作室设计了许多制度,为其发展规划未来。
负责人制度:室主全权负责工作室的一切事务,在专项经费使用、培养青年班主任和班主任教育科研活动等方面有自主权。但工作室成员每月必须不少于一次在校内或校外举行班主任工作专题讲座或大型教育教学活动观摩会和现场会。
联系制度:工作室每学期要书面向教育局主管部门和学校汇报有关工作和研究情况。教育局主管部门和学校定期对工作室的建设情况、运转情况和相关人员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帮助解决具体问题。
详见今日本报
(本报记者 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