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教育信息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 > 正文 返回 打印

让孩子着迷才不会被“一票否决”

[db:作者]  2009-05-28 18:00:00  互联网教育报

  我们为孩子推荐书的原则大致包括四个方面:让孩子着迷、经典性、适宜的版本、适度与适时。“让孩子着迷”被列为第一原则,是为了让孩子不行使“一票否决权”!

  ■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创始人 阿甲

  2003年,我和萝卜探长在一些家长朋友的怂恿和帮助下,合写了那本《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在书中,我们向孩子们推荐了100多本书,准确的数字显然并不重要,只为看起来更为有趣,故号称为“101本书”。

  那时,我们顶多只能算是童书发烧友,因为自家孩子的缘故,发现了儿童文学这个“美丽新世界”。怀着遏制不住的激动心情,想将那些从花园里捡来的好玩的泥巴与大小朋友们分享,至于它们在儿童文学世界中的地位当时我们也只是一知半解。如果换作今日,恐怕未必会有当日的勇气再做这样的梳理。幸运的是,那101本书中的大多数恰好也是经典的作品,而且的确非常有趣,值得孩子和大人一读再读。

  为什么“让孩子着迷”被列为第一原则

  “让孩子着迷”被列为第一原则很可能会引起争议。通常优秀、经典或必读什么的是被大人们优先考虑的。对此,我曾在那本书的前言中解释道:“每一个了解孩子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儿童阅读教育专家、儿童文学作家,他们可以为孩子们列出100万个‘应该读’某本书的理由,孩子们只需要一个理由拒绝:它不好玩!这是典型的‘一票否决权’”。这是就实际效果而言的。但我想补充更为重要的一点:在我们的文化中,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专属于儿童的文化是颇不受重视的,对此亟需重点补课。让孩子充分享受身为孩子的乐趣,经常被包装为“哄孩子高兴高兴”,或被附在实施训教的真实目的之后,或被巧妙地用作纯商业攻势的旗幌。对儿童文化真正的尊重与认同,仍然是稀罕的。

  怎样才算是“让孩子着迷”?怎样才是尊重与认同?这也的确不是一个能被轻易阐释清楚的原则,宁可说这是我们追寻的目标。比方说,我总是会忍不住推荐瑞典的林格伦,她的《淘气包埃米尔》于我就像一部极佳的儿童心理学宝典,而《长袜子皮皮》就像一部“天性儿童”的富有象征意义的宣言。孩子们真心地爱着这样的作品,过去如此,现在亦如此,而曾经是孩子且童心未泯的大人们也同样地深爱着——这便是我们所努力追寻的“让孩子着迷”的特质——这里的“孩子”二字更像是一个符号,代表着过去的孩子、现在的孩子,如果足够严谨的话,也代表着未来的孩子。

  经典性原则需要开放的讨论

  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我才愿意搬出经典性的原则。

  一提到“经典”二字,人们常常会自然地想到古文经典、四大名著,或是世界文学名著等,近年来国内的儿童阅读推广让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存在,而且并不限于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然而在小圈子中过度热情的追捧,有时也会导致“经典”二字的滥用,比如将近年获得重要大奖的作品或者销量甚巨的读物捧为经典,所以“经典成灾”的状况也需预防。

  我认为童书中的经典至少应该符合这样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够年头,至少相传两代人以上,折合年份至少也该有25年以上吧;二是仍然被需要着,仍然被现今的孩子阅读着,直观地说,仍然处于在版在销状态。由于几十年持续处于在销状态,其销量总和也颇为可观。但满足了以上这两个条件就足当“经典”了吗?我想也未必吧,决定权在未来的读者手上。

  儿童文学的经典是否存在某种共通的特质?这仍然是个难题,因为最优秀的作品往往也是最具个性的作品。美国女作家艾莉森·卢里在《儿童文学的颠覆力》中提供了一个很有趣的视角:在她看来,那些被公认为儿童文学经典的作品刚刚诞生之时,都对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具有强烈的颠覆力。她所举的例子中,也包括我们在今天看来温文尔雅的作品,如《小妇人》、《比得兔》和《小熊温尼·菩》等。带着这样的视角走得更远一些,那些经典作品仍然被如今的孩子们阅读着、喜爱着,虽然表面上看似乎平和了许多,但其骨子里所颠覆的东西很可能还存在着,以至于反过来成就了经典作品的存在价值。仍以《长袜子皮皮》为例,它诞生之初是颇有争议的,皮皮的形象可以说是对《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中的模范好儿童形象的颠覆,而今60多年过去了,孩子们仍旧读得十分畅快,而有些大人仍然对皮皮心存疑虑,这种畅快与疑虑恰好成了皮皮继续存活的原因。

  艾莉森的观点并不一定是统领性的标准,它的启发性在于提示我们关于经典的讨论同样需要开放性。通常经典作品高度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教育功能是被人们反复强调的,这自然是不错的,但这些成年人的视角,并不足以说明儿童文化中的经典所具备的特质。周作人在1920年的一次关于儿童文学的演讲中这样说道:“中国向来对于儿童,没有正当的理解,又因为偏重成人文学,所以在文学中可以供儿童之用的,实在绝无仅有。”这一论断在今天读来仍颇具启发性。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们在为孩子推荐书时并不将经典与否放在首位考虑,只是试图在每个门类中寻找最有趣且最具有阅读价值的作品。比如推荐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因为它很可能是迄今为止中国作家创作的最好的一部长篇童话;推荐孙幼军的《小猪唏哩呼噜》,因为它可能是中文童话中最适合读给孩子听的作品;推荐曹文轩的《草房子》,因为它在讲述过去的少年故事却能深深打动当下的少年。再比如推荐哈利·波特,是因为在魔幻作品中它丝毫不逊色于巅峰之作《纳尼亚王国传奇》和《魔戒》;而推荐达伦·山的《吸血侠》,是因为在写给少年的恐怖作品中很难读到如此令人感动的故事。我始终相信阅读是一件非常个性的事情,“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每个领域中最有趣最顶尖的作品,它们在相互之间是可以相通的。

  适宜的版本很重要

  关于适宜的版本原则,不难理解,但很容易被忽视。翻译自国外的作品,译本的选择非常重要,阅读的品质保证首先来自于语言。中文原创的作品,同样存在着编辑印刷的质量、阅读的舒适度、插图是否适宜等问题。儿童选择图书,往往对形式的判断先于内容。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亦使形式融为内容的一部分,这多见于经典的图画书与连环画。

  关于适度与适时原则,主要是针对个体读者而言。面向公众的推荐书目容易造成一种错觉,既然对大家都适合似乎也将必定适合于某个属于大家的个体,但事实上,真正的读者完全有权不依照任何一种既定的书目阅读。所以为孩子推荐书,把握分寸和时机也很重要。



http://www.00-edu.com/jiaoyu/1/2009-5-28 180000/114424.html十二生肖
十二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