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每次看到考生从考场内走出来,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鼓掌表示祝贺,没有人去问孩子考得怎么样”。王女士说:“作为家长,我们希望孩子能走好高考这一步,也希望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孩子传递一种实实在在的支持。高考只是孩子学业道路上的一个经历,对于家长而言,我们更加看重的是孩子今后的发展。”
“虽然只是陪考人数的减少,但却反映出更为深层的问题”,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表示,随着大众对待高考的态度逐渐理性,家长的从众心态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陪考确实体现了社会对考生的关心与关爱,但毋庸置疑也给考生增添了一份压力,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有些考生家长并没有从对孩子成长是否有利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一代考生家长的特点。这一代高考学生都是90后,其父母多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很多人自己也经历过高考,所以他们并不像50年代的人一样将自己未尽的愿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社会媒体的渲染,使得本就紧张的高考变得更加紧张。对高考不要过分渲染,应该有个更常态化的认识。家长陪考,对学生没有太多的好处,有可能给考生增加心理负担。”叶志明说,陪考家长减少,这是教育进步的一个表现,是我国大众化教育经历10年积累后的一次跳跃。
“是高考还是就业,让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
据了解,在美国,高中教育和大学的交融和衔接,既给了学生额外的选择,也使学生提前了解大学的教学状况,便于学生学习无缝对接。学生在高中毕业后可根据自己的学业成绩直接向大学申请入学,或径直就在社区学院学习。当然,也有学生在高中毕业后径直寻找工作谋生,或先行寻找工作,工作几年后再继续深造。
在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孟芊看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不同高校承担不同人才培养的职责,高考制度也在随之改革和变化。高考制度改革要进一步考虑如何提高效率、兼顾公平。要从学生本人的能力和意愿出发,引导他们理性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主任周旭峰说,高考的功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大学选拔合适的人才。高考报名人数减少,主要原因还是适龄人口总量的减少,另外,一些适龄学生没有参加高考,也反映出部分家长和考生看待成长成才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前常说的“学而优则仕”。在他们看来,不见得只有通过高考上了大学才能有机会成功,应该说他们更加理性地看待上学问题,每个工作岗位都有机会成功,这和国家经常宣传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一个道理,社会环境的这种变化也让部分家长和学生更加务实。
正如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所说:“不是每个人都要回到读书这一条路。工作以后再培训,也可以提升自己。培养合格的劳动者,这是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