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孩子对钱的概念可能最初就是从压岁钱开始的,而很多家长跟孩子之间对花钱、管钱产生分歧,往往也是从压岁钱开始的。家庭教育的契机就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开始在意自己的压岁钱,就意味着理财教育有了一个非常自然的起点。
一般来说,大部分孩子10岁之前的压岁钱都是交由父母管理。即使很多孩子到了八九岁会提出来要自己管理,也比较容易被说服上交,或者存起来,或者被父母挪作他用。
按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规定,每个孩子都有生存权、被保护权和发展权、参与权。其中一项具体内容,就是儿童有管理自己财产的权利。儿童成年之前最大的财产就是压岁钱。
父母跟孩子之间关于压岁钱的冲突,有两个时间节点。
一个是孩子9岁左右时。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和对零花钱数额要求的逐渐增多,孩子一般会要求每周要有零花钱,往往也会要求压岁钱归自己管理。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小,会乱花钱,所以常常不由分说就代为管理压岁钱,对孩子的零花钱要求也常常不太在意,其实是错过了对孩子对进行最早的理财教育的机会。
当孩子开始对钱有感觉,希望能够花钱买自己喜欢的图书或者礼物的时候,家长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孩子认识钱的不同票面价值,学习换算不同数额的纸币,并且学习有计划地花钱。
9岁以后的孩子开始对钱有一定的认识和管理能力了,家长可以跟他讨论:
每周或者每个月大约需要多少零花钱?
想花在哪些地方?
是从压岁钱支出还是单独设立零花钱立项?
家长最好跟孩子一起商量,讨论一个可行的计划,并且帮助孩子建立起记账的习惯。
对于压岁钱,可以比较简单地告诉孩子,它不仅仅是孩子的所得,而是中国特有的、大人之间、家庭之间的人情往来。
家长可以从孩子收到第一笔压岁钱开始,就单独为孩子建一个小账本。记录孩子收到的每一笔压岁钱,也相应地记录家长同时也给了对方的孩子多少压岁钱。
有这样一份一目了然的记录,一方面大人自己心中有数,另外将来孩子开始学习管理钱的时候,就可以很直观地明白压岁钱不仅属于自己,也是一种人情往来的载体。这就在家庭中为孩子建立了最初的社会性发展环境。
孩子对钱有强烈自主意识的第二个时间节点是青春期。他们觉得自己不再是爸爸妈妈的宝贝,是大人了,就会有同伴交往的开支,比如送同学生日礼物,参加AA制聚会等。所以上初中后大部分孩子对压岁钱的去向会特别留意,也很希望由自己来全权主宰这些钱的用处。
如果孩子从9岁开始已经有了自主安排零花钱的练习,那么到了青春期,家长就可以比较放心地放权。比如说,在家长的监督下把钱存在孩子的账户下。跟孩子约定,多少钱以下的支出不必向父母申请和汇报,多少钱以上的支出必须经过父母的同意。
从小坚持记录的压岁钱小账本,这个时候除了“收”“支”两个大类之外,最好还要加上孩子自由支出的那个项目,家长要定期检查,及时纠偏。不要以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懂事、自然就会很好地安排他手里所掌握的零花钱或者压岁钱。
我自己曾经有过严重的教训:女儿小的时候,我对她的零花钱管得非常紧,没有帮助她获得有计划、有节制地花钱的能力,也没有让她有机会从少到多地管理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钱。
到了初二的那个春节,她非常强烈地要求自己支配压岁钱。为了避免给本来就很频繁的亲子冲突火上加油,我只好放权。更糟糕的是,把四千多元压岁钱交给她的时候,我们之间没有约定花多少钱要经过大人同意,结果还没到暑假,压岁钱就剩下六百多元了。
能力的获得不仅需要懂得道理,更需要实际的练习。没有任何练习就贸然放权的后果是“惨痛”的。三千多元钱花到哪儿了?孩子说不清楚,家里能看到的实物,就是无数花花绿绿的笔记本和笔。那些笔记本很多写了一两页就不再使用了,那些笔,后来我成捆地拿到办公室给同事用,到现在孩子已经大三了,家里的几个笔筒还是满满的。
现在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女儿在旁边说,你又在揭我的“黑历史”?我说不是的,这不是你的问题,是妈妈的问题,是妈妈当初一下子把这么多钱放在你手里,却没有教会你管理使用钱的能力,是妈妈的失职。
理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越早重视代价越小。春节期间,压岁钱的喜与忧会出现在每个家庭中,请家长们把这个躲不开的问题当作一个教育的契机。不管你的孩子现在多大,从这一个春节开始,请认真地教会他认识钱、管理钱、理智地使用钱,这是我们做父母的责任。(作者杨咏梅,系本刊主编)